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还有“思虑不自得”,我们说要身能做主,心能做主,我们有几个时候身能做主?又有几个时候心能做主?我们的思虑能做主吗?还是回到我常说的那句话,十秒钟以后,你会想什么知道吗?你会说什么知道吗?不知道的。我们的思虑经常处于不能做主的状态,东一个念头,西一个念头。念头要来,你没有办法;念头要去,你也无可奈何。想把一篇文章写好,你就写不好。娃娃要考试了,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想拿满分,都想考北大、清华,只要有了这些念头,脑袋就不听话。考场上,大家都想考得优秀,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就是不能集中精力,就是走不到一百分的轨道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思虑不自得”。心性没有经过严格的修持,没有经过严格的学养,没有受到过严厉的钳锤。我们的思虑可以说普遍处于不自得的状态,有几个能够处于自得?除非你已经大彻大悟,已经成菩萨,你的思虑就可以自得了。
平常我们举心动念不自由的情况很多,是念头支配我们,不是我们支配念头,这是人很可悲的一个状态。所以赵州老和尚说:“汝等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你能扭转这个局面,你就是圣人,就是一个道人,就是一个智者。“居处无常”也是可以转过来的,只要横下一条心,把自己关在“班房”里,关在“监狱”里,居处就有“常”了。但你要“思虑自得”,心要做主,那是很艰难的呀!
在上世纪某段时期,有的农村里缺粮,有些人没有饭吃,饿得要命,他们还是有绝招,就跑到城里写反动标语。一写反动标语,马上就被抓进监狱;一进监狱,就有一点基本口粮,就能解决肚皮问题,不会饿死了。这是实在没法才去做的事情。这样他就有常了,而且得小安。当时在监狱里,哪怕是判了刑的人,也比那些在贫困山乡里挣工分吃得饱呀。
如今吃饱肚子很容易,“思虑不自得”却很害人。我们确实很难真正对自己的思想当家做主,很多时候是东风吹来西边倒,西风吹来东边倒,别人说是非,说长短,自己的耳朵一扭就过去了,屁股一搬就过去了,就喜欢听这些是非。我们怎样使自己的思虑自得?这是考验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道人,考验一个人是不是站稳了脚跟的基本要求。以前我们爱说“立场坚定”,实际上这是佛教禅宗的语言。怎样使自己站稳脚跟?天下人有几个能摸着自家“鼻孔”的?这可不容易。
“中道不成章”,这也是常见的事情。什么叫“中道不成章”?就像一个学生,一天的作业没有做完,就半途而废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他做着自己功课的时候,其他事情在眼前一晃,就把他勾跑了,就动心了,去忙其他的事了。做生意的人就深有体会,今天这笔生意好,明天又有一笔好生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给你谈生意、搞策划,一百个人可以给你出一百个主意,弄得你就不知道该干哪一行了。遇到这些说客,这些给你出主意的人,如果自己把持不住,就要坏事。工作也是这样,自己的事情本来干得好好的,但一个月工资只有5000元,不安心;人家一说那边工资有1万元,你马上就去了。殊不知那边的工作量给你增加了一倍甚至两倍,结果又觉得受不了。受不了又想换,想再找一个不太累的工作,结果老板又凶又恶,自己又待不住,总之不好办。
我们想一下,怎样使自己能够一以贯之地干好一件事情?回到我们龙江书院的学修宗旨,第一条就是“立志”。如果你没有立志,怎么能够有始有终?你的目标都不明确,自己都没有一个定位,怎么可能“中道成章”?你已经阴阳走偏了,四时又不至,寒暑又不和,那你怎么能够有始有终地干好一件事情?干扰你的因素太多,你自己又没有一个主心骨,当然不能有成就。
赏罚是个笨办法
