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什么叫“乐物之通”?就是和光同尘,通达物情。“保己焉”,要在和光同尘中得法乐,同时又不失自己的本色。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自己的学处不能丢失,修为不能丢失,道心不能丢失,而且还能“法喜充满”。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是“乐物之通”啊!
不言而和,并立而化
“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我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的君子,就算不说话,坐在那里就有这样的摄受力,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自化,使人空腹来,饱腹归。真正好的老师、好的教育也是这样,并不是给你讲什么东西,讲什么知识,而是开启你的智慧,让你有释放自己智慧的能力,有自学的能力,能“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这才是最高明的教育,这样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才不负师长之名。有的人跟老师学习若干年没个入处,老师就怪学生无能,其实是老师无能。禅宗里说:“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老师肯定希望学生强过自己,父母肯定希望儿女强过自己,这样才能一代胜一代,代代兴旺,代代繁荣。所以对老师、对学生,要有这样一个评判标准。
我们看大道,它无言,它不需要什么具体的指导,也不会对谁有具体的指导,真正是“不言而饮人以和”的呀。对于师长而言,也要行不言之教,也要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的语默动静之间,让别人品尝到大道的滋味。通过无形的、见机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各种各样的人能够自立,找到自己入道的学处,建立自己入道的学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希望各位能找到感觉,有的朋友来我这里已经三年了,有的是最近才来的,我希望大家能尽早建立自己的学处,不要老是到外面去看热闹。这个活佛来了,马上去受灌顶;一个善知识来了,赶快去亲近;哪个大和尚来了,又赶紧去听开示。如果自己若干年都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学处,那就太可怜了。所以学佛学道,一定要自尊自强,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的劲头才行。庄子这里的语言尽管非常简单,也好理解,但把这个韵味点到,也很不容易。
“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化”是一种质变,就是从一种形态进入另一种形态的变化。大家在一块儿,尽管你没有刻意去教育、去改变谁,但别人在无形中已因你的影响而变化了,“使人化”了,这样的功夫很厉害。高明的人就有这样的功夫,能把大家从俗人提升到贤达的境界。怎样过这一关?用禅宗的话来说,就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要“顿悟成佛”。如何使自己能够顿悟,从凡夫变为圣人?我们学佛学道,就一定要有这样的立足点,要有这样的志向。
现实中,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其实很少。以孔夫子为例,弟子三千,贤人也仅有七十二。在《史记》的《仲尼弟子列传》里,真正有名有姓,有点滴事迹介绍的,也仅仅三十五位,离七十二还差一半多,许多人也只有名而没有事迹。所以要达到“与人并立而使人化”,也是道家乃至儒家的一种理想而已。教化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不可能今天撒了种子,明天就能够收获。从下种到收获,肯定有一番耕耘的过程,有一番治理的过程,最后才能有所收获。教育也是这样,并不是说立竿见影,一言之下就大彻大悟。大家不是六祖菩萨,还是要注重“渐修”的作用;但是在渐修上,我们也不要忘记还有“顿”的可能,要明白“顿渐不二”的妙处。
“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陌路相逢的人,不容易达到这样的境界;一般的朋友相处,也不容易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有的人就可以达到,什么人呢?“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军凯,你对你儿子有没有“化”的感觉?他还是婴儿,可以说是毫不抵抗地接受你的教化嘛。今天阿春没有来,他来了也是这样。天彤的小天天,长大了,有个性了,要“化”她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在婴幼儿的时候就容易,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古代社会讲求天地君亲师,父亲是有绝对权威的,在家里就是表率。就像立山兄一样,他怎么做,儿女就效仿。实际上,在人与人之间,包括师生之间,要达到心心相印,没有障碍地交感而“化”是很难的。
道家很讲究“化”的力量,以家庭为例,在父子之间,不需要什么暴力或权力,自然而然地,父子之间就互相感染。如果父亲长期在家,儿子就肯定会模仿父亲,母亲亦然。就在无声无息的日常生活之中,父母对儿女就发挥了教化作用。所以如今有人说家庭就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子女是父母的复印件。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第一步,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到了青少年阶段就叛逆了,要教化很困难。就像伟菩萨的儿子,正处青春期,叛逆,什么事都对着干。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对,他就说错,完全不是一个调。这也就说明伟菩萨在儿子婴幼儿时期,疏于对儿子的正面熏染。所以,我们一定要留意“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的作用。怎样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善于用这一招?怎样在温情之中,在语默动静之中,在互相的交往之中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诀窍
