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在宥》第三讲(4)内不放出,外不放入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内不放出,外不放入

广成子继续说道:“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学佛的经常说“内不放出,外不放入”。精神之内的,我们怎样把它料理好?外部环境又怎样料理好?内,不要让它东蹦西蹦的,要让我们内心里的七情六欲,贪、嗔这些东西能够安静下来,不要让它作乱。“闭女外”,把眼、耳、鼻、舌关闭起来,拒绝接收外面的信息。“多知为败”也好,多智为败也好,对大道而言,知和智是没有用的。庄子在《大宗师》里说“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齐物论》说“知止其所不知,至矣”。“知”在道家学说里,特别是在《庄子》里,是经常挨批评,被批得体无完肤,无立足之地。在禅宗里,对这个“知”也是反反复复地批判,批得无处可逃,所以“多知为败”。有的人总想扩充知识,扩充见闻,作为知识来说,“为学日益”,是应该多多益善;但作为修道来讲,这样你就完了,你知道得越多,反而是“多知为败”。

唐末以前印刷业尚未发展,前人要抄本经,首先就要去“请”,请都未必给你,为什么呢?那时用竹简也麻烦,纸张又贵,皇帝下诏书才有绢书,用蚕丝做的。平常老百姓只有自己去抄经,东汉末年蔡文姫的父亲蔡邕(yōng),在太学门前把《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在石碑上。各地的读书人都跑到洛阳去抄经,还是用竹片去抄啊。佛教传入中国之初,那时只要一本经,老师传给你的,哎哟,珍贵得很,终身奉行。现在《大藏经》遍天下,几千块钱就可以请一部《大藏经》回去供养。我们书院现在就有全套《大藏经》,还有《续藏经》和《四库全书》。但书多了就没人看了,如今有多少人去看经?有多少人去看论?我把《大藏经》请回来,也没有哪位来翻,尽管是欢迎大家来阅藏,但哪个来看呢?多了就不珍贵了,没有时反而非常珍贵。所以“多知为败”,从现在来说也是这个样子的,多了就不好,少了大家反而会认真去学。

“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你如果这样,我就可以把你带到“大明之上”,并且达到“至阳之原”,这是很高的境界。与此相反的是,“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什么叫“大明”呢?就是大光明,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境界,绝对透明、绝对光明的境界,禅宗把这个比喻为“高高山顶立”。大明,智慧之尽处,智慧之极处。“至阳之原”,原者元也,阳的根本是什么?动之初是什么?一阳萌动之初是什么?另外,也可以说动之极是什么?就是阴阳造化的根源处。“大明之上”,就是我们智慧的最高峰。但就是这个最高峰也不踏实,是虚的,所以还要“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还要到最黑暗的地方去待一下。一方面是无所不知,一方面是一点都不知道,一阴一阳,一静一动,这个就叫“深深海底行”。“至彼至阴之原”,阴的最初始是什么?另外还可以理解为,静之极又是什么?阳为动,阴为静,阳之元可以称为动之源,阴之元又可以称为静之源,在这一动一静之间,一明一暗之间,我们就要好好去参。

德山和尚到龙潭时,一位卖点心的婆子看见德山和尚想买点心,就问:“喂,你担的什么经书啊?”德山和尚说:“我担的《青龙大疏钞》。”婆子又问:“那是讲什么的呢?”德山和尚就说:“是讲《金刚经》的。”婆子就说:“我正好有一个《金刚经》的问题要问一下。”德山和尚说:“你问嘛!”这个婆子就问:“《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上座点的是哪个心?”这下就把德山给问住了,结果点心也没有吃成。

到了龙潭,龙潭老和尚接待他,见德山每天都高谈阔论,老和尚也不理他。有一天,德山在方丈室里聊天,天很晚了。老和尚说:“天黑了,你可以下去了。”于是德山就告辞起身向外走,刚跨出门,看到外面漆黑一片,转身对老和尚说:“老和尚,不行啊,外面黑,看不到路。”老和尚就说:“你点个蜡烛嘛!”老和尚拿了一“纸烛”递过来,德山刚伸手要接,老和尚“噗”一下就把烛给吹灭了,就在这明暗交替之中,德山就大彻大悟了。

“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我们能不能在这明暗之中大彻大悟呢?广成子不仅是把黄帝带过去,也是把我们带过去了,因为我们也看了广成子与黄帝这段精彩的对话。看到了这么深玄的道法,得到了这么精妙的秘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能不能够把我们的心性打开?或者把我们的种种知见放下呢?这个就看各人了。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天地阴阳各司其职,你是管不了的,你能把自己的阴阳管好就对了,何况自己的阴阳也不需要你去管,它自己知道去动,自己知道去运行,不然为什么说“道法自然”呢?道法自然就不要你去管,因为“天地有官,阴阳有藏”,哪个需要你去管呢?

“慎守女身,物将自壮”,你就把自己管好点。“慎守女身”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守呢?就是“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这就叫守身。你做不到这个,就是不守身。“物将自壮”,自壮,小娃娃是自己长大的,不是他妈妈给他带大的。并不是他的母亲说一声,你给我长,给我长漂亮点,长高点,就可以实现的。不管你怎样说,还是他自己长。你只能管他吃饭穿衣,拔苗助长是不行的,所以是“物将自壮”。平常我们的精神也好,形体也好,道法也好,都是自壮。所以有一位老先生曾对我说:“你学到这个地方了,不能去火上加油,头上安头,你不要管,等它自己去慢慢长,慢慢长。”丹已经在那里了,丹自己要发的,“黄芽”要起来,还是要等它自己开花结果。即使你开悟了也不要去管,管了就是头上安头,因为“物将自壮”呀。

有那么丰富的知识,那么丰富的经历,这一切在你的心地里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说实话,谁也弄不清楚。这些知识、经历会在自己的心地里“自壮”,他们会自然交通、组合,在你的灵魂深处默默地运作,但你还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我们吃的东西在身体里怎么变化,我们做不了主,它会“自化”“自壮”的。所吸收的知识、经验在心里会怎么变化,我们同样做不了主,它也会“自化”“自壮”。学道的人要知道,这可是“窈冥之门”啊!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