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50个必听的心理学效应13:证实倾向
1. 证实倾向的含义:
证实倾向指的是个体无意识地证实已有观念或假设,而忽略与之相矛盾的证据的一种倾向或偏差。即个体在对信息进行选择或评估时,倾向于证实一个已知的关键假设,这种倾向甚至具有较强的排外性。这种倾向带来的后果是使得人们坚持毫无根据的信念,相反的观点或证据倾向于被忽视甚至被曲解以支持现存的信念。这种行为倾向也被称为证实性偏差。
2.证实倾向的研究:
研究表明,个体并不总是能基于所有已知信息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与决策,而是表现出了“有限理性”。人们的有限理性还体现在人们在决策或者搜索信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其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是证实性偏差,也称为证实倾向。证实倾向指的是个体无意识地证实已有观念或假设,而忽略与之相矛盾的证据的一种倾向或偏差。
自证实倾向的概念提出以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研究者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发现了这一倾向的存在。如问题解决和推理领域,法律领域,医学领域以及科学领域。
证实倾向有时有助于我们快速且准确地作出判断,但更多的时候这种倾向却使得我们作出有偏差的决策,甚至作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沃森在1960年首次提出了“证实倾向”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于他早期的一项研究。随后,沃森进行了著名的“四卡片选择任务”的研究。该任务中的四张卡片正反两面分别为数字和字母,其中两张正面是字母“E”或者“K”,另外两张卡片的正面则是数字“4”或“7”。
任务开始时主试会告知被试一条规则,“如果显示字母的一面为元音字母,那么其另一面则为偶数”,而被试需要通过选择必须要翻看的卡片来判断此规则的真伪。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任务,其中,要验证上述规则,正面显示为“4”的卡片无须翻看,因为其反面是什么字母都无法推翻上述规则;而正面显示为“7”的卡片必须要翻看,因为如果其反面字母为元音,那么上述规则为假,如果是辅音,那么上述规则为真。同理,正面为字母“E”的卡片也必须要翻看。
研究结果显示只有10%的被试判断正确,大多数被试会选择先去看显示为4的卡片的背面是什么,而不是选择先去证伪,这个结果进一步表明证实倾向是存在的。
3.证实倾向的理论解释
证实倾向虽然有时候有利于人们快速地作出准确判断,但更多的时候证实倾向还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往往影响人们的决策效果并降低人们的效率。目前,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观点来解释证实倾向,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肯定检验策略
指的是人们通过寻找那些符合假设的已发生的例子,或者期望出现的属性来验证某一假设。例如在检验个体是不是外向型的人格时,提问者可能会问“你喜欢参加聚会吗?”,如果得到肯定地回答,那么就可以证实假设。提问者一般不会问“你喜欢一个人独处吗?”。个体可能会为了更快地证明当前假设,进一步缩小搜索范围,因此很可能会使用这一策略。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作出一系列的决策后,会得到关于已经选择过的选项与未选择的选项之间的有利和不利的消息,而已经选择的选项的不利消息,与未选择的选项的有利消息,对个体作出决策是不利的,这些消极结果会导致个体不舒适,即产生认知失调。
首先,当个体出现认知失调时,就会对信息进行有选择性地搜索,个体关注会增加证实倾向。
其次,当个体出现认知失调时,个体会对当前信息作出不当的解释,即曲解相关信息。
(3)“相关错觉”理论
即高估两者之间关系的错觉。认为如果个体事先认定证据与假设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那么即使二者根本不存在相关关系,或者二者存在相关但是证据很少,个体会聚焦于这些较少的证据并夸大这些证据从而得出二者相关的结论,这种相关错觉就导致了证实倾向。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Smith和Alpert的研究发现,对黑人存在种族歧视的警察更可能认为黑人会作出违法行为,在调查过程中也更倾向于证实他们的罪行。这也和刻板印象的研究结论相类似。
(4)错误规避理论
Nickerson提出了错误规避,认为证实倾向的出现是由于个体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错误。Lehner等人的一项研究让被试根据提供的遥感数据来判断下流水域中是否出现腐蚀性高危化学物质,结果发现被试表现出了强烈的证实倾向,即大多数被试认为下流水域受到化学物质影响。在提供的实验的情境中,如果被试漏报了下流水域受到威胁的信息,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害,而虚报仅仅是造成不必要的一些防御措施,因此权衡二者的后果,个体可能为规避出现重大错误而表现出了证实倾向。
