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君子重“有”,道人喜“无”
“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有道的人自己所处,声音都没有一点,好像无影无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在众人面前没声没气,看不出有多高明。不是粉丝天天围着,媒体天天捧着,整得多热闹,不是这样。他“处乎无响”,坐在那里没声没响。“行乎无方”,你说他有什么形迹可以让大家效仿,好像也没有。现在的模仿秀很多,看到哪个明星有特色,我们都可以模仿一下,道人却是你模仿不了的。我们看到有些老和尚行持很好,功德具足,宗通说通,有些人也想去模仿一下,但模仿不了。为什么呢?他非方非圆,非黄非白,没有一个具体行止,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可以让你模仿。他“行乎无方”,你看他向东来,却又向西;以为他向上,他却向下;以为他退,他却在进——总之是“行乎无方”,你摸不准他的行迹,弄不懂他的规律。它无形无象无方无圆,到哪里去找目标呢?就像前面船子和尚对夹山讲的:“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颜渊在赞叹孔子时也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修行到了这样的火候,不就是“处乎无响,行乎无方”吗?
“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这样的道人,他可以带领众生畅游万法。“挠挠”,既可以在纷纷扰扰的万法之中回归自我,万法归一;又可以带领大家出入于万法,回归于一;还可以带领大家“以游无端”。什么叫“无端”?就是没有起始。“出入无旁”,就是无边无际。什么叫无边无际?我们举目所见都是有边际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手之所触,都是具体的东西,具体的东西都是有边际、有端倪的。“无端、无旁”,就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这么一个东西,也就是游于道。而且还是“与日无始”,与太阳一样无始无终。现在的天文学推测,太阳已有50亿年的历史,再生存50亿年,就要结束它的生命了。但是作为古人,对宇宙的认识确实是无始无终的,太阳相对于我们有限的这么几十年的生命而言,确实是无始无终的。今天的许多科学家、思想家并不满足于“宇宙大爆炸”这一解释,仍在寻找突破,因为“无始无终”才能是宇宙存在的、唯一可以令人信服的解释;任何确定的、有限的解释,不会存在太长的时间就会被突破。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如果我们从学术上来谈论大道,来谈论我们的心体,就是这个形躯。什么是形躯?人有人之形,道有道之形;人有人之躯,道有道之躯。“颂论形躯”,这里是在大道和万物之间,让我们去研究,写点论文,发表点讲演,要“合乎大同”,也就是要万法归一,在一和万法之间,找到它们的和谐通融之处,找到它们的消解之处。“大同”就是无分别的境界。
“大同而无己”,你真正进入“大同”,就进入了无分别境界,那就是无我。有我,你就不可能无分别,因为“我”就是一个根本分别。有我就有非我,有我就有我所有;有我所有,就有非我所有。有我,就有我划的一个圈:圈内的就是“是”,圈外的就是“非”;圈外的是“彼”,圈内的是“此”。所以这个大同而无我,就是真正无分别了。当然,只有无我才能无分别,才能称之为大同。
庄子的这个论点,在佛教华严宗的“十玄门”里,阐述得细密周到,圆融无碍。若要深刻领会这层境界,我建议各位去读读华严宗的有关文献。
“无己,恶乎得有有!”如果无我,还有什么“有”的感觉呢?这个“有”怎么理解?就是“我所有”。在佛教里谈“我所有”,谈“我所有法”,那是谈得很细的。我所有什么?我的身体,我的学问,我的寿命,我的健康,我的名利,我的地位,我的老婆,我的孩子,我的父母,我的亲属,我的企业,我的机关,我的世界,越来越大,都是我所有。还有我的精神世界,也是我所有。我是教授,我是博士,我是博导;我写了好多文章,写了好多著作,这些都是我所有。若“无己”,到了无我的境界,“恶乎得有有”,你把自己放下了,也把我所有的这一切都放下了。如果我们还执着于有,我有道法,我有佛法,我有这样那样,那你对道就没有什么感觉。
“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眼睛还挂在“有”这个事情上,那么就是“昔之君子”。作为君子来说,当然应该有。富有天下,精神富有,物质富有,作为君子也了不起。“睹无”,如果你看到无的方面,也就是看到道了;看到道,就是“天地之友”,就与大道成为朋友,是天道的朋友。这里的精神,我们要把它看到,确实了不得。我们怎样从刚才讲的这两段之中把这种感觉找到?
