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不动则已,动则合道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中医学认为,五脏为神明之宅,而聪明仅为其自然的功能而已。“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就是不要放纵我们的五脏,我们的心肝脾肺肾经常都在妄动之中,心一妄动就打妄想,今天要到月亮上去做一个工程,明天要到太阳上去开一个核工厂,因为太阳上的核能无穷无尽,现现成成的核聚变,我们把它开发出来,去组建一个太阳无限能源公司,行不行呢?这是心在打妄想,你做不到。肝打妄想,就是发脾气嘛;脾打妄想,就是每天想天下的山珍美味;肾打妄想,美女那么多,去通爱一下,受得了吗?所以心肝脾肺肾,你要去放纵了,你就麻烦。你要去“为”,就会使得自己不安,社会不安;自身不和谐,社会不和谐。所以要“无解其五藏”,解,就是释放,我们的五脏还是要受约束,不要把它放纵了,五脏之欲一放纵出来就不得了。
“无擢其聪明”,不要炫耀自己的聪明,我的眼耳如何敏锐,我的心如何灵巧,不要去炫耀,不要去卖弄这些。古往今来,聪明者多不得寿,多有性命之忧。“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庄子·天运》篇里也引用了这一句。孔夫子拜见老子后称赞老子,子贡就不高兴,问真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的吗?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易经》里说,“夫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之故”。“尸居而龙见”,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可以理解成佛教的“如如不动,动亦如如”。“尸居”就是寂然不动,“龙见”,就是感而遂通。如果单纯从字面理解,就是指坐在那里像僵尸一样,但又活灵活现,像神龙一样,简直是变化无穷,又自由自在。
“渊默而雷声”,没有说话,却像打雷似的。禅宗里经常有这样的公案。如马祖的那位调皮弟子邓隐峰,一次他到沩山,沩山禅师听说邓师叔到了,便“先俱威仪”,收拾好了去客堂见他。邓隐峰见沩山禅师过来,躺在禅床上不搭理,沩山禅师便归方丈。待会问侍者:“我那师叔现在怎样?”侍者说:“已经走了。”沩山禅师又问:“师叔走时留下什么话没有?”“没什么话留下呀。”沩山禅师说:“莫道无语,其声如雷。”这都是从《庄子》中转过来的。
我们怎样做到“渊默而雷声”?见佛源老和尚时就有这种感觉。我们去看他时,他常常埋着头,闭着眼睛,还没走近他,就感觉到他身上透着威势,有如雷鸣般的震撼。许多禅师赞叹不已的维摩居士,也是“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啊!道人就有这个力量,平常我们做不到。怎样使自己达到“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这不容易。
“神动而天随”,就是我们的精神一动,念头一动,就恰恰合于自然之道,也就是动亦如如。不动则已,一动就体天道,一动就与道同德,只有达到禅宗所说的打成一片以后,才能这个样。所以庄子在《天道》篇中讲“天乐”时说:“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这是多么精到的旨趣啊,恰可为这一句注释。
“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我们优哉游哉地过日子,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但是“万物炊累”。炊,做饭要开炊,万物在过自己的小日子,休养生息,果实累累,自己繁衍生息,你不要干涉,一定要做到从容无为。
成玄英的“疏”也很有趣,他说:“累,尘也。从容自在,无为虚淡,若风动细尘,类空中浮物,阳气飘摇,任运去留而已。”自开天辟地以来,万物在整个乾坤中不是这样繁衍到了今天的吗?哪里需要“圣人”们来治理一番呢?
