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在宥》第五讲(2)超越事外,方可驾驭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超越事外,方可驾驭

“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谋求当皇帝、当国君的这种希望,是“以人之国侥幸”,就是想通过国家、通过权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果仅仅是从自己的目的和欲望上出发,没有真正的治国之道,没有真正通过治理国家来为老百姓谋利益,让老百姓过好日子,那么这样的人“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有几个不国破家亡呢?末代皇帝都是这样的,把天下据为己有,胡作非为,这种胡作非为的后果就是“丧人之国”,把祖宗社稷全部拿来卖了,全部被自己消费掉。看南唐后主的词,什么“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什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什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都是亡国之痛啊!

在这种情况下,“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天下有万国;到夏时,国家还是数以千计;到了周武王封诸侯,还有八百诸侯,可能还不止这么多,因为有大诸侯,还有小诸侯;到了庄子的时候,“无万分之一”,你想那些在尧舜时代存在的国家,还有几个生存下来了?没有了。尽管周武王把尧的后人、舜的后人,包括禹的后人都给了封地,乃至于殷纣王的后人也有封地,但是那时的万国能生存下来的,连万分之一都不到。庄子时代的诸侯,也就仅剩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的那一点点了。

“而丧人之国也”,那些被灭掉了的国家,消失了的国家,“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被灭亡的国家确实难有一次成功的机会,但是有万分之万的机缘要消亡。我们看整个世界的历史地图,古埃及没有了,古巴比伦没有了,古罗马帝国没有了,古代的奥斯曼帝国没有了。以中国来说,中国二十四史中,这么多个朝代没有了。第三世界如此,第二世界也是如此,法统延续比较长的,好像只有日本,一家天皇坐了这么两千多年,只有他一家还在那里稳坐。朝鲜换了好多代,越南也换了好多代,东南亚这些国家根本说不清楚。非洲那些部落在被殖民以前,你要说是国家,到底有没有国家形式,还是说不清楚。所以,当我们看到人类社会政治上的这种无常时,就应该时刻警醒自己。

“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如果我们真正熟悉历史,熟悉世界史,熟悉中国史,就会感觉庄子这句话极其深刻。确实可怜啊,这些当君主的,他们根本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也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唐太宗在贞观之治时,也经常和大臣们讨论这些事情;宋太祖也经常讨论这些事情。我们在学方孝孺的《深虑论》时,看到他也是在大谈这些事情;宋代的吕东莱吕祖谦先生写《东莱左传博议》时,也在谈这些事情;王夫之先生写《读通鉴论》时,也在谈这个事情,并不是说只有庄子一个人在谈这个事情。有识之士,不管是国君也好,还是一般士大夫阶层,实际上都很留意这个事情。留意是一回事,但怎样留意,怎样把持这个事情,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什么叫“土”?当了皇帝就叫有“土”,当了诸侯有了封地的,也叫有“土”。什么叫“大物”呢?有“土”就叫有“大物”,因为“土”为根本,能生养百姓及万物。刚才老何还说,自己到河北保定时,看到那里的土地,突然觉得土地好神奇,种啥有啥。种麦子就有麦子,种玉米就有玉米,种红薯就有红薯,种白菜就得白菜,种萝卜就得萝卜。“土”的确能够生养万物,可以放猪,可以放牛,又可以放羊,还可以放马。可以建房子,可以建公园,也可以建成森林,还可以把它变成草原,可以把它改造成农田,也可以把它改造成湖泊。土为根本,能够生养万物,所以称之为“大物”。万物莫不出于“土”,离开了土地,那就无以立。所以在中国五行文化之中,金木水火土,土居中,五行之本应该是土;没有土,其他还能说什么呢?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有大物”就是有土地,就是当了皇帝,当了国君了。后面这个“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要物化了,用现在哲学上的话说,就是不要异化了。在这里是说不要受其拖累,有了钱也是累啊。有的人有个小生意,管起来很累;有的人虽然已经退休了,还要为孩子累。我们在座的,不是为老婆累,为家累,为了一百多平米的房子累,就是为哥们儿累,为亲戚累。这些都是小累。如果你真正当了国君,累不累呀?雍正皇帝说,为君累死人了,你们愿意当皇帝尽管来当,我简直受不了了。所以这个“有大物者,不可以物”,这个很重要,你不能受制于权力。有的人觉得权力很了得,追着抢着,削尖脑袋想去掌权。但是掌了权,反而就会被权力所拘系,拖累,不得自在。我们看那些被双8规的人,哪个不是为权力所拖累呢?有了权,得意了,张扬了,就开始胡作非为了。如果没有权力,你得意得起来吗?你跋扈得起来吗?你不可能跋扈得起来。所以越是权力大的人,越是容易被权力所拖累,越是容易被权力所腐朽,这个很麻烦。

庄子毕竟是道家的超级祖师,他的处世理念就是“物而不物,故能物物”。“物而不物”就是不受其拖累,才能主宰其事。你拥有这个权力,拥有这个资源,又不能被权力和资源拖累,那你首先就要超越出来,才能“物物”,才能驾驭这个权力和资源,不受物的拖累;反过来说,你也才能驾驭权力、财富。有权力的人,有力量的人,一定要留意这几句。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明白“物物”,就要明白拥有它而不受其拖累,而且能够驾驭它的,只有一条,“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非物也”,就是无为。你要超越于权力和资源之上,而且要超越于驾驭这套东西的能力之上,这种超越就称之为无为。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无为,你才能无所不为。这套本事作为最高智慧、最高智谋,非常人可具备,只有真正在道上有所体证的人才能够具备。所以,“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你有了这样的修养,有了这样的能耐,岂止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而已呢?

“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这个好了得,你超越了这个,就超越了政治之外。“出入六合”,在宇宙自然之中来去自由;“游乎九州”,中国以前称为九州,东南西北中,上下左右,我们都可以独往独来,称为“独有”。庄子自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样好自在逍遥!这个独往独来中的“独”是什么意思?我也经常说,“独”就是归一,“独”就是不二。独往独来,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打成一片。什么叫“独有”?明于一,与天下万物为一体,能够与天下万物为一体,没有彼此,没有我和非我的界限,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分野,是两边三际断的境界和功夫。

“独有之人,是谓至贵”,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至贵”了。什么叫至尊?什么叫至贵?我们还是回到周敦颐的《通书》来说:“天下至尊者道,至贵者德。”道和德是超越一切权力,超越一切财富,超越一切名望的。如果一个人有了道,那你就是独有之人,当然就至尊至贵。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