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打死老僧也不说
进入无穷之门,游于无极之野之后,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广成子继续说,“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参光”,也可以说三光,我们的精神和日月同辉,我、日、月就是三了,我和日月互交互融,融为一体,掺和在一起,也可以这样理解。“吾与天地为常”,天地长久,我也长久。《齐物论》里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些都是以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远我,昏乎!”注解上说,迎我而来,我是昏昏的;离我而去,我是默默的,这怎么理解呢?当我,迎我而来的是未来;远我,远我而去的是过去。如果把“当我,缗乎”,看成是未来,“远我,昏乎”看成是过去,这句话就很明确了,也就容易理解了。迎我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未来,远我而去的是无穷无尽的过去,我们永远都处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永远都处在这个十字坐标点上。
“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在这个时间的流动之中,谁体证了时间的流逝,我又怎么能够独存呢?禅宗里有个公案,道吾和尚带着他的徒弟们到一个村子里去,那个村子里有一位功德主老居士去世了,大家去悼念他。道吾和尚抚摸着棺材说:“这个人到底是生了,还是死了?生邪死邪,死邪生邪?”他的徒弟,也是他的侍者渐源和尚心里一紧,就问:“老和尚,你说这个人到底是死了还是生了?”从六道轮回来说,他这一生是死了,中阴身跑了嘛。但他还要转世啊,这就是生。这样说来说去,到底是生了,还是死了?道吾老和尚笑了笑说:“不说,不说。”渐源央求道:“老和尚,你慈悲慈悲,就给我说一说嘛!”老和尚说:“不说,就是不说。”
悼念活动结束后,师徒一行返回寺院。在路上,渐源对老和尚说:“师父,今天这个事情,你把我憋得有点急啊,你今天非得给我说,到底是生了还是死了?”老和尚说:“我给你说清楚了,我不会给你讲的。”这下把渐源急得不得了,牙齿咬紧了,冲着老和尚说:“师父,我忍不住了,你再不说我要打你了。”老和尚说:“你打我,我还是不说。”结果渐源按捺不住,就把他师父暴打一顿,把老和尚打得躺在地上。按当时寺院的规矩,小和尚打师父,官府知道了,就要进监狱;寺院里知道了,就要按佛法从事,起码要让你迁单,让你滚蛋。看到自己把老和尚打了,渐源也不敢回庙里,找一个人捎信回庙,说师父在什么地方,让庙里的人把老和尚接回去。他之后躲了起来,没过多久,老和尚就圆寂了。渐源一直在一个居士家里住着,有一天,他听居士念《观音经》:欲以什么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为之说法。听到这里,渐源一下悟了。
这时渐源的师兄石霜庆诸禅师已经升为方丈,他就到他师兄那里去。他的师兄看到他回来就说:“好啊,你终于回来了,你把师父打死了,你还敢回来?”他说:“就是为那个事,到底是生还是死?”你是大师兄,是师父印可开悟的人,你说到底是生了呢?还是死了?你看这个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把老和尚都打死了,还把这个问题捏着的。师兄就说:“师父当年已经给你说了,师父不说,我今天还是不说。”第二天早上,渐源拿把锄头在方丈室里东边刨几下,西边挖几下,他的师兄就问他:“你在搞什么名堂啊?”他说:“我在觅先师的舍利子。”我看师父的舍利子在哪里?他师兄就说:“洪波浩渺,白浪滔天,什么处觅先师灵骨?”时间就像长江的波浪,后浪推前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淘洗干净了,你到哪里去找先师的灵骨?渐源就说:“唉,这正好是下力气的地方。”这下他师兄说:“不负先师之望,你终于开悟了。”
