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明于天,纯于德,通于道
下面又说,“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我们要想有“纯德”,那么就要明于天道,如果你不明于天道,这个德又从哪里来呢?佛教说缘起性空,如果你对缘起性空的道理都不懂,连贪、嗔、痴、慢的道理都不懂,对我们的生命结构、生理结构、精神结构、命运结构、社会结构你都不懂,你就会胡作非为。胡作非为了,又怎么谈得上德呢?所以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精神结构,我们的精神怎么来怎么去?人与人之间的因果关系怎么来怎么去?人与社会的因果关系怎么来怎么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怎么来怎么去?你明白了这一切,才能够“纯于德”。
“纯德”,就是庄子所讲的“澡雪精神”后的精神升华。怎样使我们在天地之间,无愧此生呢?就是要立德。“太上立德”嘛,我们应该怎样立好这个德?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那不知天呢?所以最高的,也就是“明于天”,就是“通于道”。道和德是一体的,常人认为道好像是外在的,实际上道也是内在的,你明白了道是内在的,你也就有德了。
“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通于道”,你还能做道上的事情吗?各行各业都有道,大道就不说了,我们就说小道。对百业之道,百工之道,技艺之道,你还是要去懂;你不懂,怎么能办成事情呢?办不成事情的。学医有医道;学烹饪有烹饪之道;泥瓦匠有泥瓦匠之道;盗贼也有其偷、摸、扒、骗之道,“盗亦有道”嘛。你失去了这个道,无自而可,那一切就行不通。
“不明于道者,悲夫!”有些书上解释为,不了解大道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一般的人认为,这有什么悲哀啊?道值几个钱呢?道又不给我发工资,又不给我发银子,又不给我发房子,学道有什么意思?“不明于道者,悲夫!”这是针对于学道的人而言。像在我们这里,有的学员认为自己还没有明心见性,还没有开悟,每天都很愁,愁道业不成。阿敏说自己这一辈子的目标就是要明心见性,赚钱有什么意思呢?没有明心见性就觉得有点惭愧,有点悲哀。当然,这些也是在道上行的人才会有的感觉,才会感觉到有点悲哀。对不在道上行的人而言,管它三七二十一,什么道啊?二百五才学道,百无一用是道人,他不理这些,整天都想着如何挣钱花钱,这是不明道的人。
当然,对道人来说,看到那些不明道的人就觉得很悲哀。佛菩萨看到众生颠倒,心里就生起慈悲,你们怎么这么可怜,怎么不来学道啊?孔夫子看到众生都在世上胡搅蛮缠混日子,不去明道,也难过。所以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看到众生是这个样子,心里也不痛快,所以难过,悲啊。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悲,道人有道人的悲,佛菩萨有佛菩萨的悲,慈悲慈悲,有慈亦有悲。
下边又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什么是道呢?有天道,有人道。我们在学《庄子》的过程中,大家对此一定要有个深切的感觉——在道家学说里,把“天”和“人”这两点是分得很清楚的,要“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什么是“天之所为”?什么是“人之所为”?“天之所为”就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运行;“人之所为”就是人道,就是社会的运行。好像是各行其道,但是“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这里又有交汇之处,我们又如何认识它呢?这在《大宗师》里讲得很细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什么是“天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首先就是一个“无为”,而且是“无为而尊”。最最高明、最最尊贵的就是无为,无为就是天道,无为就是逍遥,无为就是自在。什么叫无为?天道在内还是在外?如果在外,我们就不要去学了,永远得不到。就像银行里的人民币,我们怎么可能把手伸到取款机里,直接把钞票拿出来?怎么可能到金库里去,随便把金子揣到自己的口袋里?如果认为无为是自己的,这个天道也是自己内在的,就像银行里的钱,我有我的存款折子,我有自己的信用卡,我一刷,钱就出来了。金库里有我的钥匙,有我的密码,我一去,就能打开。你要把外在的东西看成是内在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内在的。所以这个天道呢,是“无为而尊”,我们自身本具,这个“本具”在哪里?那就只有悟道后才能知道。
反过来说,“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人道的确很累人。不管是天子也好,诸侯也好,老百姓也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现在各行各业的人都喊累,我们太极拳老师也是很累,一个星期没有两天能够空下来,天天晚上都要去教拳,教得如意吗?有些人能坚持,有些人又不能坚持。看到人来得齐,心里就很高兴;看到人来得不齐,心里就不欢喜。天气好就高兴,天气不好就不欢喜。你说累不累人呢?肯定累。哪个不累呢?我几次请某学员到书院来坐一坐,他都说:“忙呀,北京忙了,又在成都忙。”我也累,这几天校书稿,累得死去活来的,还是累。这就是人道,你不得不为,你要混饭吃,要守个摊摊,有这个责任,还要讲义。所以也该累,要无怨无悔地去累。名利上的事情,谁能无怨无悔呢?以上就是人道,人一辈子不这样走,怎么行呢?
