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则阳》第一讲(4)人类认识的根本属性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而一闲其所施”,对这个“一”我们要留意,体道而行,动静不二。一,就是不二;一,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闲,就是静;施,就是动。怎么样使我们“彼其乎归居,而一闲其所施”?就是要在化人并自化的功夫之中体道而行,在动静两端的路途上相得益彰。

那么,“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我们要达到圣人这样的境界,的确不容易,这样的能耐,的确非常高深。“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这是赞叹。赞叹谁呢?赞叹公阅休先生,“故曰待公阅休”。只有公阅休有这样的功夫。

机关里面的老干部,你天天给他谈天说地,谈公务,他没有精神听。在机关里面,他的架子端着,八面威风。退下来、赋闲在家的时候,你去给他请示的时候,他心里其实并不自在。你如果说,老张,我们去钓鱼,去旅游,或者跟他说一点粗话,打闹一番,他反而觉得蛮有味的,就像找回了童年、青年的感觉。所以,许多有地位的,过厌了深宫高院日子的人,都愿意到山林里面去,愿意和平常的人打交道,向往贴近自然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只是高层的人比低层的民众离自然更远,所以回归的意愿更强烈。

这里为什么要讲公阅休?宫廷里面那些大臣,楚王对待他们就像奴仆一般,已经厌烦了。而山林高远之士,对楚王来说是耳目一新的。这样的人和他打交道,他就会很舒服。庄子在《徐无鬼》里讲了一个故事,臣子们对魏王谈政务,谈军国大计,把他谈得头都大了,很郁闷。徐无鬼跟他谈相狗、谈相马,魏王就听得津津有味,为什么?就像人在城市里,看到人就烦,放大假了,离开城市到自然界去旅游,心里就很畅快。但如今风景名胜之地,在节假日里也是人山人海,山林也变成闹市了,这样的旅游就很不舒服。现在哪里还找得到幽静无人的胜境呢?只有把自己的心料理好,才能解决问题,只要自己心中不闹腾,哪里都可以享受到清静。另外,人与人打交道,远香近臭,淡淡相交得久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亲近、太接近了,反而容易发生不愉快的事。远了以后,利害远了,感情反而深了。这个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秘密。我们在生活里面,对人对事怎样把握分寸,一个是自己的学修如何提起来;一个是要在朋友之间,要让自己身边的环境共同入道。共同入道的分寸怎样把握?这个需要大家留意。

 

人类认识的根本属性

前面一段谈则阳游楚,引出公阅休这位隐士,通过隐士的操履,使我们对道有了兴趣,下面这段就谈道人在修为上的功夫。对这些功夫,我们怎么去看?又怎么去获得?

“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圣人的智慧,圣人的德行非常高深、辽远,达到了非常人的境界。“周尽一体矣”,这个“一体”,就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可以说是“心即宇宙,宇宙即心”;也可以说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周”,庄子在其他篇章中讲过“周、遍、咸”,如同佛教华严宗里讲的“周、遍、含、容”一样,包裹十虚,通达万物,并能一而体之。作为一个圣人,他的境界、高度、深度,都与常人不一样。他能够“周尽一体”,也就是说能体道而行。

尽管是体道而行,“而不知其然,性也”,实际上我们在生活里面经常也有这样的状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经常说,大家吃饭没有啊?吃了。你吃了几碗饭?一碗。一碗饭里有多少粒米?数过吗?没有数过。我今天走了多少路,走了三五里,这三五里有多少步?谁去计算过?自己的新陈代谢怎样代谢的,怎样为自己工作的?我们往往也不知其然。你是心脏专家,你有个仪器,知道心脏的动态,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状态?为什么会有这个形象?为什么有这种机理?你未必能够知其所以然。我们以“人”为例,从解剖学来说,我们有头、皮肤、肌肉,里面有骨头、大脑,中间还有很多神经、血管。用解剖学来看,它是错综复杂的,网状交融,血管、神经、骨头交错在一起,还有我们的四肢五脏,都有相互的联系。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一个受精的细胞,可以不断地分裂,分裂以后,胎儿的头脑、四肢、耳、鼻、舌、五脏六腑、躯干,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分泌系统,各就各位,安排得好好的,这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一个小细胞就能这样安排,很神奇啊!你若回答说,DNA呀,基因就是这样工作的,这样说了也是白说。生命的运动,一定会遵循自然的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谁能知其然?你要复制这个,克隆这个,还是要有生命的载体才行,没有鲜活的生命的载体怎么能去克隆?所以,尽管圣人能“绸缪”,能“周尽一体”,但是“而不知其然,性也”。

怎么会是“性也”?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你要想把这一切弄个绝对明白,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宗师》有句话“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你又该怎么办呢?“不知其然”是终极的,我们一定要承认它。

我们能认识的东西永远都是有限的,用康德的话来说,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首先应该检验自己的认知能力。我们眼睛的功能肯定没有猫的好,鼻子的功能肯定没有狗的好,耳朵的功能肯定没有蝙蝠的好,第六感观能达到和鲨鱼一样吗?肯定不行。在其他生物的眼里,它们的眼界、它们的意识界和人的眼界、意识界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人,老是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权衡宇宙万物,来窥测其他生命的意识形态,那是不行的。

我们永远有一个已知,永远有一个未知,已知的半径永远是无限小,未知的半径永远是无限大。佛陀说他自己,说法四十九年,也只是如大千世界里恒河中的一粒沙子而已,而未说之法如大千世界的恒河沙一样无穷无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性也”,我们命中注定,永远都处于已知和未知的交接点上,这就是人类认识的根本属性。我们生命只有一百年,就算我们的生命有一万年,你又能认识多少呢?能穷尽宇宙的万事万物吗?太阳系我们穷尽了吗?在如今的天文学所能观察的宇宙中,银河系般大小的河外星系数以千亿计,我们能一一弄清楚吗?别说远的,近的、眼皮底下的事,人们也未必能弄明白。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