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佛祖为何不得清净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
云将在天极上向鸿蒙提问,鸿蒙没有回答他,没料理他。过了三年,云将在东方游,到了“有宋之野”,到了宋国,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恰好又碰到了鸿蒙。《庄子》里的行文,我们要看到他的妙处。“扶摇之枝”是什么?云将在“扶摇之枝”上遇到了鸿蒙,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威音王前,那时时间没有开始,空间也不存在,万物都不生的情况下,有什么说的呢?就没有说的。三年以后,到了“有宋之野”,就是到了凡间。到了凡间,鸿蒙就可能有话说了。他没有住在天上,天上的话有什么说的呢?到了人间,就有得说了。
云将见到鸿蒙非常高兴,“行趋而进曰”,简直是又鞠躬又磕头,说:“天忘朕邪?天忘朕邪?”老天爷,老天爷,你没有把我忘记吧,我们上次见过面的,在扶摇之枝上见过的,你还记得我吗?“再拜稽首”,拜了又拜,礼数很周到,再次向鸿蒙请教。
在凡间,鸿蒙就有话给他说了。他说,我这个人呢,是“浮游,不知所求”。什么叫“浮游”?海里的浮游生物,它们哪有定居之处?海浪把它们带到什么地方,它们就到什么地方。无住所,无方位,东一下,西一下,完全是自己不做主的。“浮游,不知所求”,自己没有目的。我们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有目的,没有目的,你在社会上就无法生存,我们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富贵寿考。在这个之中,都想求是,都想求顺,都想求富,都想求贵,都想得名,都想得利,这就是人之所求。当然高尚一些的人,有道心的人,他无心于名利,超然于名利之外,这个也是他的所求。你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你求什么,这是观察人的最好方法。
“猖狂,不知所往”,“猖狂”,不是平常我们所理解的猖狂,在这里就是随心所欲。今天因缘把我带到这里,到这里来玩一下,明天因缘把我带到那里,又到另一个地方去玩一下,但是自己究竟想到哪里去玩呢?没有目的。不知所往,不知道朝哪里走。这个猖狂也可以说是无拘无束,没有拘束,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不想怎么走就不怎么走,无拘无束。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腾腾任运,任运腾腾”“随缘尽性,尽性随缘”。我们想想,自己能不能有这样的境界?
“游者鞅掌”,就是游得疲劳不堪,想不到要干什么了。我也经常到外面去,到广东云门寺也好,到河北柏林寺也好,到北京也好,包括这一次到南京,确实想不到自己要到哪里去玩。朱伟军这位“菩萨”唯一的安排,就是让我到紫金山天文台去看了看,他知道我喜欢天文,就带我上了紫金山。南京的莫愁湖、中山陵、明孝陵,没有兴趣去看;南京长江大桥,一桥、二桥、三桥,也没有兴趣去看;“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没有兴趣去看;秦淮河边的灯红酒绿,满楼红袖招展的地方,也没有雅兴去看。确实不知道想看些什么,我现在早就没有年轻人的玩性了。
用康德的话说,你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你自己肚皮里的东西。你想看你肚皮之外、心之外的东西,你看不到。你就是到了美国,看到的还是自己肚皮里的东西;你到了月亮上,看到的也还是自己肚皮里的东西。所以叔本华说,世界不过是我的表相而已,都是我的一种感觉,心理现象、精神内容而已,你还有什么想看的呢?没有什么想看的了。
所以“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每天游来游去,有什么意思呢?就像莲池大师说的,阿弥陀佛太苦了,观音菩萨太苦了,苦哉,阿弥陀佛!苦哉,观世音菩萨!求官的,要去拜佛,拜观音菩萨;遭祸的,也要去拜佛,拜观音菩萨;讨老婆的,也要去拜观音,拜阿弥陀佛;发财的,也要去拜。总之有了事情,红白喜事,都要去拜,而且那么多人拜。《观音经》上说,凡有所求,皆如所愿。比如说某人请他的朋友帮忙做件事情,他的朋友看了,说能办,没有问题。如果张三、李四、王五等都来找他办事,就应接不暇了。而且求观音菩萨的人那么多,无量众生都在求,求的尽是莫名其妙的俗事,但佛菩萨是千处有求千处应,你说累不累,苦不苦呢?苦啊!所以说,苦哉,阿弥陀佛!苦哉,观世音菩萨!