所以“吾又何暇治天下哉”!我哪有雅性去治天下呢?的确没有雅性治天下。说老实话,在地球上,人还可以炫耀一番,但人类跨出这个百十公里厚的大气层就无可奈何了,你能够干什么?能奈何什么?就是花几十亿美元造一个航天飞机,一个宇宙飞行器,在金属壳内做一些小动作而已,也仅此而已。花几百亿美元到月亮上去旅游,也就几个钟头;你如果到火星上去,就要几千亿美元,才能送一两个人到火星上旅游,来回一趟最快都要七八年的时间。关在金属壳里,那个日子也不好过。虽然这样说,科学技术还是了不起。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在宇宙中,至少在我们现在的视野内,只有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但是人在地球上所享受的空间,也就是五千米以下的大气层内这薄薄的一个空间。海拔最低的死海湖面负三百多米,中国吐鲁番盆地负一百五十多米,人的生活空间只有这么大,上了五千米以后,你就没法生存,只有少数藏民能够享受这种日子,对内地人来说那都是蛮荒之地,无法正常生活。绝大多数藏民也是在三千米左右的地方过日子,海拔五千米以上,草都没有,怎能放牧牛羊?只有极少的喇嘛庙能修到五千米这个高度。人在地球上生存的最高度就只有五千米,从海平面到五千米的高度。但是除掉海洋、沙漠、高山、河流、湖泊、森林,再除掉南北极地带,适宜人类利用的土地七千万平方公里左右,可作为耕地的土地约占陆地面积的175%,现已开发利用的耕地面积已超过101%。而人类社会50%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居住在北京、上海、东京、首尔、孟买、加尔各答、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开罗及大小不等的城市中,城市人口所居住的面积,又能占地球多大的地盘呢?
还“治”什么天下呢?人已经把自己萎缩在一个很可怜的生存地带了,我们所依仗的这个地球,能够养活人类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了,你还要奢谈去“治”宇宙,那就不要去做这个梦了。现在能把地球调理顺都很艰难,中国现在也很艰难,环境严重污染,房价这么高,猪肉又涨价,食品价格不断在涨。一会儿这里是水灾,一会儿那里又是旱灾,还有地震、风灾,这些都是麻烦。一会儿这里桥垮了,那里楼垮了,矿井又爆炸了,确实让领导们很头痛,一点小事情,都要总理出来说话。在历史上看,汉初文帝之时,贾谊上《治安策》;景帝时,晁错有《论贵栗疏》及削藩的建议;西晋有江统的《徙戎论》;到明初,还有方孝孺的《深虑论》。在清末,曾国藩、李鸿章们的奏疏还少吗?都是治国良策呀。结果天下得治了吗?西汉时还好点,以后的只有越搞越乱了。
“在宥”,就是要自由自在,心胸放宽,不要管那么多事,不要揽那么多事,一定要做到“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这可是黄老之学治世的精神所在之处啊!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不动则已,动则合道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中医学认为,五脏为神明之宅,而聪明仅为其自然的功能而已。“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就是不要放纵我们的五脏,我们的心肝脾肺肾经常都在妄动之中,心一妄动就打妄想,今天要到月亮上去做一个工程,明天要到太阳上去开一个核工厂,因为太阳上的核能无穷无尽,现现成成的核聚变,我们把它开发出来,去组建一个太阳无限能源公司,行不行呢?这是心在打妄想,你做不到。肝打妄想,就是发脾气嘛;脾打妄想,就是每天想天下的山珍美味;肾打妄想,美女那么多,去通爱一下,受得了吗?所以心肝脾肺肾,你要去放纵了,你就麻烦。你要去“为”,就会使得自己不安,社会不安;自身不和谐,社会不和谐。所以要“无解其五藏”,解,就是释放,我们的五脏还是要受约束,不要把它放纵了,五脏之欲一放纵出来就不得了。
“无擢其聪明”,不要炫耀自己的聪明,我的眼耳如何敏锐,我的心如何灵巧,不要去炫耀,不要去卖弄这些。古往今来,聪明者多不得寿,多有性命之忧。“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庄子·天运》篇里也引用了这一句。孔夫子拜见老子后称赞老子,子贡就不高兴,问真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的吗?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易经》里说,“夫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之故”。“尸居而龙见”,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可以理解成佛教的“如如不动,动亦如如”。“尸居”就是寂然不动,“龙见”,就是感而遂通。如果单纯从字面理解,就是指坐在那里像僵尸一样,但又活灵活现,像神龙一样,简直是变化无穷,又自由自在。