有人说《庄子》是消极的,我们看《庄子》到底是消极还是积极?说老实话,庄子说了那么多功夫,都是绝世武功,都是超级武功。面对超级武功,你还说它是消极的,那只能证明你见地不够。尽管庄子对天下、国家、人类社会做了一些批评,我们感觉是消极的,但是再过一万年看,或者再过几百年看,甚至拿到现在来看,哪里消极呢?积极得很。他是自然主义者,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把社会性对自然性的残害恶果清楚看到了。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人,只有庄子才有这样的理论。老子《道德经》五千言,都没有细说这个事情,庄子把这个事情说得很细,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确实是正确的。最关键的是,他把为人和学道的功夫,全部毫无保留地交给我们了。就像前面说的,“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他毫无隐瞒。但是一般人就是信不过,总以为老师那里还有点什么宝贝,有什么秘诀没有传人,真正的君子都是没有不可对人言的,都是坦荡荡、无所隐的。
当年黄庭坚参黄龙晦堂祖师,对老和尚说:“老和尚,你是不是把你的东西传点给我啊!”老和尚说:“平常我开堂说法时已经说了啊。”黄庭坚说:“我是在家人,不是你的嫡传弟子,不是剃度弟子,也不是你的得法弟子,你是不是还有什么藏着的呢?你老人家还是传点给我嘛!”晦堂和尚就对黄庭坚说:“你会不会读《论语》?”黄庭坚就说:“我是堂堂的朝廷大学士,翰林院的学士,我还不会读《论语》?”老和尚说:“里面孔夫子有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知道吗?”黄庭坚一听,就说:“这个谁不会背?我三岁时就会背,好,你老人家不说算了。”过了一段时间,到了中秋节,他陪老和尚走到山里去,正好是桂花飘香时节,一阵桂花香吹过来,晦堂和尚就问黄庭坚,你闻到没有?黄庭坚用鼻子深吸了几下,说:“哎呀,香,好香啊!”这时晦堂和尚就说:“吾无隐乎尔者。”没有什么隐的嘛,这一下,黄庭坚就悟了。
真正好的老师,他是“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没有什么隐瞒的。隐瞒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你给他供养,他就给你传点法;你没有供养,他就不传法给你;你没有磕够头,你不受他的支配、指挥,不听他的话,他就不会给你传法。所以我们要看到道法无私,如果一个人在道法上还有私,那他就不是道人,也没有得道。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君子重“有”,道人喜“无”
“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有道的人自己所处,声音都没有一点,好像无影无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在众人面前没声没气,看不出有多高明。不是粉丝天天围着,媒体天天捧着,整得多热闹,不是这样。他“处乎无响”,坐在那里没声没响。“行乎无方”,你说他有什么形迹可以让大家效仿,好像也没有。现在的模仿秀很多,看到哪个明星有特色,我们都可以模仿一下,道人却是你模仿不了的。我们看到有些老和尚行持很好,功德具足,宗通说通,有些人也想去模仿一下,但模仿不了。为什么呢?他非方非圆,非黄非白,没有一个具体行止,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可以让你模仿。他“行乎无方”,你看他向东来,却又向西;以为他向上,他却向下;以为他退,他却在进——总之是“行乎无方”,你摸不准他的行迹,弄不懂他的规律。它无形无象无方无圆,到哪里去找目标呢?就像前面船子和尚对夹山讲的:“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颜渊在赞叹孔子时也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修行到了这样的火候,不就是“处乎无响,行乎无方”吗?
