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八讲 造化一体,仁者爱人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用悖论激发思维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当然,这里又是假设冉求(孔夫子的徒弟)问孔子,来表达庄子的意旨。
“未有天地”,宇宙万物还不存在的时候,那个境界我们可不可以知道?父母未生之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知不知道?天地都还没有存在,自己知不知道?这些语言全是悖论,西方现代哲学对此却津津乐道,因为这些悖论对激发人的思维是很有用的。这是一个矛盾,既然未有天地,那么你还能知什么呢?既然没有我了,那么这个“无我”又从哪里来的呢?这种语式后来在禅宗里经常使用。
“烧成一堆灰,我们在哪个地方相见?”黄龙死心当时就拿这个问题问黄庭坚,黄庭坚认为他自己已经开悟了。死心和尚说:“学士公,你不要这样说,我师父是可怜你,给你一种方便,你就以为你开悟了。那我现在问你,大学士和老和尚死了,烧成两堆灰,我们在什么地方相见呢?”这样一问就把黄庭坚给问哑了,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学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当时的大学者们实际上都是这种居士。
“未有天地可知邪?”天地都不存在,那么我们的这个“知”,这个精神,这个认识,又如何立得住呢?用现在的话说,“没有客观就没有主观,没有主观就没有客观”,“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但是我们的心意识都是因缘和合的,还是离不开各种因缘。天地万物根尘相即,既然把尘都去掉了,识又哪里立得起来呢?
孔夫子的回答就和老禅师一样:“可。古犹今也。”可以知道。太古时代和今天没有什么不同。你且不管它天地已生或是未生,用一句话来说,“过去就是现在”。只要我们把当下这个料理清楚了,过去、未来都是当下一念。“古犹今也”,不管世界怎么运动变化,它永远是它应该具备的模样。我们的心不论如何变化,我们的心体动都没有动,所谓“古犹今也”。我们在学《论语》的时候,看到孔夫子经常感叹古人是如何的,现在的人又如何如何,现在我们也常谈古代的人如何如何,现在的人又如何如何,反过来一看真正是“古犹今也”。古代的人有贪、嗔、痴,现在的人也有贪、嗔、痴;古代的人有善有恶,现在的人也有善有恶;古代的人有富贵贫贱,现在的人仍然有富贵贫贱;古代的人有正直和虚伪,现在的人也有正直和虚伪;古代有太阳和月亮,现在仍有太阳和月亮;古代的时间是一分一秒地过,现在的时间仍然是一分一秒地过;古代的人离不开生老病死,现在的人还是离不开生老病死;古代的世界是“生住异灭”,现在的世界仍然是“生住异灭”。所以“古犹今也”,在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变与不变的。
“冉求失问而退”,这个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公案来读,“失问而退”,“失问”就没有再问,好像心有所悟,然后就告退下去。
第六识上的开悟靠不住
“明日复见”,第二天冉求又去见孔夫子。“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第二天冉求又见孔夫子说:“昨天我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给我回答了,我十分明了,好像是明心见性开悟了。但是今天回过神来了,模模糊糊的,不知道昨天是怎么回事了,这个是什么原因呢?”我也经常说,第六识上的开悟,大悟三五十回,小悟百千次,这些都靠不住,因为这些感觉都是第六识上的光影。
