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isha

掌中解脫論#126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壬二 依此修九住心之理 pg.861-867


Listen Later

正修奢摩他之法
現在講正修奢摩他的方法。我們先要具足奢摩他的資糧,如具足功德的修行處等。然後,以毘盧七法坐在安適座墊上。觀想從頂上上師分出一尊釋迦牟尼,約拇指大小,住於正對自己臍間的空中。
所緣境起初並不明顯,也不必太花力氣去修。如果頭、手足等支分總相,以及大略的金色等粗略形相現起,便以正念記持住,「心不散亂、緊握行相」。這個單一的修唸法中,雙具斷沉與斷掉之法,所以是大修行者們極為珍視的無上教授。具體說來,「緊推行」可以斷沉沒;「心不散亂」能夠斷掉舉。住分出現時,沉沒極可能跟著來,因此,此時要提防沉沒,保持明分,愈加緊握行相;明分出現時,掉舉就可能產生,所以,要提防掉舉而求住分。有些人裝作會修行,卻不明白三摩地需要具備哪些功德;三摩地應具有兩種功德:住分與明分,其中住分是基礎,明分是主體,而明分又是由緊握行相來修的。
如先前所述,我們必須以正念保持所緣境不讓它溜走,如果粗、細沉掉任何一種快要產生時,立即以正知覺察出來,各別以對治法加以阻絕。沉掉斷了的時候,就不再用功對治,而一心安住於所緣境。此外,必須要保住極為明顯而且有力的明分。
如果按照「大印」來修,則所緣境與任持所緣境的心為同一事。就像牧童在放羊的時候,走到山裡的羊與沒有走失的羊都要注意;當分別生起時,觀察它的體性而讓它自動消失,或是以對治法斷除分別,然後再緣明知之心,斷除分別的方法有這兩種。詳細修法見之於「甘丹大印」引導,有興趣緣心修奢摩他的人,應該去瞭解這些教授。
壬三、依此修九住心之理
想修定的人必須要有住心的體驗,為此先要瞭解九住心的內容, 亦即:內住、續住 、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寂靜、專注一趣、等持這九種。
(一)內住心
由聽聞上師所說所緣境教授的力量成辦。這一階段只能短時間安住於所緣境而無法久住,所以不能持續。此時因為觀心的關係,會發現容易受到散亂影響而感到分別比以前更多,但這並非是分別變多而只是分別被認識到罷了。
(二)續往心
修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心住於所緣境的時間略能延長,例如,在念一圈「嘛呢」的時間內修行,可以做到心不散亂。在這一階段,分別時有時無,可以體驗到分別似乎在休憩。
續住心由「思惟力」成辦。
在第一與第二住心階段,沉掉眾多而住分稀少,是具有四種作意中第一種作意「有勵力運轉」25的階段。在這兩個階段,散亂的時間要比安住的時間長。
(三)安住心
安住心如同在衣服上打補丁,在持續安住所緣境的基礎上,當心散亂離開所緣境時,能立即了知,然後重新修補,安任於所緣境,故稱「安住心」。與前兩個階段相比,這一階段中的散亂時間較短,並能生起強有力的正念。
(四)近住心
這一階段能生起強有力的正念安住於所緣境。由於從此所緣境不再喪失,所以要勝過前面三個階段。雖然所緣境不會喪失,但有強力的沉掉,所以需要運用沉掉的對治法。
第三與第四住心由「正念力」成辦。從這裡開始,正念就像成年人一樣成熟了,或者說,正念力已告圓滿。
(五)調伏心
在第四階段,如果攝心太猛,極有可能犯細沉沒。所以,當生起有力正知而作檢查,並思惟三摩地的功德讓心活潑起來。此階段與前兩階段的區別在於:在此階段,粗的沉掉已不再產生。
(六)寂靜心
在第五階段,如果讓心過於活躍,便有生細掉舉之險。一旦產生細掉舉,必須生起能了知它的有力正加、視細掉舉為過失而消除之。與前階段相比,此階段已沒有生細沉沒之虞。
第五與第六住心由「正知力」成辦。從這裡開始,正知力已告圓滿。
(七)最寂靜心
在第七階段,由於正念力與正知力均已圓滿,沉掉難以生起,但仍必須將細沉掉視為過患,生起精進力,盡力加以斷除。這階段與前兩階段的差別在於:此處已不需過於擔心會流於細沉掉。雖然此階段已沒有太多生起細沉掉的危險,但仍需生起精進設法斷除之。
(帕繃喀大師指出,在第五與第六階段有遭沉掉傷損之虞。但在第七階段,沉掉雖生而以精進力能遮止沉掉,沉掉不再成為重大障礙。)
第三至第七的五個住心,雖然住定較久,但仍為沉掉等所中斷。因此,這些階段具有「有間缺運轉作意」。
(八)專注一趣
在第八階段,只需在座首稍加用功,便能在整座中不起任何沉掉。
在這階段,沉掉就像被擊敗的敵人,它們先是有力量,然後力量逐漸減弱,最後徹底喪失。所以,從第八住心開始,可以不再需要正知的功用。
在此第八住心,只需稍加用功便能保持整座不受沉掉等的中斷,所以是具有「無間缺運轉作意」的階段。
第七與第八住心由「精進力」成辦。
(九)等持
此階段具有「無功用運轉作意」。由於第八階段不斷地練習,此時不加功用而自然地成就。所以,此時不需絲毫努力,如同熟記功課者的唸誦一樣,能夠全然進入三摩地中。此為欲界心一境性近似奢摩他。
第九住心是「串習力」成辦。
上述九住心中,第一階段有認識分別的體驗;第二階段有分別在休息的體驗;第三階段有分別變睏乏的體驗。簡言之,第一與第二住心有安住久暫之分;第二與第三住心有散亂久暫之別;第三與第四住心有所緣境是否喪失之異;第四與第五住心有粗沉沒是否生起之分;第五與第六住心有需不需要提防細沉沒之別,不僅如此,第六住心中的細掉舉要比第五住心中的少;第六與第七住心有需不需要特意戒備細掉舉之分;第七與第八住心有有無沉掉之別;第八與第九住心有需不需功用之異。
在第七階段,只需斷除沉掉而不需擔心會流於沉掉,這就像與敵人打仗時,當敵人的力量已被削弱,就不需再特別提防,只要稍加阻止即可。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AtishaBy WAI LING GLADYS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