我在少年时代,也很自卑。我家里穷,家人也没有什么文化。现在有人说,冯老师,你的家学渊源一定好深好深,你的童子功好厉害。哪里是这样啊,我家三代裁缝,只是小时候爱看书,放学以后,还要到图书馆、新华书店里去看书。没有钱,只好去免费阅读。那个时候,一些富贵的同学,是大学老师的子弟或高干的子弟,别人的那种气质、那种家庭教养,以及父母对他们的关心,比我强多了。我的父母从来不管我,回家早了,他们不料理;回来晚了或者不回家,他们也不会料理。我的父母成天都在忙生计,根本没有精力来管我,在不在他们身边,好像都没有多大的感觉,不像现在做家长的,管得多。就是因为我父母的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我得到了大自由、大自在,在童年乃至青少年时代,真的是大自由、大自在。虽然自在,自己还是很自卑,与那些家境好的同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我比较粗野,没有人家含蓄、文雅、有教养,在一起时自己就感到惭愧。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去感受别人的德与能,感受他们的德和能表现在哪些方面。润物细无声,自己要善于去感受。
说到受益,我当年跟着海灯法师、本光法师、贾老学习的时候,都是一大群人围在他们身边,所以他们也没有单独给我特别的指导。但是我自己觉得,学习要靠自己,自己要善于去感受、领悟,本光法师的魅力在哪里?海灯法师的魅力在哪里?贾老的魅力又在哪里?佛源老和尚的魅力又在哪里?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魅力?自己要善于去看,善于去“自化”。对善知识的精气神,要用心去领会,要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在灵魂深处闹革命,革命是血淋淋的,如果真心向道,就要敢于解剖自己,敢于对自己下重手,敢于易筋洗髓,那么在精神上肯定会有质的提升。
对自己下重手,这个重手又在无迹无形之中,要达到“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在社会的各种关系中相处,怎样使复杂多变的矛盾是非化为祥和,处得如家人般的亲切自然,并在无形无迹之中把自己变化过来,这的确是需要我们留意的地方。
我不知道各位对上面这段话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我希望大家在自我提升、自我优化上,早一点进入这个状态,把自己重新组装一番,无形无迹地高明起来。用佛教的话来说,也是修习菩萨道中的一种“三昧”,也是一种神通,是一种“更化”,使我们在起心动念里面就把自己化掉,化烦恼为菩提。用庄子的话来说,是“臭腐复化为神奇”,这样多好啊!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什么叫“乐物之通”?就是和光同尘,通达物情。“保己焉”,要在和光同尘中得法乐,同时又不失自己的本色。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自己的学处不能丢失,修为不能丢失,道心不能丢失,而且还能“法喜充满”。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是“乐物之通”啊!
不言而和,并立而化
“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我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的君子,就算不说话,坐在那里就有这样的摄受力,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自化,使人空腹来,饱腹归。真正好的老师、好的教育也是这样,并不是给你讲什么东西,讲什么知识,而是开启你的智慧,让你有释放自己智慧的能力,有自学的能力,能“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这才是最高明的教育,这样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才不负师长之名。有的人跟老师学习若干年没个入处,老师就怪学生无能,其实是老师无能。禅宗里说:“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老师肯定希望学生强过自己,父母肯定希望儿女强过自己,这样才能一代胜一代,代代兴旺,代代繁荣。所以对老师、对学生,要有这样一个评判标准。
我们看大道,它无言,它不需要什么具体的指导,也不会对谁有具体的指导,真正是“不言而饮人以和”的呀。对于师长而言,也要行不言之教,也要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的语默动静之间,让别人品尝到大道的滋味。通过无形的、见机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各种各样的人能够自立,找到自己入道的学处,建立自己入道的学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希望各位能找到感觉,有的朋友来我这里已经三年了,有的是最近才来的,我希望大家能尽早建立自己的学处,不要老是到外面去看热闹。这个活佛来了,马上去受灌顶;一个善知识来了,赶快去亲近;哪个大和尚来了,又赶紧去听开示。如果自己若干年都没能建立起自己的学处,那就太可怜了。所以学佛学道,一定要自尊自强,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的劲头才行。庄子这里的语言尽管非常简单,也好理解,但把这个韵味点到,也很不容易。
