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一切都是万缘具足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圣人的境界不得了,他“未始有天,未始有人”,在圣人的心里面,“天”这个自然,以及“人”这个社会都没有放在心上,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什么人啊天啊,都放到一边去了,有没有天?有天,但圣人不在意。有没有人?有人,圣人也不在意。他是处于若有若无的这么一种状态。
我反复说,人就指社会性,天就指自然性。在圣人的心里,举心动念都是完美的,他的自然行为、社会行为都是融为一体的,不会在这个上面去画蛇添足,头上安头。这就是圣人的境界——“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我们要知始,为什么要知始?人们干事都想要有好的开端,如此办事才能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但是在圣人眼里,一切都已经圆成,一切都是大圆满,还需要什么终,需要什么始?他不谋事,觉得去谋就是多事,他只遵循自然,无为而治,需要有始吗?需要有终吗?需要有物吗?不需要。无论一切,既无内也无外,既无人也无我,既无得也无失,完全就是浑浑然然的,如《道德经》所说“有物混成”的那个状态。
“与世偕行而不替”,“与世偕行”就是和光同尘,“不替”就是不偏废。在社会生活中和光同尘,不主动去增损个什么。真正的神仙,在昆仑山里面,管你世界大战血流成河,还是生态大破坏,他才不管呢。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我们在花园里面看蚂蚁打架,这一群和那一群经常发生流血冲突,边界纠纷,人会去管它吗?不留意观察,你根本不知道它们在打架嘛。在大海里,大山里,大森林里,每天有多少生物争斗消亡?很多我们都不知道。在我们身上,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细菌,我们的免疫系统和细菌发生的那些战斗,我们知道吗?一点都不知道。早上起床打个喷嚏,啊,要预防感冒,多加一点衣服,喝点生姜红糖水,也不过是下意识的经验行为而已。至于我们身体内部,每天有多少战争,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就是“与物皆化”,根本就不用料理,谁能干预我们生命的进程呢?干预我们五脏六腑功能的专家都是糊弄人的,因为生命没有法子去干预。你要去干预,就要发生故障,反而早早地收了自己的命。这个道理,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很多人一翻而过,根本不知道里面讲了什么。哪怕你看了注解,查了字典,读了白话翻译,仍然不知道其中说了些什么。
“所行之备而不洫”,“备”就是大圆满,万法具足;“洫”在这里指欠缺。我们生命的所行、精神的所行、因缘的所行,都是一切完备,一点不差、一点不漏的。今天大家到这里来,也是万法具足。第一,我们在地球上,不需要我们到火星上去聚会。第二,大家都很健康,约定的时间没有耽误。今天招行的高管有事来不了,就是他的因缘不足,我们来了的全是因缘具足,包括阿春,带着小婴儿都来了。第三,今天天气很好,我也健健康康,既没有生病,也没有其他的事来折腾我。第四,我们大家的眼睛都能看,耳朵都能听,又能喝茶又能吹牛,我在广州,没有在成都,这个课才能讲成。
备,也可以说是因缘的表现。千万不要小看了因缘啊!有的人说,我的因缘很简单,很容易就可以改变。这种人以为因缘就是自己的业力,以为学佛学道就可以把这个业力扔掉,如果有神通,还能呼风唤雨,交通鬼神,就可以改变命运。哪有这么好的事啊?活佛喇嘛一样得病,一样有麻烦,没有谁能够随便把因缘改变,把业力改变。自己的性格要动一动都不容易,不然怎么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呢?庄子常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如果什么事情都如意,人间就没有“无可奈何”的事了。
“其合之也若之何?”这些道理该怎么去契合呢?洞山禅师讲“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用心去“合”,反而隔了千山万水。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庄子有答案,但在答案前面,一般要先给你提出问题,让大家去参,让大家继续去深思。大家不妨先参一参,再看下面的答案。