“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这样一来,整个天下就出现了“乔诘卓鸷”的状态。“乔诘”就是狡诈、虚伪;“卓鸷”就是桀骜不驯。有的人文过饰非,态度好得不得了,你批评他呢,他就“对对对”,答应得很好,马上写检讨。但是背后就开始骂你:撞到鬼了,你那么凶干什么呢?你总有一天要倒霉的。“乔”就是乔装打扮;“诘”就是诡辩嘛,拿无穷的理由来辩白。“卓鸷”,是说一个人极端蛮横,不可理喻,不讲道理,冲上来就拼命,就要鱼死网破。
人若面对“四时不至,阴阳失调,寒暑不和”这种状态,当然就“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人格扭曲了,性情也变态了。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性情变态的人都是这样,这是必然的,因为有前面这样的精神过程。如果我们大家平常都是优哉游哉的,你要想让他变得“乔诘卓鸷”,可不可能?一个本朴的人,你要让他变得“乔诘卓鸷”可不可能?一个善良的人,你要让他“乔诘卓鸷”可不可能?真正聪明的人也不会“乔诘”,只有那些小聪明、愚蠢的人才会“乔诘”。这是社会人的一种普遍特性,正是有这种普遍的心态,才出现了盗跖这样偷、摸、扒、窃、抢的江湖大盗、江湖大侠,不管是劫富济贫,或者是其他什么目的,就会出现黑社会。
另外一个方面,有“曾史之行”,曾参、史鱼这样的贤者,总是一副传教士的嘴脸,老是教导大家要这样,不要那样,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当然曾、史这两位是儒家的贤达之士,儒家认为这两个人很了不得。但是庄子在这里把他们作为另外一个箭垛进行批判,认为这些君子是骗老百姓的,他们也未必就是贤人。天天给我们说这些,教这些,说来说去干什么呢?可能是居心叵测。老天爷就没有给我们说这些,大道就没给我们说这些道理,偏偏他们嘴巴多,天天说东说西,好像只有他们知道怎么过日子,要给我们当精神导师,要指导我们过日子。我们举心动念,他都要指引一番,我们心头的喜怒哀乐,都要受你们指挥,觉得不舒服。庄子在这里对“曾史”说话有点刻薄,当然对孔子也会说上一些刻薄话,但更多的是把孔子当作道家的演员,请他来宣传道家的道德妙旨。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还有“思虑不自得”,我们说要身能做主,心能做主,我们有几个时候身能做主?又有几个时候心能做主?我们的思虑能做主吗?还是回到我常说的那句话,十秒钟以后,你会想什么知道吗?你会说什么知道吗?不知道的。我们的思虑经常处于不能做主的状态,东一个念头,西一个念头。念头要来,你没有办法;念头要去,你也无可奈何。想把一篇文章写好,你就写不好。娃娃要考试了,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想拿满分,都想考北大、清华,只要有了这些念头,脑袋就不听话。考场上,大家都想考得优秀,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就是不能集中精力,就是走不到一百分的轨道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思虑不自得”。心性没有经过严格的修持,没有经过严格的学养,没有受到过严厉的钳锤。我们的思虑可以说普遍处于不自得的状态,有几个能够处于自得?除非你已经大彻大悟,已经成菩萨,你的思虑就可以自得了。
平常我们举心动念不自由的情况很多,是念头支配我们,不是我们支配念头,这是人很可悲的一个状态。所以赵州老和尚说:“汝等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你能扭转这个局面,你就是圣人,就是一个道人,就是一个智者。“居处无常”也是可以转过来的,只要横下一条心,把自己关在“班房”里,关在“监狱”里,居处就有“常”了。但你要“思虑自得”,心要做主,那是很艰难的呀!
