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造纸术


Listen Later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古代在发明纸以前,一般用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简牍每简只能写几个字或十儿个字,木牍虽然可以多写一些字,可是所占空间很大,使用不便。缣帛虽便于书写,但价格昂贵,更是无法普及使用。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公元1957年,西安灞桥砖瓦厂工地上发掘出汉武帝时的古墓一座,内有米黄色长宽差不多10厘米大小的古纸,虽已裂成碎片,经过化验,证实是大麻纤维(兼亦掺杂有少量苎麻)所造。灞桥纸可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公元1933年,我国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亭障遗址中,也曾出土一片古纸,其原料为“麻质,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 纸长10厘米,宽4厘米,“质甚粗糙,不匀净,纸面尚存麻箸。盖为初造纸时所作,故不精细也。按此纸出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 同时出土者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简,黄龙为汉宣帝年号,则此纸亦当为西汉故物也”(黄文弼教授《罗布淖尔考古记》)。灞桥纸和罗布淖尔纸的考古发现,说明我国造纸手工业的发生和发展,应该推早到西汉武帝(公元前140至前87年)时期。但是早期的麻纸,纸质比较粗糙,表面有较多的纤维束,纤维组织不够紧密,分布不够匀净,麻纸上透眼较多,眼也较大1。 东汉和帝时,中常侍蔡伦担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他总结了西汉以来劳动人民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术, 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造纸原料,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监制了一批良纸,风行全国,通称“蔡侯纸”0,从此造纸术就在我国各地推广开来。直到东晋、南朝时期,经过劳动人民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皮外,还利用录皮、藤皮来造纸。纸的原料更容易获得,纸的成本更为降低,纸的生产量也更为增多。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给谢安3,可见纸的消费量也已随着生产量的增多而增加。当时范宁认为“土纸不可以作文书,皆令用藤角纸”(《初学记》卷21引),可见用藤皮来制成的纸,已普遍使用于公私之间了。藤纸的产地,集中在剡溪(曹娥江上游)一带,而余杭由拳村(今浙江杭州市西旧余杭城南二十八里有由拳山,村在山下)所出的藤纸,也很出名。桓玄曾“命平准作青红缥绿桃花纸,使极精”, 又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太平御览》卷605引(恒玄伪事》),可见纸的功用,到了这时已完全代替了简帛。南朝的建康城中有“银纸官署,齐高帝造纸之所也,尝造银光纸赠王僧虔,一云凝光”(《丹阳记》)。梁简文帝为太子时,与人笺,有“特送四色纸三万枚”之语;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出为荆州刺史, 曾“上武帝纸万幅,又奉简文红笺五千番”,又云“特送五色三万枚”(见元鲜于枢《笺纸谱》引)。所谓四色、五色系指不同的纸色而言,而不是一纸之中含有四种或五种颜色,但是纸张的花色增多,说明纸的加工制造技术不断地在提高。梁阮孝绪父彦为湘州从事,孝绪随父之任,“不书南纸,以成父之清”(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魏晋南北朝史By 妙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