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则阳》第二讲(2)请留意小婴儿的精神状态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无几无时”,什么是“几”?念头之动就是“几”。念头一动就有得失,就有是非荣辱;念头一动就有过去,就有未来。所以“无几”就是无念,高明的人要善于进入这样的境界。有“几”,就是心里装了一杆秤,随时都在称量着外面所谓的商机、战机,待时而动,他的心思就花在窥探时机上了。

“无几无时”,其实就是“两边三际断”,无人无我,无内无外,无前无后,只是在这里用庄子的语言把它展开了。学佛、参禅有一定功力的人,把庄子语言的内涵一展开,就会发现真的不得了。但是,千万不要作为哲学或玄学去感觉,它就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精神的根本。我们常说本来面目,这个就是本来面目。我们怎样在这么一个份儿上去体会它,去受用它?学佛的人、参禅的人都讲受用,我们怎么去感受?怎么去运用?“无几无时”,作为一种功夫也在其中。

 

请留意小婴儿的精神状态

“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日与物化”,我们出生以来,天天都在参与物化。我们的五脏六腑,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不在新陈代谢之中。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我们心里面的念头,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所以,“日与物化”,每天都与自然造化一起运动变化。

“一不化者”,什么叫“一不化”?既然一直在变化,就不可能不变;生命无常,就不会变成有常。从前有哲学家说过,事物是运动和变化的,运动和变化则是永恒的、不变的。我们要明白“一不化者”的意义,造化“不化”,大道“不化”,并且不化于万化之中。道生万物,但谁把道生出来的呢?道不动,它永远都不动。现象世界无穷无尽,本体世界寂然不动。《易经》里面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尽管“感而遂通”展现出来的现象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本体却是“寂然不动”的,“一不化者”就是这个道理。“阖尝舍之”,我们什么时候离得开这个啊?第一,离不开这个不动的体;第二,离不开每天都在变化运动中的这个相。变和不变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扔都扔不掉,躲也躲不了的。

下面这一句也很精彩。

“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很多学佛法的人,每天都在学,但是学来学去,有的人学了几十年,也不像个学佛的人。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效法天、效法道,其实也根本没有进入效法天、效法道的状态。为什么这样说呢?“师天而不得师天”呀,也就是佛祖所说的“佛所说法,即非佛法”。你天天都处在“佛所说法”的阶段,被套在这个圈子里面出不来,那就不是佛法了。如果进入了“即非佛法”的阶段,你才真正知道“是名佛法”。所以,到头来还得把师道、师天,效法天地、效法真人这些都扔掉。扔掉了以后,你才真正地师法了自然,师法了大道。这是一个怪圈,很多人学、学、学,学了一辈子,结果门都入不了,就是不知道我们的本心、本性无处不是道,打妄想都是道,贪嗔痴慢全是道。

我这样一说,有些人可能就不欢喜了,为什么贪嗔痴慢都是道?一切都是道,贪嗔痴慢的确是道,你转过来就是,烦恼即菩提呀。你用凡心看待这些是烦恼,但佛看来则全是菩提。所以佛祖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魔法都是佛法,佛魔不二嘛。禅宗经常讲“转身”,脚跟站稳,然后一转身,就把颠倒的东西倒过来了,烦恼就转成菩提了。所以,“师天而不得师天”,这个我们一定要留意,有的人在学佛的道路上非常精进,越是精进就离佛越远。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赵州老和尚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佛之一字,永不喜闻”“念佛一声,漱口三日”?老和尚们这样的语言很多,就是要把大家的立场转动一下,从学佛的立场,转动到自己就是佛的立场。有了这样的感觉以后,举手投足无不是道,打妄想也是道。

所以“师天而不得师天”,在道上没有找到真正的感觉,那就“与物皆殉”,只能落入无常之中,沉溺于无常,沉溺于六道轮回之中,治也没法治,救也没法救。“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我们越修行越精进,越是离道十万八千里,好像不学不修,还与道相近一点。面对这样的悖论怎么办?今天阿春来了,带着他的孩子“小壮壮”,多可爱,无私无欲,无贪无嗔,没有是非,没有烦恼。在我们心目中,没有是非,没有烦恼,就是圣人嘛。小壮壮是不是圣人呢?是。要让大家回到他那个状态去,大家心里又不甘,婴儿除了吃奶、睡觉,其他什么都不会,又不会挣钱,又不会扬名,打扫卫生不会,做饭也不会,只能被大人抱在怀里。

当然,这是一个比喻,我们不可能回到婴儿的状态。但是,我们一定要留意小婴儿的那个精神状态,他的那个精神状态,就是我们希望回归的故里,游子之归尽在此啊!老了,腿不能动,腰不能直,牙也掉光了,那个时候就会怀念婴儿的状态。如果还在幼儿园里面,阿姨带着唱歌玩游戏,这个日子多美啊。你在红尘之中,在江湖上伤痕累累,百病缠身,那个时候才会想到,退出江湖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到山里面男耕女织,日子多好啊。武侠小说里面的英雄们,到了最后都有这么一个愿望,江湖里面的恩怨仇杀令人生畏,为什么江湖如此危险,大家还去迷恋?就是因为我们都想在里面建功立业,都想造福众生。很多人都是抱着这么一种伟大的理想而应世,想做应世菩萨,结果呢,大多灰溜溜的,惨不忍睹。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可以说99%都是这么一个形态。黑格尔曾说过类似的话,担当了宇宙精神的领袖,都是非常孤独、非常苦闷的,满身心都是伤痛。“其以为事也若之何?”面对这样的事,怎么办?学道反而没有学到道,反而走到对立面去,怎么办?下面就是答案。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