在上世纪某段时期,有的农村里缺粮,有些人没有饭吃,饿得要命,他们还是有绝招,就跑到城里写反动标语。一写反动标语,马上就被抓进监狱;一进监狱,就有一点基本口粮,就能解决肚皮问题,不会饿死了。这是实在没法才去做的事情。这样他就有常了,而且得小安。当时在监狱里,哪怕是判了刑的人,也比那些在贫困山乡里挣工分吃得饱呀。
如今吃饱肚子很容易,“思虑不自得”却很害人。我们确实很难真正对自己的思想当家做主,很多时候是东风吹来西边倒,西风吹来东边倒,别人说是非,说长短,自己的耳朵一扭就过去了,屁股一搬就过去了,就喜欢听这些是非。我们怎样使自己的思虑自得?这是考验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道人,考验一个人是不是站稳了脚跟的基本要求。以前我们爱说“立场坚定”,实际上这是佛教禅宗的语言。怎样使自己站稳脚跟?天下人有几个能摸着自家“鼻孔”的?这可不容易。
“中道不成章”,这也是常见的事情。什么叫“中道不成章”?就像一个学生,一天的作业没有做完,就半途而废了。为什么呢?因为当他做着自己功课的时候,其他事情在眼前一晃,就把他勾跑了,就动心了,去忙其他的事了。做生意的人就深有体会,今天这笔生意好,明天又有一笔好生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给你谈生意、搞策划,一百个人可以给你出一百个主意,弄得你就不知道该干哪一行了。遇到这些说客,这些给你出主意的人,如果自己把持不住,就要坏事。工作也是这样,自己的事情本来干得好好的,但一个月工资只有5000元,不安心;人家一说那边工资有1万元,你马上就去了。殊不知那边的工作量给你增加了一倍甚至两倍,结果又觉得受不了。受不了又想换,想再找一个不太累的工作,结果老板又凶又恶,自己又待不住,总之不好办。
我们想一下,怎样使自己能够一以贯之地干好一件事情?回到我们龙江书院的学修宗旨,第一条就是“立志”。如果你没有立志,怎么能够有始有终?你的目标都不明确,自己都没有一个定位,怎么可能“中道成章”?你已经阴阳走偏了,四时又不至,寒暑又不和,那你怎么能够有始有终地干好一件事情?干扰你的因素太多,你自己又没有一个主心骨,当然不能有成就。
赏罚是个笨办法
“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这样一来,整个天下就出现了“乔诘卓鸷”的状态。“乔诘”就是狡诈、虚伪;“卓鸷”就是桀骜不驯。有的人文过饰非,态度好得不得了,你批评他呢,他就“对对对”,答应得很好,马上写检讨。但是背后就开始骂你:撞到鬼了,你那么凶干什么呢?你总有一天要倒霉的。“乔”就是乔装打扮;“诘”就是诡辩嘛,拿无穷的理由来辩白。“卓鸷”,是说一个人极端蛮横,不可理喻,不讲道理,冲上来就拼命,就要鱼死网破。
人若面对“四时不至,阴阳失调,寒暑不和”这种状态,当然就“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人格扭曲了,性情也变态了。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性情变态的人都是这样,这是必然的,因为有前面这样的精神过程。如果我们大家平常都是优哉游哉的,你要想让他变得“乔诘卓鸷”,可不可能?一个本朴的人,你要让他变得“乔诘卓鸷”可不可能?一个善良的人,你要让他“乔诘卓鸷”可不可能?真正聪明的人也不会“乔诘”,只有那些小聪明、愚蠢的人才会“乔诘”。这是社会人的一种普遍特性,正是有这种普遍的心态,才出现了盗跖这样偷、摸、扒、窃、抢的江湖大盗、江湖大侠,不管是劫富济贫,或者是其他什么目的,就会出现黑社会。
另外一个方面,有“曾史之行”,曾参、史鱼这样的贤者,总是一副传教士的嘴脸,老是教导大家要这样,不要那样,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当然曾、史这两位是儒家的贤达之士,儒家认为这两个人很了不得。但是庄子在这里把他们作为另外一个箭垛进行批判,认为这些君子是骗老百姓的,他们也未必就是贤人。天天给我们说这些,教这些,说来说去干什么呢?可能是居心叵测。老天爷就没有给我们说这些,大道就没给我们说这些道理,偏偏他们嘴巴多,天天说东说西,好像只有他们知道怎么过日子,要给我们当精神导师,要指导我们过日子。我们举心动念,他都要指引一番,我们心头的喜怒哀乐,都要受你们指挥,觉得不舒服。庄子在这里对“曾史”说话有点刻薄,当然对孔子也会说上一些刻薄话,但更多的是把孔子当作道家的演员,请他来宣传道家的道德妙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