那么,鸿蒙“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他无所求而游,无所求而往,但是这样转来转去,游得也很累了,想不到自己该看什么。“朕又何知!”你提的这些问题,我简直想都想不到,我一念不生,从来不面对问题,从来不回答问题,你这些问题,我怎么知道呢?什么“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这些我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
云将便说他自己以前上“扶摇之枝”,过“有宋之野”时,也是“猖狂而游”。他自己认为自己在猖狂而游,想把天下大事丢了,甩了。但是呢,“民随予所往”,老百姓总是跟在他屁股后面跑。佛祖也是这样的。你看学佛的人,个个都在跟着佛祖跑,你说佛祖累不累,麻不麻烦?佛祖想到极乐净土里去清静一下也清静不了,因为众生都求往生极乐世界,佛祖也不得清静。
“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放”者仿也。云将说,我也是不得已啊!面对这些老百姓,我没有办法。就是佛祖面对这些老百姓,也没有办法。现在老百姓总是效仿我,都是模仿秀,都是追星族,都是粉丝,都是“玉米”,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看学佛的人也是这样的,拿云将的话来说,“随予所往”“则民之放也”,都在跟着我转,都在效仿我,都是我的粉丝,这样就麻烦。所以禅宗了不起,敢说“宁可永世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禅宗的祖师就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说这个话;敢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不跟着佛祖屁股后面跑,别开蹊径,另找出路。如果按着常规的思路看,你还敢不跟佛祖跑,你这不是找死,下地狱啊。
庄子也是非圣无法的,不跟着圣人的指示跑。平常我们学佛也好,学法也好,跟着这个明星跑,跟着那个领导跑,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所以把云将的这些说法结合现代人的行为来看,就很生动。同样的,人生很可怜,众生也很可怜,云将这个龙王菩萨也想把众生甩干净,不想有那么多是非,不想有那么多因缘把自己牵绊住,所以向鸿蒙请教,“愿闻一言”,请您老给一点开示吧。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佛祖为何不得清净
“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
云将在天极上向鸿蒙提问,鸿蒙没有回答他,没料理他。过了三年,云将在东方游,到了“有宋之野”,到了宋国,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恰好又碰到了鸿蒙。《庄子》里的行文,我们要看到他的妙处。“扶摇之枝”是什么?云将在“扶摇之枝”上遇到了鸿蒙,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威音王前,那时时间没有开始,空间也不存在,万物都不生的情况下,有什么说的呢?就没有说的。三年以后,到了“有宋之野”,就是到了凡间。到了凡间,鸿蒙就可能有话说了。他没有住在天上,天上的话有什么说的呢?到了人间,就有得说了。
云将见到鸿蒙非常高兴,“行趋而进曰”,简直是又鞠躬又磕头,说:“天忘朕邪?天忘朕邪?”老天爷,老天爷,你没有把我忘记吧,我们上次见过面的,在扶摇之枝上见过的,你还记得我吗?“再拜稽首”,拜了又拜,礼数很周到,再次向鸿蒙请教。
在凡间,鸿蒙就有话给他说了。他说,我这个人呢,是“浮游,不知所求”。什么叫“浮游”?海里的浮游生物,它们哪有定居之处?海浪把它们带到什么地方,它们就到什么地方。无住所,无方位,东一下,西一下,完全是自己不做主的。“浮游,不知所求”,自己没有目的。我们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有目的,没有目的,你在社会上就无法生存,我们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富贵寿考。在这个之中,都想求是,都想求顺,都想求富,都想求贵,都想得名,都想得利,这就是人之所求。当然高尚一些的人,有道心的人,他无心于名利,超然于名利之外,这个也是他的所求。你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你求什么,这是观察人的最好方法。
“猖狂,不知所往”,“猖狂”,不是平常我们所理解的猖狂,在这里就是随心所欲。今天因缘把我带到这里,到这里来玩一下,明天因缘把我带到那里,又到另一个地方去玩一下,但是自己究竟想到哪里去玩呢?没有目的。不知所往,不知道朝哪里走。这个猖狂也可以说是无拘无束,没有拘束,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不想怎么走就不怎么走,无拘无束。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腾腾任运,任运腾腾”“随缘尽性,尽性随缘”。我们想想,自己能不能有这样的境界?