4. 证实倾向的影响因素
(1)条件参考框架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为什么某件事会发生时,人们总是会自觉地去为这件事发生寻找原因,而不去思考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Nikerson就提出条件参考框架来解释这类现象,即个体往往会聚焦于规定好的假设结果,并且认为该假设结果已经发生,因此往往自觉地为这种结果寻找原因而不去怀疑该结果真正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审讯的研究发现,如果审讯员潜在地假定嫌疑犯有罪时会问更多假定其有罪的问题,会使用更多地技巧并施加更多的压力以证明嫌疑犯有罪,同时也会使得清白的嫌疑人更加忧虑、防御甚至更倾向于承认罪名。
(2)任务的抽象性越高,证实倾向的可能性越强
实验任务的抽象程度可能与证实倾向之间存在相关。沃森将四卡片选择任务中的字母和数字换成个体较为熟悉的、更加有具体指向的信息,其中两张正面写着“曼彻斯特”和“利兹”,而另外两张的正面写着“汽车”和“火车”,并相应地把假设改为“每次去曼彻斯特都坐火车”,被试通过翻看卡片来验证假设,但是结果却发现有62%的被试作出正确判断,较之字母和数字组合的卡片选择任务有了显著提升。
(3)已有经验越丰富,克服证实倾向的能力越强
个体对某一事物所具有的经验多少,会影响证实倾向的程度。如果个体对某事物具有的经验较多,那么个体就会对该事物提出更多其他的假设并根据经验判断不同假设的可能性,从而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选取有经验的警员与大学生作为被试,他们均阅读一系列杀人案件的相关资料,并判断嫌疑人是否真的有罪,相比于没有办案经验的大学生,有经验的警察则更能克服证实倾向,从而提出更多可能的假设并验证最终作出正确的判断。
(4)认知闭合需要
认知闭合需要指的是个体面对模糊性时的动机和愿望。高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较低,因此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境时倾向于寻求确定性、给出答案,即使证据并不足以作出结论,因而容易表现出证实倾向;而低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较高,会在更进一步搜索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出判断和决策。
50个必听的心理学效应13:证实倾向
1. 证实倾向的含义:
证实倾向指的是个体无意识地证实已有观念或假设,而忽略与之相矛盾的证据的一种倾向或偏差。即个体在对信息进行选择或评估时,倾向于证实一个已知的关键假设,这种倾向甚至具有较强的排外性。这种倾向带来的后果是使得人们坚持毫无根据的信念,相反的观点或证据倾向于被忽视甚至被曲解以支持现存的信念。这种行为倾向也被称为证实性偏差。
2.证实倾向的研究:
研究表明,个体并不总是能基于所有已知信息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与决策,而是表现出了“有限理性”。人们的有限理性还体现在人们在决策或者搜索信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其中有着重要影响的是证实性偏差,也称为证实倾向。证实倾向指的是个体无意识地证实已有观念或假设,而忽略与之相矛盾的证据的一种倾向或偏差。
自证实倾向的概念提出以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研究者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发现了这一倾向的存在。如问题解决和推理领域,法律领域,医学领域以及科学领域。
证实倾向有时有助于我们快速且准确地作出判断,但更多的时候这种倾向却使得我们作出有偏差的决策,甚至作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沃森在1960年首次提出了“证实倾向”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于他早期的一项研究。随后,沃森进行了著名的“四卡片选择任务”的研究。该任务中的四张卡片正反两面分别为数字和字母,其中两张正面是字母“E”或者“K”,另外两张卡片的正面则是数字“4”或“7”。
任务开始时主试会告知被试一条规则,“如果显示字母的一面为元音字母,那么其另一面则为偶数”,而被试需要通过选择必须要翻看的卡片来判断此规则的真伪。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任务,其中,要验证上述规则,正面显示为“4”的卡片无须翻看,因为其反面是什么字母都无法推翻上述规则;而正面显示为“7”的卡片必须要翻看,因为如果其反面字母为元音,那么上述规则为假,如果是辅音,那么上述规则为真。同理,正面为字母“E”的卡片也必须要翻看。
研究结果显示只有10%的被试判断正确,大多数被试会选择先去看显示为4的卡片的背面是什么,而不是选择先去证伪,这个结果进一步表明证实倾向是存在的。
3.证实倾向的理论解释