“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化”是一种质变,就是从一种形态进入另一种形态的变化。大家在一块儿,尽管你没有刻意去教育、去改变谁,但别人在无形中已因你的影响而变化了,“使人化”了,这样的功夫很厉害。高明的人就有这样的功夫,能把大家从俗人提升到贤达的境界。怎样过这一关?用禅宗的话来说,就要“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要“顿悟成佛”。如何使自己能够顿悟,从凡夫变为圣人?我们学佛学道,就一定要有这样的立足点,要有这样的志向。
现实中,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其实很少。以孔夫子为例,弟子三千,贤人也仅有七十二。在《史记》的《仲尼弟子列传》里,真正有名有姓,有点滴事迹介绍的,也仅仅三十五位,离七十二还差一半多,许多人也只有名而没有事迹。所以要达到“与人并立而使人化”,也是道家乃至儒家的一种理想而已。教化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不可能今天撒了种子,明天就能够收获。从下种到收获,肯定有一番耕耘的过程,有一番治理的过程,最后才能有所收获。教育也是这样,并不是说立竿见影,一言之下就大彻大悟。大家不是六祖菩萨,还是要注重“渐修”的作用;但是在渐修上,我们也不要忘记还有“顿”的可能,要明白“顿渐不二”的妙处。
“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陌路相逢的人,不容易达到这样的境界;一般的朋友相处,也不容易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有的人就可以达到,什么人呢?“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军凯,你对你儿子有没有“化”的感觉?他还是婴儿,可以说是毫不抵抗地接受你的教化嘛。今天阿春没有来,他来了也是这样。天彤的小天天,长大了,有个性了,要“化”她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在婴幼儿的时候就容易,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古代社会讲求天地君亲师,父亲是有绝对权威的,在家里就是表率。就像立山兄一样,他怎么做,儿女就效仿。实际上,在人与人之间,包括师生之间,要达到心心相印,没有障碍地交感而“化”是很难的。
道家很讲究“化”的力量,以家庭为例,在父子之间,不需要什么暴力或权力,自然而然地,父子之间就互相感染。如果父亲长期在家,儿子就肯定会模仿父亲,母亲亦然。就在无声无息的日常生活之中,父母对儿女就发挥了教化作用。所以如今有人说家庭就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子女是父母的复印件。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第一步,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到了青少年阶段就叛逆了,要教化很困难。就像伟菩萨的儿子,正处青春期,叛逆,什么事都对着干。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对,他就说错,完全不是一个调。这也就说明伟菩萨在儿子婴幼儿时期,疏于对儿子的正面熏染。所以,我们一定要留意“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的作用。怎样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善于用这一招?怎样在温情之中,在语默动静之中,在互相的交往之中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诀窍
我在少年时代,也很自卑。我家里穷,家人也没有什么文化。现在有人说,冯老师,你的家学渊源一定好深好深,你的童子功好厉害。哪里是这样啊,我家三代裁缝,只是小时候爱看书,放学以后,还要到图书馆、新华书店里去看书。没有钱,只好去免费阅读。那个时候,一些富贵的同学,是大学老师的子弟或高干的子弟,别人的那种气质、那种家庭教养,以及父母对他们的关心,比我强多了。我的父母从来不管我,回家早了,他们不料理;回来晚了或者不回家,他们也不会料理。我的父母成天都在忙生计,根本没有精力来管我,在不在他们身边,好像都没有多大的感觉,不像现在做家长的,管得多。就是因为我父母的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我得到了大自由、大自在,在童年乃至青少年时代,真的是大自由、大自在。虽然自在,自己还是很自卑,与那些家境好的同学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我比较粗野,没有人家含蓄、文雅、有教养,在一起时自己就感到惭愧。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去感受别人的德与能,感受他们的德和能表现在哪些方面。润物细无声,自己要善于去感受。
说到受益,我当年跟着海灯法师、本光法师、贾老学习的时候,都是一大群人围在他们身边,所以他们也没有单独给我特别的指导。但是我自己觉得,学习要靠自己,自己要善于去感受、领悟,本光法师的魅力在哪里?海灯法师的魅力在哪里?贾老的魅力又在哪里?佛源老和尚的魅力又在哪里?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魅力?自己要善于去看,善于去“自化”。对善知识的精气神,要用心去领会,要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在灵魂深处闹革命,革命是血淋淋的,如果真心向道,就要敢于解剖自己,敢于对自己下重手,敢于易筋洗髓,那么在精神上肯定会有质的提升。
对自己下重手,这个重手又在无迹无形之中,要达到“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在社会的各种关系中相处,怎样使复杂多变的矛盾是非化为祥和,处得如家人般的亲切自然,并在无形无迹之中把自己变化过来,这的确是需要我们留意的地方。
我不知道各位对上面这段话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我希望大家在自我提升、自我优化上,早一点进入这个状态,把自己重新组装一番,无形无迹地高明起来。用佛教的话来说,也是修习菩萨道中的一种“三昧”,也是一种神通,是一种“更化”,使我们在起心动念里面就把自己化掉,化烦恼为菩提。用庄子的话来说,是“臭腐复化为神奇”,这样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