随缘来去,不将不迎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这里讲了一则故事,宣传并演示了黄老之道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故事里讲成汤见了一个人,就是一个守城门的官员,叫“登恒”。成汤认为他很贤能,比伊尹还牛,比后来的诸葛亮更牛,便“为之傅之”,任命他当太傅,也可以说,拜他为老师,让他来管理国家。“从师而不囿”,成汤听他老师的,但又不把老师的东西作为教条主义,不固化这一切,“得其随成”,随缘而来,随缘而去。他的老师给他制定了一些治国的方略,他就坐享其成,既听从安排又不局限于安排,顺其自然,无所谓作为不作为。作为成汤而言,对“登恒”这位老师,是无心于法,无碍于法,不执着于法的。既然能做到无心于法,无碍于法,又不执着于法,证明成汤非常不简单。不像后来的法家,对法有一种刻意的执着,非得这样、那样去干,使社会失去生机从而崩溃。
“法”是什么?不是指狭隘的法律、法规,应是指规则、习惯。我们早上要起床,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睡觉,一日三餐,这个是每天必须做的。每天都要做,不一定非得那么机械。起床的时间晚一点也可以,睡觉的时间晚一点也行。或者困了就睡,醒了就起床,有时间睡个回笼觉也可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也可以。只要没有事,甚至一直不想起床也可以。吃饭也是这样,你来点菜,他来点饭,并不是非得每次都要指定吃什么菜,不是非得要去吃燕窝、鱼翅什么的。在生活里,吃饭是肯定需要的,但吃什么是随意的;睡觉也是肯定需要的,但什么时候能睡着,却不是肯定的。人与人之间要交朋友,大熊迟早要恋爱,但和哪位小姐恋爱,什么时候能成功,却不是一定的,这些都叫“得其随成”。不是说必须要有个目标,我喜欢西施,就一定要娶西施做太太,那是不行的。有的人很别扭,什么非她不娶,非他不嫁,这就麻烦了。合适就行,不要那么计较,这就是“得其随成”。
包括在法律上,在政治上,在政策上,都要“得其随成”,如果不得其随成,就会弄得自己非常痛苦、非常麻烦。不论是作为国家,还是社会共同体中的某一成员,如某个机关,某家企业,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应如此。不然棋错一步,步步麻烦,乃至非常麻烦。如果养心处世能自由一些,随意一些,反而就没有这些麻烦。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一切都是万缘具足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
圣人的境界不得了,他“未始有天,未始有人”,在圣人的心里面,“天”这个自然,以及“人”这个社会都没有放在心上,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什么人啊天啊,都放到一边去了,有没有天?有天,但圣人不在意。有没有人?有人,圣人也不在意。他是处于若有若无的这么一种状态。
我反复说,人就指社会性,天就指自然性。在圣人的心里,举心动念都是完美的,他的自然行为、社会行为都是融为一体的,不会在这个上面去画蛇添足,头上安头。这就是圣人的境界——“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我们要知始,为什么要知始?人们干事都想要有好的开端,如此办事才能有始有终、善始善终。但是在圣人眼里,一切都已经圆成,一切都是大圆满,还需要什么终,需要什么始?他不谋事,觉得去谋就是多事,他只遵循自然,无为而治,需要有始吗?需要有终吗?需要有物吗?不需要。无论一切,既无内也无外,既无人也无我,既无得也无失,完全就是浑浑然然的,如《道德经》所说“有物混成”的那个状态。
“与世偕行而不替”,“与世偕行”就是和光同尘,“不替”就是不偏废。在社会生活中和光同尘,不主动去增损个什么。真正的神仙,在昆仑山里面,管你世界大战血流成河,还是生态大破坏,他才不管呢。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我们在花园里面看蚂蚁打架,这一群和那一群经常发生流血冲突,边界纠纷,人会去管它吗?不留意观察,你根本不知道它们在打架嘛。在大海里,大山里,大森林里,每天有多少生物争斗消亡?很多我们都不知道。在我们身上,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细菌,我们的免疫系统和细菌发生的那些战斗,我们知道吗?一点都不知道。早上起床打个喷嚏,啊,要预防感冒,多加一点衣服,喝点生姜红糖水,也不过是下意识的经验行为而已。至于我们身体内部,每天有多少战争,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就是“与物皆化”,根本就不用料理,谁能干预我们生命的进程呢?干预我们五脏六腑功能的专家都是糊弄人的,因为生命没有法子去干预。你要去干预,就要发生故障,反而早早地收了自己的命。这个道理,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很多人一翻而过,根本不知道里面讲了什么。哪怕你看了注解,查了字典,读了白话翻译,仍然不知道其中说了些什么。