我们看,“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和这个公案配得起吗?丝丝入扣啊。所以我们在看《庄子》的这些语句时,经常引用一些禅宗的公案讲一讲,大家比较一下这种感觉,确实不一样。“无穷之门,无极之野”,与那个“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怎样使我们的心进入无穷之门,游于无极之野?我们在红尘之中忙碌的时候,在经济大潮之中忙上忙下的时候,想过这些吗?愿炯法师常说,香港、广州、深圳那些地方真正麻烦,人活着有什么意思?人都成为机器人、电脑人,不知道在忙什么。他到了青城山,到了邛崃的花楸山一看,感觉有“无穷之门,无极之野”的味道。为什么呢?你把人间的事情一放下,回归大自然,心里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那天我们在邛崃南宝山森林里看蝉脱壳,喊几个小孩来看,小娃娃从来没有看到过,感觉很新鲜,很好玩。包括书院的几个大人,以前也没有见过蝉脱壳,都感觉很新鲜。在感受这些自然现象的过程中,人的生机、人的生命力才调动得起来。如果我们天天陷入日常是非之中,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去做这些事情,就容易陷入疲惫。
当你把具体的事务放下之后,就可以进入“无穷之野”了,我们在生活之中就要这样。我们赵哥子,现在是“三座大山”压在身上,乖女儿要关爱,公司要忙,还在学中医,在胥老师那里还要去学太极拳。我们看自己身边,很多人都处于这种状态,常常手忙脚乱。你的目标太多,你就没有目标了;你可选择的太多,你就没有选择了;结果是十个指头按跳蚤,一个也按不住。所以我们要唯精唯一,虚一而静,才能够进人“无穷之门,无极之野”。只有这样,才能“而我独存”。不然,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就耗散在万事万物之中而不得其主,到底我们是在给事物当奴才呢,还是在给事物当主人?如果我们成为事物的奴才了,这个日子就过得很狼狈;我们成了事物的主人,就过得很愉快。
熊总现在在自己的企业中,在自己的业务上有做主的味道了,以前被事物牵着走,转得也不舒服,很操心,很累。我和事物,谁是主人,谁是客人?这个一定要分清楚。面对自己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当主人,不要当客人。一旦当了客人,作为宾位,就被动,日子就不好过。所以,自己要对自己的事当家做主。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打死老僧也不说
进入无穷之门,游于无极之野之后,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广成子继续说,“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参光”,也可以说三光,我们的精神和日月同辉,我、日、月就是三了,我和日月互交互融,融为一体,掺和在一起,也可以这样理解。“吾与天地为常”,天地长久,我也长久。《齐物论》里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些都是以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远我,昏乎!”注解上说,迎我而来,我是昏昏的;离我而去,我是默默的,这怎么理解呢?当我,迎我而来的是未来;远我,远我而去的是过去。如果把“当我,缗乎”,看成是未来,“远我,昏乎”看成是过去,这句话就很明确了,也就容易理解了。迎我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未来,远我而去的是无穷无尽的过去,我们永远都处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永远都处在这个十字坐标点上。
“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在这个时间的流动之中,谁体证了时间的流逝,我又怎么能够独存呢?禅宗里有个公案,道吾和尚带着他的徒弟们到一个村子里去,那个村子里有一位功德主老居士去世了,大家去悼念他。道吾和尚抚摸着棺材说:“这个人到底是生了,还是死了?生邪死邪,死邪生邪?”他的徒弟,也是他的侍者渐源和尚心里一紧,就问:“老和尚,你说这个人到底是死了还是生了?”从六道轮回来说,他这一生是死了,中阴身跑了嘛。但他还要转世啊,这就是生。这样说来说去,到底是生了,还是死了?道吾老和尚笑了笑说:“不说,不说。”渐源央求道:“老和尚,你慈悲慈悲,就给我说一说嘛!”老和尚说:“不说,就是不说。”