我年轻时也见过很多人在本光法师和贾老(贾题韬居士)那里参禅,好多人都认为自己悟了。他们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过了一段时间一看,不像那么回事。所以很多参禅的人也是处于冉求的这个状态,都是第六识的东西在起作用。他的悟是一个念头,但这个念头是属于生灭的,不生根。如果一个清楚、明白的念头来,他就了然明白;此念一过,又来了一个浑浑噩噩、稀里糊涂的念头,他就犯糊涂,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用我们的话来说:“唉!昨天我清醒明白的,今天脑袋就短路。”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思、我们的精神如何才能保持这种觉照,永远是“昭昭不昧”,要达到这种状态不容易。我所见到的这样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本光法师,一位是现在的佛源老和尚。我感觉他们是真正的“昭昭不昧”,随时都保持着非常清醒的思维,哪怕是在病中,哪怕是在发脾气。也有很多人头脑很清晰,但他们也有犯傻、犯糊涂的时候。怎样使我们不犯迷糊?这个要从功夫中来,如果没有千锤百炼的功夫,这个头脑和心,要想时时刻刻保持清醒,保持清明,并不容易。
“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首先就要理解这个“神者”是什么意思。这个“神者”就是一种纯精神状态,用《通书》的话说:“诚者,圣人之本也。”它是一种清明、一种“虚无”状,才能称之为“神者”,就是一种无污染的状态。人与人交流时,一方若以虚怀若谷的心态来提问,一方虚怀若谷地来接受,那么一听就很明白。你没有心怀成见或心不在焉,也没有去起疑,你当时就明明白白。
这个就和“黄龙三关”很接近了,“黄龙三关”中有文准禅师去参真净克文禅师的公案。真净禅师问他:“你是哪里的人?”他答道:“我是安康人。”真净禅师又问:“你在哪出的家?”他说我是哪里哪里出的家。又问:“你到这里来是走水路还是旱路?”答:“我是走旱路。”又问:“你来这之前在哪个寺院待过?”答:“在某寺待过。”这些他都回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净禅师然后就把手一举说:“我这个手和老佛爷的手有没有区别?”他一下就傻了,然后真净禅师又把自己的脚伸出来说:“我这个脚和毛驴的脚像不像?”他一下就晕了。这个例子说明,人在正常的情况下思路很清晰,你突然打乱他的思绪,他一下就傻了。
这里冉求第一天来问,孔夫子就给他说了“古犹今也”,当时他心领神会,明白了。但回去以后就开始打妄想、怀疑了,古代就是古代,现在就是现在,怎么古代会和现在一样呢?古代的人和现在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住的房子不一样,怎么会“古犹今也”呢?越想越糊涂。
就像这里有个苹果,哪个人来尝尝,把这个苹果的味道说出来,有人咬了一口,唉,这个苹果的味道太容易说了,马上就可以说出来,结果这个苹果的味道越说越糊涂,谁也不能把苹果的味道说清楚,说来说去自己都糊涂了。一个苹果都是这样,说道法、佛法更是如此。平常有人会觉得我是学佛法的,学了几十年,还能不知道什么叫佛法,佛法有什么说不清楚的呢!那你让他说一下,什么是佛法。结果越说越糊涂,自己在心里面都是越想越糊涂。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八讲 造化一体,仁者爱人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用悖论激发思维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当然,这里又是假设冉求(孔夫子的徒弟)问孔子,来表达庄子的意旨。
“未有天地”,宇宙万物还不存在的时候,那个境界我们可不可以知道?父母未生之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知不知道?天地都还没有存在,自己知不知道?这些语言全是悖论,西方现代哲学对此却津津乐道,因为这些悖论对激发人的思维是很有用的。这是一个矛盾,既然未有天地,那么你还能知什么呢?既然没有我了,那么这个“无我”又从哪里来的呢?这种语式后来在禅宗里经常使用。
“烧成一堆灰,我们在哪个地方相见?”黄龙死心当时就拿这个问题问黄庭坚,黄庭坚认为他自己已经开悟了。死心和尚说:“学士公,你不要这样说,我师父是可怜你,给你一种方便,你就以为你开悟了。那我现在问你,大学士和老和尚死了,烧成两堆灰,我们在什么地方相见呢?”这样一问就把黄庭坚给问哑了,黄庭坚是苏东坡的学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当时的大学者们实际上都是这种居士。
“未有天地可知邪?”天地都不存在,那么我们的这个“知”,这个精神,这个认识,又如何立得住呢?用现在的话说,“没有客观就没有主观,没有主观就没有客观”,“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但是我们的心意识都是因缘和合的,还是离不开各种因缘。天地万物根尘相即,既然把尘都去掉了,识又哪里立得起来呢?
