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在宥》第五讲(5)可变的与不变的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可变的与不变的

下边接着一系列的排比又出来了。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

“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我们知道山河大地,鸡鸭牛羊,这些都是物。从锄头、镰刀、剪刀,到汽车、电脑等,都是物。这些物对我们来说,都是使用的工具,是很低贱的,仅是我们使用支配的工具。但是又“不可不任者”,就是不可不用。大粪低不低贱?很低贱,很臭,又不卫生,但它却可以肥田。有些东西确实很不舒服,如中药阿魏很臭,黄连很苦,但是它们可以作药材,而且还是正品之药。所以物相对于人来说,都是贱的,因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万物的主宰,人是最高贵的;除人之外,一切都是贱的。但是,物恰恰就是因为这个低贱,而能为人所用。

“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老百姓虽然卑微,但是也不能不顺其性呀,不顺其性就不行。老百姓该休养生息就要休养生息:春天做了农活,夏天就要休息;秋天做了农活,冬天就该休息;白天干了活,晚上要休息。食色性也,饭要吃饱;小孩长大了,男婚女嫁要解决。没房子要修房子,没衣服要穿衣服。所以老百姓尽管卑微,而不可不因者,还是要顺其性;你把老百姓逼急了,老百姓就要造反,就要上梁山。所以我们对现在的弱势群体还是要关照,还是要照顾,先解决温饱,再进入小康。

还有“匿而不可不为者,事也”。什么叫“匿”呢?藏在里面,人不知其因由。事情就是一个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和解决的方法很多。但是在没有解决之前,我们也不知道后果如何。就算不知道中间进行的过程如何,你还是要为。毛主席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哪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这个就是“不可不为”。就事业来说,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事情,我们这一百年也有这一百年的事情,这一百年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有明了的,绝大多数是不明了的。过去的事情是明了的,未来的事情是不明了的;不明了,就是“匿”。但是面对隐藏的事情,我们还是要为,哪个人能不过明天,不过明年呢?只要没有进火葬场,大家还是要做事情的。

“粗而不可不陈者,法也”,有的译注为,法度虽然粗糙,但又不可不实施。对于道人来说,他面对人间的事和法,确实认为是粗俗不堪的,因为道人能明察秋毫,明察人间的因果,觉得人间的这些法,确实粗俗,可以不计。但是为了维系社会,维系人间的秩序,又不能不把它摆出来实施。

“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义,我们在学习《庄子》其他篇章时也常用《道德经》的话来讲,如“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义”,的确是离道越来越远了。我经常说,义是表现型的,奉献型的,你不表现出来,别人怎么知道你这个人义薄云天呢?而真正的道,往往是内敛型的。从这个角度上看,“义”确实是远离了道,但也不可不遵守,所以“远而不可不居者,义也”,我们还是要居于“义”。我们与人打交道,别人说你这个人“不义”,就没有哥们儿朋友了。如果一个人“义”,就像我们书院的这群朋友,大家在一起,就觉得很温暖,也很舒服。

“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仁,是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的。我们看小虎的爸爸对他多好,这是亲情之间所表现的仁爱,但是这种仁爱它是由近及远,逐步向外释放,推而广之的,让整个社会都有一种温暖感。仁属于温情的范围,不可不推广,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社会的祥和,也必须要加以推广。

“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作为礼而言,大家都在遵守、遵循。因为礼是规范我们行为的一个方式,使我们的行为有所节制。在中国来说,从来就是人口大国,从天子到诸侯、卿大夫,然后到一般的老百姓,是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金字塔形的结构就有上下尊卑,穷达贵贱。社会关系复杂,所以礼节也复杂;礼节虽然复杂,但这是社会的需要,所以也不能少。尽管道家瞧不起礼义这套东西,不喜欢礼节,但在这里也承认,“节而不可不积者,礼也”,对礼的合理部分也是承认的。

“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中,“发而皆中节”的中,平常我们说“中标”“中奖”,这里的“中”是达到的意思。又可以当方位讲,中就是内。它合乎社会的需求,合乎自我的修养,高尚其事,还要顺应天道,顺应万物,当然还要行中道。不论怎么“中”,都需要我们的德高明起来,高尚起来,德确实是比前面讲的那几个都要高。“中而不可不高”,“中”是要合乎社会的需要,与社会打成一片,与之和光同尘;“中”又可以作为自己的内修,内修不可不高明,不可不高尚。

“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一,不动,凝然不动,凝然不做诸法,这是一。一为什么又“不可不易”呢?易就是变易。大家知道《道德经》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是这样,那么“一”就“不可不易”,它不会永远地、僵硬地坐在“一”的位置上,拒绝产生万物。所以《易经》说“易者易也”,易本身就应该变易。《易经》又说“变动不居,周游六虚……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些都是说“一”的确能变,变又不变。所以佛教说,如如不动是一,动亦如如是万,这就是万和一的关系,它永远都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之中。“一而不可不易者”,道就是一,但是它又经常处于变之中,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对大道来说,它是不动的,不变的。就在它不动不变的时候,有常道,又有非常道的东西产生出来。总之它是“玄之又玄”的。

“神而不可不为者,天也”,老天爷和大道,我们可以把这个等同起来看,它为不为呢?它是不为的,但又是无不为的。我们看到万化、万有、万事、万物,都是这个“神而不可不为者”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现象世界,都是老天爷、大道的表现。但是表现的玄机在哪里?机窍在哪里?还是“阴阳不测之谓神”,正是这个阴阳不测之谓神,它才无不可为,不可不为,才有万事、万物、万法,才有这么光怪陆离的森罗万象。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