悼念活动结束后,师徒一行返回寺院。在路上,渐源对老和尚说:“师父,今天这个事情,你把我憋得有点急啊,你今天非得给我说,到底是生了还是死了?”老和尚说:“我给你说清楚了,我不会给你讲的。”这下把渐源急得不得了,牙齿咬紧了,冲着老和尚说:“师父,我忍不住了,你再不说我要打你了。”老和尚说:“你打我,我还是不说。”结果渐源按捺不住,就把他师父暴打一顿,把老和尚打得躺在地上。按当时寺院的规矩,小和尚打师父,官府知道了,就要进监狱;寺院里知道了,就要按佛法从事,起码要让你迁单,让你滚蛋。看到自己把老和尚打了,渐源也不敢回庙里,找一个人捎信回庙,说师父在什么地方,让庙里的人把老和尚接回去。他之后躲了起来,没过多久,老和尚就圆寂了。渐源一直在一个居士家里住着,有一天,他听居士念《观音经》:欲以什么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为之说法。听到这里,渐源一下悟了。
这时渐源的师兄石霜庆诸禅师已经升为方丈,他就到他师兄那里去。他的师兄看到他回来就说:“好啊,你终于回来了,你把师父打死了,你还敢回来?”他说:“就是为那个事,到底是生还是死?”你是大师兄,是师父印可开悟的人,你说到底是生了呢?还是死了?你看这个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把老和尚都打死了,还把这个问题捏着的。师兄就说:“师父当年已经给你说了,师父不说,我今天还是不说。”第二天早上,渐源拿把锄头在方丈室里东边刨几下,西边挖几下,他的师兄就问他:“你在搞什么名堂啊?”他说:“我在觅先师的舍利子。”我看师父的舍利子在哪里?他师兄就说:“洪波浩渺,白浪滔天,什么处觅先师灵骨?”时间就像长江的波浪,后浪推前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淘洗干净了,你到哪里去找先师的灵骨?渐源就说:“唉,这正好是下力气的地方。”这下他师兄说:“不负先师之望,你终于开悟了。”
我们看,“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和这个公案配得起吗?丝丝入扣啊。所以我们在看《庄子》的这些语句时,经常引用一些禅宗的公案讲一讲,大家比较一下这种感觉,确实不一样。“无穷之门,无极之野”,与那个“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怎样使我们的心进入无穷之门,游于无极之野?我们在红尘之中忙碌的时候,在经济大潮之中忙上忙下的时候,想过这些吗?愿炯法师常说,香港、广州、深圳那些地方真正麻烦,人活着有什么意思?人都成为机器人、电脑人,不知道在忙什么。他到了青城山,到了邛崃的花楸山一看,感觉有“无穷之门,无极之野”的味道。为什么呢?你把人间的事情一放下,回归大自然,心里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那天我们在邛崃南宝山森林里看蝉脱壳,喊几个小孩来看,小娃娃从来没有看到过,感觉很新鲜,很好玩。包括书院的几个大人,以前也没有见过蝉脱壳,都感觉很新鲜。在感受这些自然现象的过程中,人的生机、人的生命力才调动得起来。如果我们天天陷入日常是非之中,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去做这些事情,就容易陷入疲惫。
当你把具体的事务放下之后,就可以进入“无穷之野”了,我们在生活之中就要这样。我们赵哥子,现在是“三座大山”压在身上,乖女儿要关爱,公司要忙,还在学中医,在胥老师那里还要去学太极拳。我们看自己身边,很多人都处于这种状态,常常手忙脚乱。你的目标太多,你就没有目标了;你可选择的太多,你就没有选择了;结果是十个指头按跳蚤,一个也按不住。所以我们要唯精唯一,虚一而静,才能够进人“无穷之门,无极之野”。只有这样,才能“而我独存”。不然,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就耗散在万事万物之中而不得其主,到底我们是在给事物当奴才呢,还是在给事物当主人?如果我们成为事物的奴才了,这个日子就过得很狼狈;我们成了事物的主人,就过得很愉快。
熊总现在在自己的企业中,在自己的业务上有做主的味道了,以前被事物牵着走,转得也不舒服,很操心,很累。我和事物,谁是主人,谁是客人?这个一定要分清楚。面对自己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当主人,不要当客人。一旦当了客人,作为宾位,就被动,日子就不好过。所以,自己要对自己的事当家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