“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现在天道和人道越隔越远,特别是西方这套理念出来以后,大家都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大家都搞竞争,到哪里去找和谐呢?你离开了和谐,天道与人道就越走越远。现在城乡一体化改造,我们从成都到温江,一路上已看不到农田了,好在温江是以绿色产业为主,搞园林的公司很多。如果到了成都北边的彭州那里去看,到处都是厂,一会儿是青霉素厂,一会儿又是造纸厂,最大的是炼油厂。这样一建设,就和自然隔得很远了。所以“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我们天天住在水泥房子里,电视、电话、手机、汽车,离自然远不远呢?远。我现在觉得自己的脚都不是自己的了,爬青城山都觉得腿软,以后连六楼都上不去,人也就完了。
所以“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警惕性,怎样使人道合于天道?我们作为人,一定要认真去感觉这个事情,如果我们不认真去感觉这个事情,那么我们在人道上越走越远,与天道也会越隔越遥远,让人的社会性压倒了自然性,或扼杀了自然性,那么我们也就划句号了,也就无言可说了。
《庄子·在宥》这篇文章的确宏大严谨,一气呵成。怎样把这篇文章与以前学习的其他篇章结合起来看?一句话,要融会贯通,通过对《庄子》的学习,使之能够澡雪精神,使我们能够达到天人合一,这样才不负所学,才没有辜负大家的宝贵时间。
禅说庄子—在宥
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分享所思所得,各位也可以通过我的另一个专辑庄子原文三十三篇朗读通听原文。我是万万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明于天,纯于德,通于道
下面又说,“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明于道者,悲夫!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我们要想有“纯德”,那么就要明于天道,如果你不明于天道,这个德又从哪里来呢?佛教说缘起性空,如果你对缘起性空的道理都不懂,连贪、嗔、痴、慢的道理都不懂,对我们的生命结构、生理结构、精神结构、命运结构、社会结构你都不懂,你就会胡作非为。胡作非为了,又怎么谈得上德呢?所以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精神结构,我们的精神怎么来怎么去?人与人之间的因果关系怎么来怎么去?人与社会的因果关系怎么来怎么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怎么来怎么去?你明白了这一切,才能够“纯于德”。
“纯德”,就是庄子所讲的“澡雪精神”后的精神升华。怎样使我们在天地之间,无愧此生呢?就是要立德。“太上立德”嘛,我们应该怎样立好这个德?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那不知天呢?所以最高的,也就是“明于天”,就是“通于道”。道和德是一体的,常人认为道好像是外在的,实际上道也是内在的,你明白了道是内在的,你也就有德了。
“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不通于道”,你还能做道上的事情吗?各行各业都有道,大道就不说了,我们就说小道。对百业之道,百工之道,技艺之道,你还是要去懂;你不懂,怎么能办成事情呢?办不成事情的。学医有医道;学烹饪有烹饪之道;泥瓦匠有泥瓦匠之道;盗贼也有其偷、摸、扒、骗之道,“盗亦有道”嘛。你失去了这个道,无自而可,那一切就行不通。
“不明于道者,悲夫!”有些书上解释为,不了解大道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一般的人认为,这有什么悲哀啊?道值几个钱呢?道又不给我发工资,又不给我发银子,又不给我发房子,学道有什么意思?“不明于道者,悲夫!”这是针对于学道的人而言。像在我们这里,有的学员认为自己还没有明心见性,还没有开悟,每天都很愁,愁道业不成。阿敏说自己这一辈子的目标就是要明心见性,赚钱有什么意思呢?没有明心见性就觉得有点惭愧,有点悲哀。当然,这些也是在道上行的人才会有的感觉,才会感觉到有点悲哀。对不在道上行的人而言,管它三七二十一,什么道啊?二百五才学道,百无一用是道人,他不理这些,整天都想着如何挣钱花钱,这是不明道的人。
当然,对道人来说,看到那些不明道的人就觉得很悲哀。佛菩萨看到众生颠倒,心里就生起慈悲,你们怎么这么可怜,怎么不来学道啊?孔夫子看到众生都在世上胡搅蛮缠混日子,不去明道,也难过。所以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看到众生是这个样子,心里也不痛快,所以难过,悲啊。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悲,道人有道人的悲,佛菩萨有佛菩萨的悲,慈悲慈悲,有慈亦有悲。
