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在宥》第三讲(3)修“丹道”的秘诀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修“丹道”的秘诀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这次广成子接招了,本来是躺在床上,“南首而卧”,听到黄帝这样一问,一个跟头就起来了,说,这次你问得好,来来来,我给你说一下至道。

这一段话,作为修炼“丹道”的人,是把它作为秘诀来练的,早上起来背几遍,晚上睡觉时背几遍,打坐时也要背,你们练太极拳的背不背这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简单来说就是大道精微,深不可测,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就是“恍兮惚兮,惚兮恍兮”,说不清,道不明。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的。的确,这个玄妙说不清楚,说近又遥不可及,说远又不离我们分毫。

“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一个是“精”,一个是“极”,至道达到了极处的时候,并不是说达到了尖端,而是达到了极处。平常我们都是在大道的边缘上晃悠,当你真正达到了至道之极,你又感觉到至道是“昏昏默默”的。昏昏就是不清晰,默默就是无话可说。我们经常看到佛经里说,不可说,不可说,非分别思量所能及,非语言文字所能及,这就是“默默”嘛。“昏昏”就是不明白,你明白了就不昏了,你说得出来就是不默了。所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状态,这个状态不是假的,禅宗离不开这个状态,修道的人也离不开这个状态。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我们的眼睛能够无视吗?每个人的眼睛都在看,特别是打坐的人,想见光,想见佛,想见极乐世界,想见上师加持,想见财神菩萨,想见白度母、空行母,好事都想见。听,每个人都想听,听什么呢?听上师开示,听佛菩萨开示,希望给自己传些秘诀,谁不想听呢?都想听。但这里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这个境界不是假的,的确是真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做到?“无视无听”并不是落入顽空,不是,他在“抱神”。在排除了视听,排除了内容的干扰以后,就留下了一个绝对清纯的精神。这个精神是安静的,一动就产生了精神内容,眼之所见,耳之所听,鼻之所嗅,舌之所触之类的就来了,色声香味触法就来了。但是眼耳鼻舌身意关闭以后,精神就安静了得定了,精神的体就显现出来了。这才能“抱神以静”,并不落空,还有一个“神”,一个清纯的“神”在那儿。

“形将自正”,我们达到这个境界,就不用吃药,不会得病了。各种残疾,诸多病痛,都是形不正。衰老不堪,是形不正;种种虚弱,种种亚健康,也叫形不正。堂堂正正,身心健康,就叫形正。形正的前提是“抱神以静”,“抱神以静”就百病不生,自然就“形将自正”。

要达到这个,还有一个前提,“必静必清”。首先我们的心要静,其次我们的心要清。静是对精神的状态而言,清是对我们的欲望而言,所谓清心寡欲,清心曰静,寡欲曰清。在这个前提下,“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你不要过度操劳,操劳多了不好。平常我们上班劳累,劳累得不守子午时。我们阿敏现在又处于一种疲劳状态了,前天看到你处于疲劳状态,今天还是处于疲劳状态,这样不好。

怎样使自己“无劳女形”?无劳女形还在其次,关键是“无摇女精”,什么是精,精神嘛。男女之事过多了叫摇精,思虑过多了也叫摇精,为烦心事天天去打算盘,天天去搞策划,搞运作,搞算计,这些都叫摇精,耗神都叫摇精,长期下去精神就承受不了。“乃可以长生”,如果我们的形不劳、精不摇,就可以长生。

这里又接着说,可以说是同语反复,为什么要同语反复?强调这个的重要性,“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目有所见要耗神,我们经常说要闭目养神,为什么要闭目养神呢?眼睛一打开,你就要对外界的事物有反映,一反映就要耗费你的心力,耗费你的心神。我有时候一听音乐就烦,所以不仅要闭目养神,还要闭耳养神,你天天在一个充满噪音的地方,在一个烦躁的环境里生活,烦不烦?为什么我现在怕去火车站,怕去那些大商场?那些地方人多,眼睛也累,耳朵也累。这个累还不仅仅是眼耳累,而是心累,一踏进那些地方就心累。所以我现在喜欢清静,眼睛看到不累人,耳朵听到不累人,深山里就很舒服,鸟鸣山更幽呀。书院现在的环境很好,鸟在叫,蝉也在叫,叫起好睡觉,很舒服。如果目欲所见,耳欲所听,我们的心就不安静,就总是要去攀缘,攀缘种种是,种种非,种种得,种种失。一攀缘这些,你就累了,你就摇精了,精神就有所损。

对于“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一定不要怕。很多人眼无所见就慌了,耳无所闻也慌了,心无所知就更慌了。要修道,就一定要把这个作为老师传的口诀、密传的无上法门守住,不要怕,师父传的无上大法,一定要坚决守住。当然在守的过程中,最初可能还不习惯,眼睛不见,心就是慌的,不打开电脑,不上网,不看看美女,心里就发慌。耳朵不听点热闹的东西,网上不看点信息,不与自己的朋友说上几句,心里就空荡荡的,种种不舒畅。生意上没有人来联系了,也没有电话来请示了,底下人也不来汇报工作了,这样心里也要发慌。我这个生意怎么做啊?还有那么多资金压在那儿,怎么求发展啊?那你就完了。要修道,就要敢于在“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的地带上坚持,里面是别有天地,别有一番风光。

这一段,和《坛经》《金刚经》都是通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和庄子说的有什么区别呢?但是我们就是做不到,总要心外求法。一会儿哪里又灌顶了,哪儿又有稀奇龙门阵了,哪儿又有人神通广大了,哪儿又有人见神见鬼了,就要去玩这些,看这些。实际上,这段才是根本法,最要命的法,只要有了这个,你就是大师,你就是金刚上师,你就是金刚阿阇黎,你就不得了。只有你给别人灌顶,你给别人加持,而且是无上加持的。这个在道家说得通,在佛家也说得通,无上秘密法门都在这里。但是很多人就信不过,你让他眼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他一定不干,觉得自己会变傻,如木头、石头一样的人,怎么行呢?

“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你做到了这一点,形和神就合一了,就和谐了,于是乎形就可以长生。那天我们到了圆明宫,又看到那位老太太,二十多年前去等死,等到现在都没有死。那天去又问了她一下,现在还是在屋里养着的。“五一”节以后,才出她那个“闺房”;“十一”节以后,又回她那个“闺房”。一年的活动半径不到三米,门槛都不出的。可以说她就做到了眼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只念一个“爱主”,因为她是基督徒,只信上帝,其他都不管,尽管那里是道观。她就是神守形,形长生,七十几岁去等死,等了二十年,现在九十几岁了,活得好好的,当然,她脑子不管用,活着与死了也没有什么区别——从这位老太太身上,我真的感觉到少智无虑那种生死不二的感觉。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