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文诵读)

《张仪列传第十》二


Listen Later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日:“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会也?”舍人日:“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 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日:“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始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日:“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苏秦的门客于是向张仪告辞,张仪说:“依靠您鼎力相助,我尢得以显贵,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走呢?”门客说:“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非您不能掌握秦国大权,所以激怒先生,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都是苏先生谋划的策略。现在您已经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哎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竟未能发现,我不如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你为我答谢苏先生,只要苏先生当权,我又敢说什么呢?再说苏先生在,我如何能和他作对呢?”张仪出任秦国宰相以后,写信警告楚相说:“当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壁,你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护住你的国家,我现在倒考虑要偷你的城池了!”
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侠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1.392
错借欲伐蜀,张仪日:“不如伐韩。”王日:“请闻其说。”
仪日:“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
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同“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苴国和蜀国相互攻打,分别向秦国告急。秦惠王要出动军队计
蜀国,认为蜀道险要狭窄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正好借机侵犯秦国。奏惠王便想先攻打韩国,然后再讨伐蜀国,却又担心有所不利;想先攻打蜀国,又恐怕韩国趁着秦军久战疲惫之机来偷袭,犹豫不能决断。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不休,司马错想讨伐蜀国,张仪说:“不如先攻打韩国。”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的理由。”
张仪说:“亲近魏国,结好楚国,出兵三川,堵绝什谷的隘口,挡住屯留的要道。这样,魏国到南阳的通道断绝,让楚兵直逼南郑,秦军进击新城和宜阳,兵临西周和东周郊野,讨伐周王的罪恶,再攻占楚、魏的土地。周王自知局势无法挽救,一定会献出九鼎宝器。秦国占有了九鼎之宝,依照地图和户籍,就可以挟制周天子而向天下发号施令,天下没有谁敢不听从,这正是称王天下的大业啊!如今蜀国不过是西方偏远的国家,像戎狄一样的落后民族,为攻伐它搞得我们痰军劳民,也不足以成就威名,夺取了他们的土地也得不到实际利益。我听说追求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场去。如今,三川、周室,如同朝廷和市场,大王您不到朝廷和集市上去争夺,反两到戎狄一类的落后地区去争夺,这距离称王大业太遥远了吧。”
司马错日:“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张仪列传第十
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售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修补,整治。)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此指宗主,共主。)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想使国家富强的人,一定要开疆拓土;想使军队强大的人,一定要使百姓富足;想要统一天下的人,一定要努力推行德政。这三种条件具备了,王业也就随之而来了。如今,大王的领土狭小而百姓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些容易办到的事情。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却是戎狄的首领,像桀、纣那样横暴无道。出动秦国强大的军队去攻打它,就好像用豺狼去驱赶着群羊。占领了它的土地就可以扩大秦国的疆域,夺取了它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用不着损兵折将,他们就已经屈服了。攻克一个蜀国,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残暴:把西方的全部财富取尽,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贪婪。我们这一出动军队,使得声望、实利都有增益,而且又能得到禁暴止乱的美名。如今去攻打韩国,劫持天子,是恶名声,未必就能得到好处,还要担负不义的恶名,而攻打的又是天下人所不希望破灭的国家,这是危险的。请大王允许我陈述其中的理由:周王,是天下共有的宗主;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周王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将失去三川,这势必会让二国通力合谋,依靠齐、赵两国的力量,求得与楚国、魏国和解。如果周把宝鼎给楚国,韩将土地给魏国,大王是阻止不了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以不如攻打蜀国,更为稳妥。”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史记(原文诵读)By 妙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