证实倾向虽然有时候有利于人们快速地作出准确判断,但更多的时候证实倾向还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往往影响人们的决策效果并降低人们的效率。目前,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观点来解释证实倾向,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肯定检验策略
指的是人们通过寻找那些符合假设的已发生的例子,或者期望出现的属性来验证某一假设。例如在检验个体是不是外向型的人格时,提问者可能会问“你喜欢参加聚会吗?”,如果得到肯定地回答,那么就可以证实假设。提问者一般不会问“你喜欢一个人独处吗?”。个体可能会为了更快地证明当前假设,进一步缩小搜索范围,因此很可能会使用这一策略。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作出一系列的决策后,会得到关于已经选择过的选项与未选择的选项之间的有利和不利的消息,而已经选择的选项的不利消息,与未选择的选项的有利消息,对个体作出决策是不利的,这些消极结果会导致个体不舒适,即产生认知失调。
首先,当个体出现认知失调时,就会对信息进行有选择性地搜索,个体关注会增加证实倾向。
其次,当个体出现认知失调时,个体会对当前信息作出不当的解释,即曲解相关信息。
(3)“相关错觉”理论
即高估两者之间关系的错觉。认为如果个体事先认定证据与假设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那么即使二者根本不存在相关关系,或者二者存在相关但是证据很少,个体会聚焦于这些较少的证据并夸大这些证据从而得出二者相关的结论,这种相关错觉就导致了证实倾向。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Smith和Alpert的研究发现,对黑人存在种族歧视的警察更可能认为黑人会作出违法行为,在调查过程中也更倾向于证实他们的罪行。这也和刻板印象的研究结论相类似。
(4)错误规避理论
Nickerson提出了错误规避,认为证实倾向的出现是由于个体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错误。Lehner等人的一项研究让被试根据提供的遥感数据来判断下流水域中是否出现腐蚀性高危化学物质,结果发现被试表现出了强烈的证实倾向,即大多数被试认为下流水域受到化学物质影响。在提供的实验的情境中,如果被试漏报了下流水域受到威胁的信息,那么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害,而虚报仅仅是造成不必要的一些防御措施,因此权衡二者的后果,个体可能为规避出现重大错误而表现出了证实倾向。
4. 证实倾向的影响因素
(1)条件参考框架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为什么某件事会发生时,人们总是会自觉地去为这件事发生寻找原因,而不去思考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Nikerson就提出条件参考框架来解释这类现象,即个体往往会聚焦于规定好的假设结果,并且认为该假设结果已经发生,因此往往自觉地为这种结果寻找原因而不去怀疑该结果真正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审讯的研究发现,如果审讯员潜在地假定嫌疑犯有罪时会问更多假定其有罪的问题,会使用更多地技巧并施加更多的压力以证明嫌疑犯有罪,同时也会使得清白的嫌疑人更加忧虑、防御甚至更倾向于承认罪名。
(2)任务的抽象性越高,证实倾向的可能性越强
实验任务的抽象程度可能与证实倾向之间存在相关。沃森将四卡片选择任务中的字母和数字换成个体较为熟悉的、更加有具体指向的信息,其中两张正面写着“曼彻斯特”和“利兹”,而另外两张的正面写着“汽车”和“火车”,并相应地把假设改为“每次去曼彻斯特都坐火车”,被试通过翻看卡片来验证假设,但是结果却发现有62%的被试作出正确判断,较之字母和数字组合的卡片选择任务有了显著提升。
(3)已有经验越丰富,克服证实倾向的能力越强
个体对某一事物所具有的经验多少,会影响证实倾向的程度。如果个体对某事物具有的经验较多,那么个体就会对该事物提出更多其他的假设并根据经验判断不同假设的可能性,从而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选取有经验的警员与大学生作为被试,他们均阅读一系列杀人案件的相关资料,并判断嫌疑人是否真的有罪,相比于没有办案经验的大学生,有经验的警察则更能克服证实倾向,从而提出更多可能的假设并验证最终作出正确的判断。
(4)认知闭合需要
认知闭合需要指的是个体面对模糊性时的动机和愿望。高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较低,因此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境时倾向于寻求确定性、给出答案,即使证据并不足以作出结论,因而容易表现出证实倾向;而低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较高,会在更进一步搜索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出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