“游者鞅掌”,就是游得疲劳不堪,想不到要干什么了。我也经常到外面去,到广东云门寺也好,到河北柏林寺也好,到北京也好,包括这一次到南京,确实想不到自己要到哪里去玩。朱伟军这位“菩萨”唯一的安排,就是让我到紫金山天文台去看了看,他知道我喜欢天文,就带我上了紫金山。南京的莫愁湖、中山陵、明孝陵,没有兴趣去看;南京长江大桥,一桥、二桥、三桥,也没有兴趣去看;“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没有兴趣去看;秦淮河边的灯红酒绿,满楼红袖招展的地方,也没有雅兴去看。确实不知道想看些什么,我现在早就没有年轻人的玩性了。
用康德的话说,你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你自己肚皮里的东西。你想看你肚皮之外、心之外的东西,你看不到。你就是到了美国,看到的还是自己肚皮里的东西;你到了月亮上,看到的也还是自己肚皮里的东西。所以叔本华说,世界不过是我的表相而已,都是我的一种感觉,心理现象、精神内容而已,你还有什么想看的呢?没有什么想看的了。
所以“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每天游来游去,有什么意思呢?就像莲池大师说的,阿弥陀佛太苦了,观音菩萨太苦了,苦哉,阿弥陀佛!苦哉,观世音菩萨!求官的,要去拜佛,拜观音菩萨;遭祸的,也要去拜佛,拜观音菩萨;讨老婆的,也要去拜观音,拜阿弥陀佛;发财的,也要去拜。总之有了事情,红白喜事,都要去拜,而且那么多人拜。《观音经》上说,凡有所求,皆如所愿。比如说某人请他的朋友帮忙做件事情,他的朋友看了,说能办,没有问题。如果张三、李四、王五等都来找他办事,就应接不暇了。而且求观音菩萨的人那么多,无量众生都在求,求的尽是莫名其妙的俗事,但佛菩萨是千处有求千处应,你说累不累,苦不苦呢?苦啊!所以说,苦哉,阿弥陀佛!苦哉,观世音菩萨!
那么,鸿蒙“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他无所求而游,无所求而往,但是这样转来转去,游得也很累了,想不到自己该看什么。“朕又何知!”你提的这些问题,我简直想都想不到,我一念不生,从来不面对问题,从来不回答问题,你这些问题,我怎么知道呢?什么“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这些我不懂,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
云将便说他自己以前上“扶摇之枝”,过“有宋之野”时,也是“猖狂而游”。他自己认为自己在猖狂而游,想把天下大事丢了,甩了。但是呢,“民随予所往”,老百姓总是跟在他屁股后面跑。佛祖也是这样的。你看学佛的人,个个都在跟着佛祖跑,你说佛祖累不累,麻不麻烦?佛祖想到极乐净土里去清静一下也清静不了,因为众生都求往生极乐世界,佛祖也不得清静。
“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放”者仿也。云将说,我也是不得已啊!面对这些老百姓,我没有办法。就是佛祖面对这些老百姓,也没有办法。现在老百姓总是效仿我,都是模仿秀,都是追星族,都是粉丝,都是“玉米”,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看学佛的人也是这样的,拿云将的话来说,“随予所往”“则民之放也”,都在跟着我转,都在效仿我,都是我的粉丝,这样就麻烦。所以禅宗了不起,敢说“宁可永世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禅宗的祖师就有这么大的胆子,敢说这个话;敢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不跟着佛祖屁股后面跑,别开蹊径,另找出路。如果按着常规的思路看,你还敢不跟佛祖跑,你这不是找死,下地狱啊。
庄子也是非圣无法的,不跟着圣人的指示跑。平常我们学佛也好,学法也好,跟着这个明星跑,跟着那个领导跑,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所以把云将的这些说法结合现代人的行为来看,就很生动。同样的,人生很可怜,众生也很可怜,云将这个龙王菩萨也想把众生甩干净,不想有那么多是非,不想有那么多因缘把自己牵绊住,所以向鸿蒙请教,“愿闻一言”,请您老给一点开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