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则阳》第一讲(5)以天为师,复归自然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以天为师,复归自然

“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复命”,《道德经》里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摇作”,是我们精神、生命的运作。这种运作应该有“复命”的追求,“复命”就要回归自然。我反复说,在道家学说里面,对社会性是批评的,强调的是自然性。我们的生命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生命。但是随着人的社会性增强,生命的自然性就大受伤害,所以要复性,要复命。唐代有个学者叫李翱,写了一篇《复性书》,通过佛教的观点来谈如何回归自然,回归于道,这就是复性。复性也叫复命,“天命之谓性”嘛。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经常在运动之中,这个运动应该向什么方向运作?应该向“复命”的方向运作。《易经》有一卦叫“复卦”,这个卦非常重要,其彖tuàn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怎样复命?应该“以天为师”,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大道,就是要以道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天为师。

“人则从而命之也”,我们只要遵循大道的轨迹,遵循自然的轨迹,不去违背,不去违反,就好了。“命之也”有几种解释:一种说是命名,我觉得这样理解不好;还有一种解释,说是遵循的意思,我们遵循自然,遵从自然,就是真正地体道而行。这样解释行不行呢?还是不够。为什么呢?因为“命也”永远都在“摇作”之中。面对未来,面对未知,我们“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不管是知也好,智也好,我们经常处于忧患之中,老是处于探索之中。人嘛,总有好奇心,总要在认识中求个确定和清晰。

以前本光法师对我们说,人的欲望不好,贪嗔痴慢不好,但是欲望里面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就是求知的欲望。学佛学道是一个求知的欲望,但要留心,这个求知的冲动,同时也妨碍了我们对道的追求。求知欲也是“忧”,“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把我们的注意力,把我们的精神一直凝聚下去,能行吗?我们能不能24小时都凝聚我们的精神?晚上困了非得睡觉不可,遇到了其他因缘,马上就打断了思维运行的路径。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好好检点一下自己的思维程序,你会发现在这条道上走不了多远,其他因缘一来,思路马上就跳到另外一条道上去了。念头东一下、西一下的,妄想总是蹦来蹦去,不得停息,谁能够把自己的思维一以贯之,坚持在一条道上走下去?

今天给你一个课题,让你三年之内攻关,把这个课题拿下来,国家给你俸禄,给你院士的头衔。一开始可能还行,搞着搞着,心里就会想,课题成功后我要发财,要搞更伟大的科研项目,等等,老是有其他念头来干扰。如果没有干扰,或者能够放得下一切干扰,那就很了不起了。康德不好出门,从来不去旅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旅游?他说,不管什么地方,看见的都是我心里面的图像。万法唯心,都是心所造,哪样东西能够逃得出我们的精神之网呢?逃不过的。所以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思考他所关注的问题,他的思想到达了欧洲人思维前所未有的高度。严格来说,西方革命性的思维就是从康德开始的。他认为人类的确存在思维的局限,后来就被称为“不可知论”。你能够超越我们思维以外的东西吗?你能够知道我们思维之外的东西吗?不能。我们知道的,全是思维之中的东西,全是自己的精神内容。看见张三、李四,也就是你心目中的张三、李四。张三、李四真的是你见到的张三、李四吗?未必是这样。所以,遇见这些问题我们经常都要犯迷糊,真的弄不清楚,能够弄清楚的人并不多。

“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说的是生命、精神的客观现象,人总是处于这种可悲的状态。我们的思维、认识活动需要精力来支撑的,而精力又是有限的,如果不休息,一直去消耗能行吗?如今讲养生、养心,关键就是要给我们这个求知的心放个假,让它休息。因为知和所知的内容,毕竟只是生命之末,而非生命之本。如果命都没有了,我们还有什么本钱去求知呢?

“其有止也若之何!”知,是有半径、有终点的。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每一个认识,也是有半径的,不能随便超越。所以,我们只能在力所能及的半径内认识事物、料理事物。《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都需要“止”,“知止而后有定”“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我们明不明白这个终点,明不明白自己的半径?在易学中,这个就叫知位守位,如果不知位守位,奢谈天命,奢谈神通,那些都是发神经。

我们在这里一直谈的都是圣人,圣人都“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我们这些俗人又能打什么妄想呢?在讲《达生》时,我也说了,大家一定要留意“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我们的智慧是有限的,无论你去干什么事,都有一个半径,逃不出去,无可奈何的,智慧拿我们的命也无可奈何。你想年轻一点,有通天的智慧也不行,你不能阻止自己的衰老。佛源老和尚得病了,他那么德高望重,那么有修为,拿自己的病还是无可奈何。他无可奈何,医生无可奈何,所有的徒弟都无可奈何。佛祖要涅槃了,所有的徒弟都不想让佛祖走,苦苦哀求不要圆寂,还有那么多的众生需要度,但佛祖还是要圆寂,这个也是无可奈何的。“其有止也若之何!”这是没有办法的。我们要明白这个无可奈何的事,千万不要认为什么事你都可以搞定,我们能搞定的,是非常有限的。

 

自我形象与精神状态的关系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这里的“告”,就是比较的意思。军凯,你长得很帅,我见过你母亲,你和你母亲长得很像,尤其是那个眼神,像得要命。只不过,你是男的,她是女的,你母亲比你胖一点,肤色也有了点老年的色彩,但是神采,你们母子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你的儿子呢?也应该像你。如果现在没有镜子,没有照相机,谁知道自己的形象啊?以前没有镜子,只好到水潭边看自己长得如何。在上古的时候,更是一碗水就可以作镜子了。所以,我们的外部形象、五官形象,可以通过镜子照出来,让自己看清楚。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是怎么样的,自己能知道吗?这可是镜子没法照的啊。到底有没有一个像镜子一样的东西,可以用来鉴照我们的精神,鉴照我们的生命呢?

我们去医院体检,全面检查以后,得到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到底身体怎么样,能说清楚吗?当然,对于生命垂危的病人来说,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病危通知书也许可以判断他身体的状况,但也未必就准确,就能完全说得清楚。所以“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人与人之间有一个攀比,有一个比较,你长得怎么样,他长得怎么样。你拿个镜子照照自己,看见自己了,我到底怎么样呢?

《战国策》里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一直认为自己很美,但又听说城北的徐公也很美,心里就老揣摩,到底徐公美还是自己美呢?于是就问妻子,妻子说徐公不如他美;又问小老婆,小老婆也说他比徐公美;又问宾客,问朋友,都说他比徐公美。后来徐公来拜访他,他看了又看,觉得自己没有徐公美,徐公长得更帅。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邹忌和徐公不比较,就不知道“其美于人也”,这就是人之常情啊。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