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在宥》第四讲(6)混沌的人有大智慧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混沌的人有大智慧

鸿蒙继续说:“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怎样使自己保持一种“浑浑沌沌”的状态,而且要“终身不离”?大智若愚是一种境界,《齐物论》里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我们看到“小知”的人,聪明伶俐,这样也懂,那样也懂,这样能干,那样也能干,他这种小知的聪明,反过来就叫愚痴。那么“浑浑沌沌”,一种愚痴相,反过来说,就是一种大智慧相,大智慧相就是“浑浑沌沌”。

我经常说,大家不要小看我们阿敏,你看他整天“浑浑沌沌”的,实际上他是大智慧,赚了钱了别人都不知道。不像有的人,今天赚了一点钱,就跳到八丈高,哦,我今天又赢了,我今天赚到了。那些又算得上什么呢?只有小得的人觉得不得了,大得的人都是滴水不漏,一点风也不给透露。越是官当得大的人,走到哪里去,你都不觉得他是当官的。你看优秀的警察走出去,哪像警察呢?恰恰是某些城管,走在街上,耀武扬威,威风八面,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懂政策,没有经过像样的职业培训,没有长时间养成的职业经验。那些临时招的城管,社会上的麻烦经常是他们惹起来的,真正有丰富经验的警察,会没事去和老百姓扯皮打架吗?不可能。所以真正“浑浑沌沌”的人才有大智慧,如果我们守到“终身不离”,把“糊涂”这两个字守好,那确实是受用无穷。

“若彼知之,乃是离之”,这是一个有关智慧的悖论。对某个知识,我懂了,你一懂,恰恰就是不懂,而不懂恰恰就是懂,就像牛头祖师说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就有这么怪。练太极拳练到佳境时,可能也会有这种体会:你如果刻意想要把一个动作做到位,反而做不好;不刻意用心时,把具体细节忘记时,反而能做到最好。刚刚学完驾驶,拿到驾照的人,开车时中规中矩,时时把动作想着,什么踩油门、踩离合器,总是记着操作步骤;若是开车的老司机,驾驶技术已经非常娴熟了,已经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了,哪里还用想油门怎么踩,档怎么挂,根本想都不想,根本不去动念,就没有这方面的聪明了。没有这方面的聪明反而得心应手,如果还天天要把这些细节挂在心头,那就说明你还很差,还处于学生状态。“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就是这个味,大家好好去感觉一下。

“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所以对待万事万物,你不要太过于精细地去弄,用古哲人的话来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我们看历史剧都知道:宫廷里的太监,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懂得越多,就越危险;你不知道,反而什么事都没有。在要害部门里工作,那个日子也不好过,天天都要警惕,有些话不能说,说了就违反保密纪律。要把一个秘密守一辈子,揣在心里一辈子,那是很压抑的。为什么呢?有关部门随时随地监视着你,为了保密,不得不把你二十四小时监控起来,哪怕你在卫生间、浴室里,都要监控你,怕你引起这方面的麻烦。所以,不知最亲切,也最安全。

“无问其名,无窥其情”,我现在自我感觉最自在,比如说股市,炒股的人可能这几天弦都绷紧了,现在都五千多点了,还能进入股市吗?不敢买。但是股市又在长,不去又错过机会了,一去又担心跌了,该怎么办呢?所以不好把握。炒股就是这样的,不管股市是在一千点、二千点还是五千点,永远都是处于这种状况,都处在涨跌的交接点上,天知道它是涨,还是跌?你不是后面操盘的人,操盘的人也未必能控制到股市。人也永远处在这个状态:一个是可知,一个是无知;一个是可控,一个是不可控。所以只要你想去可控,一窥其情,你就会陷入这种麻烦之中,陷入是非得失之中。如果你“无窥其情”,把这个放下,那你就不受这个煎熬,当然你也就得不到这方面的利益。我没钱去股市上玩,心里就没这类麻烦,所以心里很自在,也很自豪。

