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在宥》第一讲(9)洞庭湖的生态链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洞庭湖的生态链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这“临莅”两个字很舒服。《易经》里有临卦、观卦,我们经常看到欢迎某某领导光临指导的条幅,这是下面对上面。上面对下面是“临莅”,那就是临。我们下层的人出去,只能组织观光团、观摩团,对不对?下对上是观,上对下是临。

“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古人在其注中说:“不得已者,非迫于威邢也,直抱道怀朴,任乎必然之极,而天下自宾也。”又说:“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君子”,这里是指道家的君子,他不得已,跑不掉了,把皇位让给他了,那怎么办呢?“莫若无为”,那么你就要做到无为而治,因为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他愿意去的,是时节因缘硬把他推上去的。像尧、舜这样的君主,要把天子位让给这个,让给那个,跑得了的人就跑,躲得了的人就躲,躲不了就去跳河,因为他们实在不愿意当天子,这在庄子的《让王》篇里铺张得很热闹。但也有没跑掉的,“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诸侯举荐了舜,舜就“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举荐了禹,禹也就“不得已而临莅天下”。那该如何治理天下呢?关键就是“莫若无为”,你要采取无为的态度来料理天下。

什么叫无为呢?“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无为在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包括其他篇章里已经说得很多了。无为就是要顺其自然,不要主观妄为,顺万物之性情而已。所以这里才说“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只有无为,你才能够安定众生之情。为什么?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你看到张三的体态好,全国学张三行不行?如果我们把杨贵妃作为选美的标准,赵飞燕肯定评不上去,赵飞燕那么瘦,杨玉环那么胖;如果以赵飞燕作为选美的标准,那么杨玉环又评不上,所以这些事就不能一刀切。喜欢胖的,就让他去胖嘛;喜欢瘦的,就让他去瘦。喜欢高就让他去高;喜欢矮的就让他去矮,各得其所。爱钱的就让他发财;爱当隐士的就让他到山里去当隐士;想当官的,要为地方谋福利的,就让他当官。有些想搞艺术的,就让他去搞艺术,唱歌的让他去唱歌,跳舞的让他去跳舞。当然,要杀人放火的,总还有监狱在等他,不可能绝对没有杀人放火的。尽管文明社会几千年来都是禁止杀人放火,但永远有杀人放火的。是狮子、老虎,就让它去当狮子、老虎;是牛羊,就让它当牛羊。乌鸦就让它当乌鸦;喜鹊就让它当喜鹊,没有办法。你要让乌鸦变喜鹊,喜鹊变乌鸦,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才能安万物之情。我们都知道,自然界是一个生态链,如果扬此抑彼,生态链就会失衡,生态链一失衡,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打破了。就像前些年,长江涨了一点水,就有二十亿只耗子大闹洞庭湖,收拾了二三百万只耗子下去,也不过收拾了百分之一,放鼠药又担心老鼠死后尸体腐烂了,鱼吃了死耗子又怎么办呢?冲到长江里去,就顺着江水把下游也污染了。鼠患的原因是什么呢?老鼠的天敌让人给灭了呀,狐狸、黄鼠狼还看得见吗?广东人喜欢吃蛇,吃蛇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地人就开始到洞庭湖抓蛇,因为洞庭湖面积如今减了大半,加上污染也重,鱼的产量大大减少,当地农民就想办法抓蛇,一条蛇要卖到几十块钱,于是乎大量地抓蛇。这样一来,一年就有几十吨的蛇在洞庭湖被抓出去给人吃了。

现在的洞庭湖远没有以前大,几十吨,那得有几百万条蛇,就按一条蛇一年吃十只耗子来计算,那也是几千万只耗子。如果这些耗子不繁殖了,你想一下耗子的数量是不是会得到控制?当然,耗子的天敌还有猫头鹰、黄鼠狼等,蛇的繁殖量可能比猫头鹰还要大一些,猫头鹰的繁殖量很小。一只猫头鹰一年才孵几只小鹰出来,而老鼠的繁殖力很强,一对老鼠一年累积可以繁衍出上万只小老鼠。老鼠的繁殖力和其天敌的繁殖力是不成比例的,你把猫头鹰消灭了,把蛇消灭了,洞庭湖就成了老鼠的天堂,成了老鼠的香巴拉,它们好舒服。一涨水,平常看不见的老鼠就冒出来了,人类看见如此多的老鼠,头就大了,就感觉到可怕了。

这次在四祖寺和上海复旦大学的王雷泉教授聊天,他谈到现在苏州河的水是臭水,太湖的水腥味太重,哎呀,怎么过日子啊!五六千万环太湖的人口,虽说GDP是全国最高的,但整个江浙一带,水污染太严重。水都没法喝了,身体健康得不到保证,走出去,空气都有一股腥味。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的确是不愉快的事情。

“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这句是从《道德经》而来的,《道德经》里有一章就在谈这个。怎么理解其中之意呢?难道是最自私自利的人才能托天下?最自私自利的人才能够寄天下?不是这个道理。这句话是反用的语言,是反装句,也就是说“贵天下于己身”,爱天下就像爱护自己一样的,我们说爱护机器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社会的公有财产就像爱护自己的性命一样,这样的人就可以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爱护群众就像爱护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群众就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有了这样的人,我们就可以把他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有了这类人,就可以托天下,寄天下,为什么呢?

成玄英在其“疏”中说:“贵身贱利,内我外物,保爱精神,不荡于世者,故可寄坐万物之上,讬(tuō)化与天下也。”“身”是自然性的根基,“利”是社会性的花絮,“我”是万法的源头,“物”是万法的事相,佛教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可以证明这一点。明白了这一原则,自然不会去鼓荡社会,而让自然、社会、个人各安其位而和谐相处。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