“所行之备而不洫”,“备”就是大圆满,万法具足;“洫”在这里指欠缺。我们生命的所行、精神的所行、因缘的所行,都是一切完备,一点不差、一点不漏的。今天大家到这里来,也是万法具足。第一,我们在地球上,不需要我们到火星上去聚会。第二,大家都很健康,约定的时间没有耽误。今天招行的高管有事来不了,就是他的因缘不足,我们来了的全是因缘具足,包括阿春,带着小婴儿都来了。第三,今天天气很好,我也健健康康,既没有生病,也没有其他的事来折腾我。第四,我们大家的眼睛都能看,耳朵都能听,又能喝茶又能吹牛,我在广州,没有在成都,这个课才能讲成。
备,也可以说是因缘的表现。千万不要小看了因缘啊!有的人说,我的因缘很简单,很容易就可以改变。这种人以为因缘就是自己的业力,以为学佛学道就可以把这个业力扔掉,如果有神通,还能呼风唤雨,交通鬼神,就可以改变命运。哪有这么好的事啊?活佛喇嘛一样得病,一样有麻烦,没有谁能够随便把因缘改变,把业力改变。自己的性格要动一动都不容易,不然怎么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呢?庄子常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如果什么事情都如意,人间就没有“无可奈何”的事了。
“其合之也若之何?”这些道理该怎么去契合呢?洞山禅师讲“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用心去“合”,反而隔了千山万水。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庄子有答案,但在答案前面,一般要先给你提出问题,让大家去参,让大家继续去深思。大家不妨先参一参,再看下面的答案。
随缘来去,不将不迎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这里讲了一则故事,宣传并演示了黄老之道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故事里讲成汤见了一个人,就是一个守城门的官员,叫“登恒”。成汤认为他很贤能,比伊尹还牛,比后来的诸葛亮更牛,便“为之傅之”,任命他当太傅,也可以说,拜他为老师,让他来管理国家。“从师而不囿”,成汤听他老师的,但又不把老师的东西作为教条主义,不固化这一切,“得其随成”,随缘而来,随缘而去。他的老师给他制定了一些治国的方略,他就坐享其成,既听从安排又不局限于安排,顺其自然,无所谓作为不作为。作为成汤而言,对“登恒”这位老师,是无心于法,无碍于法,不执着于法的。既然能做到无心于法,无碍于法,又不执着于法,证明成汤非常不简单。不像后来的法家,对法有一种刻意的执着,非得这样、那样去干,使社会失去生机从而崩溃。
“法”是什么?不是指狭隘的法律、法规,应是指规则、习惯。我们早上要起床,白天要上班,晚上要睡觉,一日三餐,这个是每天必须做的。每天都要做,不一定非得那么机械。起床的时间晚一点也可以,睡觉的时间晚一点也行。或者困了就睡,醒了就起床,有时间睡个回笼觉也可以,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也可以。只要没有事,甚至一直不想起床也可以。吃饭也是这样,你来点菜,他来点饭,并不是非得每次都要指定吃什么菜,不是非得要去吃燕窝、鱼翅什么的。在生活里,吃饭是肯定需要的,但吃什么是随意的;睡觉也是肯定需要的,但什么时候能睡着,却不是肯定的。人与人之间要交朋友,大熊迟早要恋爱,但和哪位小姐恋爱,什么时候能成功,却不是一定的,这些都叫“得其随成”。不是说必须要有个目标,我喜欢西施,就一定要娶西施做太太,那是不行的。有的人很别扭,什么非她不娶,非他不嫁,这就麻烦了。合适就行,不要那么计较,这就是“得其随成”。
包括在法律上,在政治上,在政策上,都要“得其随成”,如果不得其随成,就会弄得自己非常痛苦、非常麻烦。不论是作为国家,还是社会共同体中的某一成员,如某个机关,某家企业,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应如此。不然棋错一步,步步麻烦,乃至非常麻烦。如果养心处世能自由一些,随意一些,反而就没有这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