孔夫子的回答就和老禅师一样:“可。古犹今也。”可以知道。太古时代和今天没有什么不同。你且不管它天地已生或是未生,用一句话来说,“过去就是现在”。只要我们把当下这个料理清楚了,过去、未来都是当下一念。“古犹今也”,不管世界怎么运动变化,它永远是它应该具备的模样。我们的心不论如何变化,我们的心体动都没有动,所谓“古犹今也”。我们在学《论语》的时候,看到孔夫子经常感叹古人是如何的,现在的人又如何如何,现在我们也常谈古代的人如何如何,现在的人又如何如何,反过来一看真正是“古犹今也”。古代的人有贪、嗔、痴,现在的人也有贪、嗔、痴;古代的人有善有恶,现在的人也有善有恶;古代的人有富贵贫贱,现在的人仍然有富贵贫贱;古代的人有正直和虚伪,现在的人也有正直和虚伪;古代有太阳和月亮,现在仍有太阳和月亮;古代的时间是一分一秒地过,现在的时间仍然是一分一秒地过;古代的人离不开生老病死,现在的人还是离不开生老病死;古代的世界是“生住异灭”,现在的世界仍然是“生住异灭”。所以“古犹今也”,在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变与不变的。
“冉求失问而退”,这个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公案来读,“失问而退”,“失问”就没有再问,好像心有所悟,然后就告退下去。
第六识上的开悟靠不住
“明日复见”,第二天冉求又去见孔夫子。“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第二天冉求又见孔夫子说:“昨天我问老师一个问题,老师给我回答了,我十分明了,好像是明心见性开悟了。但是今天回过神来了,模模糊糊的,不知道昨天是怎么回事了,这个是什么原因呢?”我也经常说,第六识上的开悟,大悟三五十回,小悟百千次,这些都靠不住,因为这些感觉都是第六识上的光影。
我年轻时也见过很多人在本光法师和贾老(贾题韬居士)那里参禅,好多人都认为自己悟了。他们说起道理来头头是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过了一段时间一看,不像那么回事。所以很多参禅的人也是处于冉求的这个状态,都是第六识的东西在起作用。他的悟是一个念头,但这个念头是属于生灭的,不生根。如果一个清楚、明白的念头来,他就了然明白;此念一过,又来了一个浑浑噩噩、稀里糊涂的念头,他就犯糊涂,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用我们的话来说:“唉!昨天我清醒明白的,今天脑袋就短路。”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思、我们的精神如何才能保持这种觉照,永远是“昭昭不昧”,要达到这种状态不容易。我所见到的这样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本光法师,一位是现在的佛源老和尚。我感觉他们是真正的“昭昭不昧”,随时都保持着非常清醒的思维,哪怕是在病中,哪怕是在发脾气。也有很多人头脑很清晰,但他们也有犯傻、犯糊涂的时候。怎样使我们不犯迷糊?这个要从功夫中来,如果没有千锤百炼的功夫,这个头脑和心,要想时时刻刻保持清醒,保持清明,并不容易。
“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首先就要理解这个“神者”是什么意思。这个“神者”就是一种纯精神状态,用《通书》的话说:“诚者,圣人之本也。”它是一种清明、一种“虚无”状,才能称之为“神者”,就是一种无污染的状态。人与人交流时,一方若以虚怀若谷的心态来提问,一方虚怀若谷地来接受,那么一听就很明白。你没有心怀成见或心不在焉,也没有去起疑,你当时就明明白白。
这个就和“黄龙三关”很接近了,“黄龙三关”中有文准禅师去参真净克文禅师的公案。真净禅师问他:“你是哪里的人?”他答道:“我是安康人。”真净禅师又问:“你在哪出的家?”他说我是哪里哪里出的家。又问:“你到这里来是走水路还是旱路?”答:“我是走旱路。”又问:“你来这之前在哪个寺院待过?”答:“在某寺待过。”这些他都回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净禅师然后就把手一举说:“我这个手和老佛爷的手有没有区别?”他一下就傻了,然后真净禅师又把自己的脚伸出来说:“我这个脚和毛驴的脚像不像?”他一下就晕了。这个例子说明,人在正常的情况下思路很清晰,你突然打乱他的思绪,他一下就傻了。
这里冉求第一天来问,孔夫子就给他说了“古犹今也”,当时他心领神会,明白了。但回去以后就开始打妄想、怀疑了,古代就是古代,现在就是现在,怎么古代会和现在一样呢?古代的人和现在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住的房子不一样,怎么会“古犹今也”呢?越想越糊涂。
就像这里有个苹果,哪个人来尝尝,把这个苹果的味道说出来,有人咬了一口,唉,这个苹果的味道太容易说了,马上就可以说出来,结果这个苹果的味道越说越糊涂,谁也不能把苹果的味道说清楚,说来说去自己都糊涂了。一个苹果都是这样,说道法、佛法更是如此。平常有人会觉得我是学佛法的,学了几十年,还能不知道什么叫佛法,佛法有什么说不清楚的呢!那你让他说一下,什么是佛法。结果越说越糊涂,自己在心里面都是越想越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