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sha

掌中解脫論#116 第十九天 修心七義之三 修心純熟之量 pg.788-791


Listen Later

(五)修心純熟之量
「諸法歸一要」
薄伽梵所說的一切法蘊,都是用來對付我愛執的,法與非法的判定標準,即在於是否成為煩惱的對治。最殊勝的成就征相即在於能減輕煩惱,其它的成就相是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兀鷹也能在空中飛翔,老鼠也能鑽入地下,魚兒也能在水中游泳。此修心法被稱作衡量法與非法的天平,如果修法結果是煩惱的減輕,即達純熟的標準。
「二證取其主」
作證明的有自己與他人兩種。自己沒有真正的修持卻詐現有德,使別人誤認為是持戒清淨的修行人,這是屬於內外熟與未熟四種庵沒羅果中「外熟內未熟」11的一類。好像潛伏的貓一樣、善於弄鬼,不明底細的人於是誤認這種人為善土。這種行為是要不得的。
另外,也不要成為「內熟外不熟」那一類人,而要做到內外清淨;因為外調伏,所以不會遭到他人的恥笑;因為內調伏,所以自相續富有修持。菩薩對外在的威儀要謹慎,盡力擯除會招致不好名聲的言行,如所謂「於惡聲譽不護雪」12要做到問心無愧,這是很重要的。
「常懷歡喜心」
當我們富有時,會曾被攢積、守護財產的眾多念頭搞得心神不寧;貧窮時,又要辛苦追求無法休息。若能如此思惟財物的過患,就可以將任何妙劣緣都轉化為道,快樂而知足。同樣的,對譭、譽等八法13等量齊觀,快樂的時候觀察一下為什麼會快樂,痛苦的時候分析一下為什麼會痛苦,就不會愁苦憂惱了。
「散亂亦能生」
騎術不精的人,在精神集中的情況下,還不致於被馬摔下來,但精神一散亂就很容易摔落馬下;而擅於馬術的人,縱然在散亂時也照樣能坐得安穩。同樣的,修心尚不純熟的人與不會騎術的人一樣,在心思散亂的時候,別人罵他會先發怒,提起正念後才消除怒氣;修心純熟的人,縱然心思散亂,任憑別人如何打罵,也不會動怒,此即修心純熟的標準。
「純熟量為倒」
死無常心的純熟標準,是對現世虛榮喪失興趣;出離心的純熟標準,是對輪迴盛事不生羨慕,同樣的,修心純熟的標準,即是將我愛執顛倒過來。
「五大純熟相」
痛苦與傷害等出現時,自心不為煩惱所動而能心平氣和地接受事實,此為「大苦行師」;珍愛他人勝過自己,此為「大菩薩」;一切威儀不逾十法行14,此為「大沙門」;不染絲毫罪與不善、調柔而住,此為「大持律師」;與真正的大乘道相應,此即「大瑜伽師」。成功的修心法行者會成為這五種人。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AtishaBy WAI LING GLADYS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