“物固自生”,让万物各得其所,我也可以在其中养生。我吃得饱,睡得着,管它的呢!吃点麻辣烫,打点小麻将,还是过得去。这样也对。但是你说,我胸怀大志,想有一番作为,那就必须要把这个学好。没有这个功夫,稍微有点是非,有点麻烦,你就担当不起,就会把你的精神病引发,心脏病弄发,怎么行呢?所以要担当大事,还是要学这个。学了这个,才能提得起,放得下,吃得饱,睡得着;才能让“物固自生”,周边的客观环境让其自生自灭,不要过多干涉。过多干涉,就会让周边的人不舒服,就会引起反弹;人家反弹,你仍然不舒服,有力就会有反作用力。如果你不去管那个,让物自生,你自己也在其中得到养生,这样多舒服呢。

 

静默之道,妙不可言

听了鸿蒙的这番高论,云将说:“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得也。”于是“再拜稽首,起辞而行”。大家都知道默,我经常说要“默”。这次我到四祖寺去,遇到“翁上师”,见到了一场麻烦。有位复旦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在新疆工作了多年,现在想学密宗,想到五明佛学院去,到西藏去。“翁上师”就对这位学员说,你还要打这个妄想啊?我学了多少年,都是“金刚上师”了,又如何如何的。他想以他个人的经历、经验,来把这位学员的妄想打掉,但是他说话时气急败坏,语速又快,比平常快几倍。天气又热,说得他汗直冒,越说越激动,就像吵架一样又急又迫,简直是要把心肝肚肺掏出来给对方看,我是怎么怎么的,我的经验、教训,我的见地如何如何。他说得对不对呢?并不是他说得不对,他对一些学修密宗的居士的长处、短处都看得到,毕竟他在密宗里泡了那么多年。但是他表现出来的,却是极没修养,极没教养,一点水平都没有。那么热的天,他一连说了几个小时,人家越听越反感,他自己就得“现时报”,当天晚上就发高烧。你想,那样说话好累嘛,如果轻言细语、神闲气定地说话,就不耗神耗气。他那样气急败坏地说上几个小时,加上酷暑的天气,人怎么受得了?当天晚上怎么会不发高烧——风扇也一直以最大档位开着的。

所以我们说这个“默”非常重要。我们在人世要守静默之道,怎样守静默之道?帅哥现在有很大的进步,以前他话多得很,现在话少了,静默之道就是妙不可言。1998年我病得一点精神都没有,到乐至报国寺去看昌臻法师,他见到我就说,冯老师,你现在修行好了,进步好大啊!听了这话,我当时是哭笑不得。我不是不想说话,是没有精神说,那时病得要死不活的,血压是60到70,压差仅为10,全身供血不足,脑袋都是晕的,恍兮惚兮地。昌臻法师还说我的修行上路了,他不知道我的惨境,但是唯一一个好处就是我不说话,守静默之道了,他老人家就觉得我修行有进步了。如果一个人是“颤翎子”(四川方言,就是好出风头),一天到晚话多,处处都有高见,处处都有是非,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我们听到都有点虚,听到都令人有点怕,那么与他在一起还有什么交道可打?所以守静默之道很舒服。

“躬身求之,乃今得也”,我一辈子都在求大道,今天通过你老人家的开示,我终于得到了。于是“再拜稽首,起辞而行”,再给鸿蒙老人磕几个头,然后就告辞走了。

这里把“云将东游”的公案讲完了,我们要把黄帝见广成子的公案结合着来看,实际上这两个公案差不多,只不过一位是云将,一位是黄帝;一位是鸿蒙,一位是广成子。广成子还具体一点,鸿蒙就恍兮惚兮了;黄帝具体一点,云将也是恍兮惚兮。我们看《庄子》的文章结构,它往往是从很清晰的地方把你带到模糊的地方去,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从有为到无为,然后到无不为,道家的这套功夫结构、功夫次第也是这样来的,我们要把这个窍门掌握到。我们学习了,但仍不懂这个窍门,那怎么行?一定要懂这个窍门,一定要善于学,善于用心,善于消化吸收,要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功夫,相信大家一定会提高的。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