“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这样的道人,他可以带领众生畅游万法。“挠挠”,既可以在纷纷扰扰的万法之中回归自我,万法归一;又可以带领大家出入于万法,回归于一;还可以带领大家“以游无端”。什么叫“无端”?就是没有起始。“出入无旁”,就是无边无际。什么叫无边无际?我们举目所见都是有边际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手之所触,都是具体的东西,具体的东西都是有边际、有端倪的。“无端、无旁”,就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这么一个东西,也就是游于道。而且还是“与日无始”,与太阳一样无始无终。现在的天文学推测,太阳已有50亿年的历史,再生存50亿年,就要结束它的生命了。但是作为古人,对宇宙的认识确实是无始无终的,太阳相对于我们有限的这么几十年的生命而言,确实是无始无终的。今天的许多科学家、思想家并不满足于“宇宙大爆炸”这一解释,仍在寻找突破,因为“无始无终”才能是宇宙存在的、唯一可以令人信服的解释;任何确定的、有限的解释,不会存在太长的时间就会被突破。
“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如果我们从学术上来谈论大道,来谈论我们的心体,就是这个形躯。什么是形躯?人有人之形,道有道之形;人有人之躯,道有道之躯。“颂论形躯”,这里是在大道和万物之间,让我们去研究,写点论文,发表点讲演,要“合乎大同”,也就是要万法归一,在一和万法之间,找到它们的和谐通融之处,找到它们的消解之处。“大同”就是无分别的境界。
“大同而无己”,你真正进入“大同”,就进入了无分别境界,那就是无我。有我,你就不可能无分别,因为“我”就是一个根本分别。有我就有非我,有我就有我所有;有我所有,就有非我所有。有我,就有我划的一个圈:圈内的就是“是”,圈外的就是“非”;圈外的是“彼”,圈内的是“此”。所以这个大同而无我,就是真正无分别了。当然,只有无我才能无分别,才能称之为大同。
庄子的这个论点,在佛教华严宗的“十玄门”里,阐述得细密周到,圆融无碍。若要深刻领会这层境界,我建议各位去读读华严宗的有关文献。
“无己,恶乎得有有!”如果无我,还有什么“有”的感觉呢?这个“有”怎么理解?就是“我所有”。在佛教里谈“我所有”,谈“我所有法”,那是谈得很细的。我所有什么?我的身体,我的学问,我的寿命,我的健康,我的名利,我的地位,我的老婆,我的孩子,我的父母,我的亲属,我的企业,我的机关,我的世界,越来越大,都是我所有。还有我的精神世界,也是我所有。我是教授,我是博士,我是博导;我写了好多文章,写了好多著作,这些都是我所有。若“无己”,到了无我的境界,“恶乎得有有”,你把自己放下了,也把我所有的这一切都放下了。如果我们还执着于有,我有道法,我有佛法,我有这样那样,那你对道就没有什么感觉。
“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眼睛还挂在“有”这个事情上,那么就是“昔之君子”。作为君子来说,当然应该有。富有天下,精神富有,物质富有,作为君子也了不起。“睹无”,如果你看到无的方面,也就是看到道了;看到道,就是“天地之友”,就与大道成为朋友,是天道的朋友。这里的精神,我们要把它看到,确实了不得。我们怎样从刚才讲的这两段之中把这种感觉找到?
有人说《庄子》是消极的,我们看《庄子》到底是消极还是积极?说老实话,庄子说了那么多功夫,都是绝世武功,都是超级武功。面对超级武功,你还说它是消极的,那只能证明你见地不够。尽管庄子对天下、国家、人类社会做了一些批评,我们感觉是消极的,但是再过一万年看,或者再过几百年看,甚至拿到现在来看,哪里消极呢?积极得很。他是自然主义者,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把社会性对自然性的残害恶果清楚看到了。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人,只有庄子才有这样的理论。老子《道德经》五千言,都没有细说这个事情,庄子把这个事情说得很细,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确实是正确的。最关键的是,他把为人和学道的功夫,全部毫无保留地交给我们了。就像前面说的,“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他毫无隐瞒。但是一般人就是信不过,总以为老师那里还有点什么宝贝,有什么秘诀没有传人,真正的君子都是没有不可对人言的,都是坦荡荡、无所隐的。
当年黄庭坚参黄龙晦堂祖师,对老和尚说:“老和尚,你是不是把你的东西传点给我啊!”老和尚说:“平常我开堂说法时已经说了啊。”黄庭坚说:“我是在家人,不是你的嫡传弟子,不是剃度弟子,也不是你的得法弟子,你是不是还有什么藏着的呢?你老人家还是传点给我嘛!”晦堂和尚就对黄庭坚说:“你会不会读《论语》?”黄庭坚就说:“我是堂堂的朝廷大学士,翰林院的学士,我还不会读《论语》?”老和尚说:“里面孔夫子有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知道吗?”黄庭坚一听,就说:“这个谁不会背?我三岁时就会背,好,你老人家不说算了。”过了一段时间,到了中秋节,他陪老和尚走到山里去,正好是桂花飘香时节,一阵桂花香吹过来,晦堂和尚就问黄庭坚,你闻到没有?黄庭坚用鼻子深吸了几下,说:“哎呀,香,好香啊!”这时晦堂和尚就说:“吾无隐乎尔者。”没有什么隐的嘛,这一下,黄庭坚就悟了。
真正好的老师,他是“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没有什么隐瞒的。隐瞒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你给他供养,他就给你传点法;你没有供养,他就不传法给你;你没有磕够头,你不受他的支配、指挥,不听他的话,他就不会给你传法。所以我们要看到道法无私,如果一个人在道法上还有私,那他就不是道人,也没有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