“渊默而雷声”,没有说话,却像打雷似的。禅宗里经常有这样的公案。如马祖的那位调皮弟子邓隐峰,一次他到沩山,沩山禅师听说邓师叔到了,便“先俱威仪”,收拾好了去客堂见他。邓隐峰见沩山禅师过来,躺在禅床上不搭理,沩山禅师便归方丈。待会问侍者:“我那师叔现在怎样?”侍者说:“已经走了。”沩山禅师又问:“师叔走时留下什么话没有?”“没什么话留下呀。”沩山禅师说:“莫道无语,其声如雷。”这都是从《庄子》中转过来的。
我们怎样做到“渊默而雷声”?见佛源老和尚时就有这种感觉。我们去看他时,他常常埋着头,闭着眼睛,还没走近他,就感觉到他身上透着威势,有如雷鸣般的震撼。许多禅师赞叹不已的维摩居士,也是“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啊!道人就有这个力量,平常我们做不到。怎样使自己达到“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这不容易。
“神动而天随”,就是我们的精神一动,念头一动,就恰恰合于自然之道,也就是动亦如如。不动则已,一动就体天道,一动就与道同德,只有达到禅宗所说的打成一片以后,才能这个样。所以庄子在《天道》篇中讲“天乐”时说:“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这是多么精到的旨趣啊,恰可为这一句注释。
“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我们优哉游哉地过日子,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但是“万物炊累”。炊,做饭要开炊,万物在过自己的小日子,休养生息,果实累累,自己繁衍生息,你不要干涉,一定要做到从容无为。
成玄英的“疏”也很有趣,他说:“累,尘也。从容自在,无为虚淡,若风动细尘,类空中浮物,阳气飘摇,任运去留而已。”自开天辟地以来,万物在整个乾坤中不是这样繁衍到了今天的吗?哪里需要“圣人”们来治理一番呢?
所以“吾又何暇治天下哉”!我哪有雅性去治天下呢?的确没有雅性治天下。说老实话,在地球上,人还可以炫耀一番,但人类跨出这个百十公里厚的大气层就无可奈何了,你能够干什么?能奈何什么?就是花几十亿美元造一个航天飞机,一个宇宙飞行器,在金属壳内做一些小动作而已,也仅此而已。花几百亿美元到月亮上去旅游,也就几个钟头;你如果到火星上去,就要几千亿美元,才能送一两个人到火星上旅游,来回一趟最快都要七八年的时间。关在金属壳里,那个日子也不好过。虽然这样说,科学技术还是了不起。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在宇宙中,至少在我们现在的视野内,只有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但是人在地球上所享受的空间,也就是五千米以下的大气层内这薄薄的一个空间。海拔最低的死海湖面负三百多米,中国吐鲁番盆地负一百五十多米,人的生活空间只有这么大,上了五千米以后,你就没法生存,只有少数藏民能够享受这种日子,对内地人来说那都是蛮荒之地,无法正常生活。绝大多数藏民也是在三千米左右的地方过日子,海拔五千米以上,草都没有,怎能放牧牛羊?只有极少的喇嘛庙能修到五千米这个高度。人在地球上生存的最高度就只有五千米,从海平面到五千米的高度。但是除掉海洋、沙漠、高山、河流、湖泊、森林,再除掉南北极地带,适宜人类利用的土地七千万平方公里左右,可作为耕地的土地约占陆地面积的175%,现已开发利用的耕地面积已超过101%。而人类社会50%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居住在北京、上海、东京、首尔、孟买、加尔各答、纽约、伦敦、巴黎、墨西哥、开罗及大小不等的城市中,城市人口所居住的面积,又能占地球多大的地盘呢?
还“治”什么天下呢?人已经把自己萎缩在一个很可怜的生存地带了,我们所依仗的这个地球,能够养活人类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了,你还要奢谈去“治”宇宙,那就不要去做这个梦了。现在能把地球调理顺都很艰难,中国现在也很艰难,环境严重污染,房价这么高,猪肉又涨价,食品价格不断在涨。一会儿这里是水灾,一会儿那里又是旱灾,还有地震、风灾,这些都是麻烦。一会儿这里桥垮了,那里楼垮了,矿井又爆炸了,确实让领导们很头痛,一点小事情,都要总理出来说话。在历史上看,汉初文帝之时,贾谊上《治安策》;景帝时,晁错有《论贵栗疏》及削藩的建议;西晋有江统的《徙戎论》;到明初,还有方孝孺的《深虑论》。在清末,曾国藩、李鸿章们的奏疏还少吗?都是治国良策呀。结果天下得治了吗?西汉时还好点,以后的只有越搞越乱了。
“在宥”,就是要自由自在,心胸放宽,不要管那么多事,不要揽那么多事,一定要做到“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这可是黄老之学治世的精神所在之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