下边又说,“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什么是道呢?有天道,有人道。我们在学《庄子》的过程中,大家对此一定要有个深切的感觉——在道家学说里,把“天”和“人”这两点是分得很清楚的,要“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什么是“天之所为”?什么是“人之所为”?“天之所为”就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运行;“人之所为”就是人道,就是社会的运行。好像是各行其道,但是“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这里又有交汇之处,我们又如何认识它呢?这在《大宗师》里讲得很细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什么是“天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首先就是一个“无为”,而且是“无为而尊”。最最高明、最最尊贵的就是无为,无为就是天道,无为就是逍遥,无为就是自在。什么叫无为?天道在内还是在外?如果在外,我们就不要去学了,永远得不到。就像银行里的人民币,我们怎么可能把手伸到取款机里,直接把钞票拿出来?怎么可能到金库里去,随便把金子揣到自己的口袋里?如果认为无为是自己的,这个天道也是自己内在的,就像银行里的钱,我有我的存款折子,我有自己的信用卡,我一刷,钱就出来了。金库里有我的钥匙,有我的密码,我一去,就能打开。你要把外在的东西看成是内在的,因为它本来就是内在的。所以这个天道呢,是“无为而尊”,我们自身本具,这个“本具”在哪里?那就只有悟道后才能知道。
反过来说,“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人道的确很累人。不管是天子也好,诸侯也好,老百姓也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现在各行各业的人都喊累,我们太极拳老师也是很累,一个星期没有两天能够空下来,天天晚上都要去教拳,教得如意吗?有些人能坚持,有些人又不能坚持。看到人来得齐,心里就很高兴;看到人来得不齐,心里就不欢喜。天气好就高兴,天气不好就不欢喜。你说累不累人呢?肯定累。哪个不累呢?我几次请某学员到书院来坐一坐,他都说:“忙呀,北京忙了,又在成都忙。”我也累,这几天校书稿,累得死去活来的,还是累。这就是人道,你不得不为,你要混饭吃,要守个摊摊,有这个责任,还要讲义。所以也该累,要无怨无悔地去累。名利上的事情,谁能无怨无悔呢?以上就是人道,人一辈子不这样走,怎么行呢?
“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现在天道和人道越隔越远,特别是西方这套理念出来以后,大家都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大家都搞竞争,到哪里去找和谐呢?你离开了和谐,天道与人道就越走越远。现在城乡一体化改造,我们从成都到温江,一路上已看不到农田了,好在温江是以绿色产业为主,搞园林的公司很多。如果到了成都北边的彭州那里去看,到处都是厂,一会儿是青霉素厂,一会儿又是造纸厂,最大的是炼油厂。这样一建设,就和自然隔得很远了。所以“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我们天天住在水泥房子里,电视、电话、手机、汽车,离自然远不远呢?远。我现在觉得自己的脚都不是自己的了,爬青城山都觉得腿软,以后连六楼都上不去,人也就完了。
所以“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警惕性,怎样使人道合于天道?我们作为人,一定要认真去感觉这个事情,如果我们不认真去感觉这个事情,那么我们在人道上越走越远,与天道也会越隔越遥远,让人的社会性压倒了自然性,或扼杀了自然性,那么我们也就划句号了,也就无言可说了。
《庄子·在宥》这篇文章的确宏大严谨,一气呵成。怎样把这篇文章与以前学习的其他篇章结合起来看?一句话,要融会贯通,通过对《庄子》的学习,使之能够澡雪精神,使我们能够达到天人合一,这样才不负所学,才没有辜负大家的宝贵时间。
禅说庄子—在宥
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分享所思所得,各位也可以通过我的另一个专辑庄子原文三十三篇朗读通听原文。我是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