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在宥》第五讲(6)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下面就从天、德、道、仁、义、礼、事、法、民、物这十个方面来谈这个事情。

“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

《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对于天道,我们就不能随意在其中增损;对自然法则,我们就不要做非分的作为。《心经》里说“不净不垢,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就是说在真如上,我们不要去妄加生灭、增减、净垢,这就是“观于天而不助”,我们不要去打妄想,我们要知道天之所为,人之所为,不以人助天。如果以人助天,去妄自改变天行的规律,妄加扭转天道的运行,那我们就成神经病了。

“成于德而不累”,成于德,但是一定不要因之劳累。有的人为了修德,累得死去活来,觉也不睡,每天去做好人好事,这样修,那样修,修得自己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也不行。另外一个就是为德而累,德成了你的拖累,你不自在,不自由了,也没有什么搞头了。所以德是自然形成,因循自然,不要操劳,更不能被其所累。

“出于道而不谋”,对事物,我们不能拔苗助长,不能用养人的办法养鸟,不能以对待成人的办法去对待小孩子。对道,我们就要遵循道的规律,不要在道上画蛇添足,头上安头。禅宗很多公案,很多祖师的开示,都是“出于道而不谋”“成于德而不累”。就《易经》而言,易者易也,易者简也,本来是很简易的。如今玩《易经》的,早把《易经》变成“难经”了,门道很多,山头很多。用苏老泉的话来说是“童而习之,白首而不得其源”,算来算去,能算出道的模样吗?就是“出于道而谋”,这个“谋”,你要是去胡来,反而会把自己累得死去活来,歧途亡羊,这样就很不好。

“会于仁而不恃”,合乎仁,但是你不要依赖它,要放下。我们经常说要放下、放下,不要老是认为我是仁人,我是义士。千万不要去自我标榜,这样人家就会说你是伪君子,你天天把这个标榜着,靠着,就把仁变成外在的东西了。我们说不管是道也好,德也好,还是仁也好,都是内在的。就像前面说的,“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它是打成一片的,它的语默动静,无不给人以启迪,无不给人以教诲,大家都得到了它的好处。如果你依据于此,执着于此就不好。“会于仁而不恃”,就是你不要执着在这里。所以《道德经》说,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薄于义而不积”,武侯祠里的关帝殿上有“义薄云天”这道匾额,这“薄”字应如何解?有些书解释为“迫”,这样解释不好。这个“薄”,实际上是“广”的意思,“义薄云天”,也就是广施仁义,但是你不要去积累。我们在学《天道》篇时知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无所积”,才能轻装上阵,才能永葆青春。永远都空空如也,就没有负担。如果我们为仁义而仁义,就像积功德:我今天磕头磕了十万个,有功德了;我明天放生放一万条鱼,有功德了。如果把学佛的目标定为放一百万条鱼,参加一百万次放生,你要去限定这个数量,那就是“积”,这个积也叫执着,你就没有放下。“薄于义而不积”,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做了的事情就放下,永远都是从头开始,从零开始,这样才能永葆青春,永葆朝气。庄子的语言非常到位,可以说处处都是无上的开示,无上的教法。

另外,“应于礼而不讳”,“应于礼”,我虽然从来就不喜欢繁文缛节,但适当的礼仪也是需要的。你初去见丈母娘,衣服还是要穿周正点,还得带上点礼品。你去相亲,还是要像那么回事,不能穿得像乞丐,穿得像济公和尚那样。去见领导,你失礼了就有你好受的。“应于礼而不讳”,我们也不要刻意回避礼,人际关系之间适度的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润滑剂,该有就有,不必去避讳它。你全然不顾礼仪,人家就会觉得你另类,所以要“应于礼而不讳”。

“接于事而不辞”,我们还是要有点大丈夫精神,敢于承担事情,不能事情一来就撂臂膀,这样的人还能干什么事呢?就很难有所作为。

“齐于法而不乱”,我们一定要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不要违背法律乱搞一气。我对法律从来就是很遵从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不遵从它,只能是自己吃亏。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遵从法律,顺从法律。这样你才太平,才安全。反之,你就不安全。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所以要“齐于法而不乱”。

“恃于民而不轻”,拿以前的话来说,我们吃饭靠农民,穿衣靠工人,我们的衣食住行,哪样离得开劳苦大众呢?所以看到外来打工的,我们不能轻视他们;对各行各业的人,都不能轻视。特别是老板对自己的员工,领导对自己的职工,不能小看,一定要卑以自牧。《易经》“谦卦”里讲“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劳谦,君子有终”。谦表现在什么地方?就是对上你要恭敬,对下你要谦卑,我们生活所需的东西都出于民,不能轻视老百姓,不能忽视劳苦大众。如果觉得人家低人一等,这样就不行。我们一定要养成谦卑的习惯。

“因于物而不去”,我们可以利用万物,但不能随意去糟蹋万物,践踏万物。我们总说,不要暴殄天物,要惜福报,要惜福,不惜福的人以后日子不好过。如今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是没有遵循这个道理。“因于物而不去”,好像森林砍了没什么,河流、湖泊污染了也没什么,为了自己的利益,任意消费使用自然资源,而不尊重和爱护自然资源,这样非常不好,也非常危险。

“物者莫足为也,而不可不为”,我们说改造自然,自然有那么好改造吗?物为我用,物就那么方便地为我们所用了吗?因为“物”和“为”之间是有距离的。比如造一架飞机,飞机确实不容易造出来,一架飞机需要几百万个零件,需要很多设计师设计,很多工人制造,要经过一整套严密科学的研发过程才能生产出来。所以物的确是“莫足为也”。我们现在的矿山,你说怎么为呢?本身是一些石头,我们要把它变成金子,变成铜、铁,这个很麻烦。虽然很麻烦,但不可不为,因为社会需要。

这里把人的社会性的一系列东西都给阐述了,从理法到日常生活与道的关系,都阐述清楚了。你说这些到底是消极还是积极?我觉得这里既谈不上消极,也谈不上积极,庄子只是如实地把这些道理讲出来,让大家自己去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