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我们经常处在一种“不神者求”的状态。什么叫“不神者求”?就是打妄想、胡思乱想的时候,攀缘的时候,欲望升起的时候,狐疑不定的时候,这样你当然就“昧然”了。当我们怀着一个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老师给你一说,你一下就心领神会了,这就很契合。但下来以后,就开始胡思乱想了,要反复求证一下。道是没法求证的。有一次我做梦,梦到海灯法师,看到他跟我发火批评我说:“听说你跟着贾居士和本光法师,现在有感觉了,你说说你的依据。”我说:“佛法还要依据呀!有依据就不叫佛法了!佛法不需要依据,大道也不需要证明。”于是海灯法师给我顶礼。以前我们是很敬畏海灯法师的,当时我们跟着他,他的威风比现在佛源老和尚还大十倍,我们那个时候怕得不得了。那时我们还是小孩子,处在一个很可怜、无知的状态,他是一个大禅师,一个少林寺的大武术家,心里对他都是很崇拜的。在梦里反而颠倒过来了,想起这个梦还真有趣。当然,这个也是八识田中有什么因缘显现,这个就不去深究它了。
关键是“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所以,“昭然”和“昧然”,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心里的这两种状态好好琢磨琢磨。但有时“昭然”也未必是“昭然”,“昭然”可能就是你犯糊涂的时候。我经常看到有些人在签合同的时候,已经喝醉了,把合同拿给他一看,觉得没有问题就把合同给签了。当时他是不是清醒呢?是清醒的。醉没醉?也醉了。第二天后悔了,上别人的套了。所以看到这一点,清醒也好,“昧然”也好,该如何处理?有时“昧然”反而是清醒,有时清醒反而是“昧然”。
《道德经》说:“知其白,守其黑。”“知其白”,智慧,我要懂;但是“守其黑”呢,“黑”是愚昧,是不知,要藏在这个地带,不要站在什么都懂的地带上。要知道别人有智慧,我也有智慧,但是我要处于这种愚昧的状态,在别人看来,我是傻的,是愚昧的,是昏的,让别人卖弄聪明而犯糊涂,你自己却很清醒。他小看你了,你对他就掌控主动。有时我们懂要装作不懂,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别人都知道你是个明白人、能干人,那你就危险了。《道德经》里老子讲阴柔之术,“知白守黑”,我们在日常中要料理好,在道体上我们要知道这两者的关系。
烦恼菩提本不二
下边又说:“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昭然”也好,“昧然”也好,“神”也好,“不神”也好,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不要以为自己神了,就永远神了;不要以为我聪明、明白了,就永远聪明了。今天聪明,明天可能就糊涂了;今天糊涂,明天可能就聪明了。它都是交替起伏的,一浪一浪的,生物钟到了好的状态,你可能就很能干;生物钟处于低谷时,你可能做事就不成功。运气好的时候,沾沾自喜;运气坏时,就垂头丧气。所以这些都不可靠,为什么呢?“无古无今”呀!用现在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好运气,也不可能一辈子都保持聪明能干的状态;不可能一辈子都壮得像牛一样而不生病。但是得了病也会峰回路转,也会好起来;倒了霉的人过上几年运气也会好起来,也会重新上运。这也叫“无常”,我们要把这些看破、看懂。
从更深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大道是贯通古今的,永远日新的,说古说今,说始说终对它都毫无影响。要知道,古今、始终这样的时间观念,是人强加给大道的,只是人的思想内容而已,而且是对大道的肢解。另一方面,我们的心是一,而古今始终等也仅是其中的部分时空内容而已。所以无论从大道还是从心体上来看,它们都是“无古无今,无始无终”的。借用佛教的话来说,也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明白了这个,我们才知道“生死不二”、“烦恼菩提不二”、“凡圣不二”、“智愚不二”,对这种种道理才有感觉。
“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未有子孙”,出家人没有子孙,你说他们有子孙,能不能这样说呢?不能这样说。没有烦恼而说有烦恼可不可能?没有菩提而说有菩提可不可能?这个当然也是一个悖论,所以“冉求未对”。冉求就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也无法再提问,一下就把冉求的脑袋给将死了,也有些“言语道断”的感觉。
“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如果加上时间,“我昨天没有子孙,而今天有子孙”,也可以这样理解。实际上这里是给你一个绝对判断,本来是没有子孙的,娃娃时没有子孙,但他成了白胡子老头,他可能就有子孙了。你要通过时间来表演这一切,如果把时间抽掉了,你怎么来看这些问题。禅宗公案也有这类问答,赵州老和尚见投子和尚问:“大死的人如何活得?”投子回答说:“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你看,这与《庄子》的这则寓言有什么区别?
“仲尼曰:‘已矣,未应矣!’”孔夫子说:“好了!好了!你也不要急着去回答。”我们在禅宗公案中也经常看到“不准回答”的范例,宋仁宗时警玄禅师参梁山缘观,梁山缘观的方丈室里画了很多观音像,他就对警玄说:“你看这些都是吴道子画的,但都是有相的,你说说什么是无相的。”警玄刚要说话,梁山和尚一下把他的嘴封住,就在这么一封的时候,警玄禅师大彻大悟。本来也是如此,说出来的就是有相的,哪怕是不说,心里念头一动也是有相的。要让人领会到这个无相的,只有唐宋禅师才有这样的手段,才把庄子的这些境界给演活了。而玄学家、哲学家们注庄解庄,都是在有相的概念上游戏,怎能让人去体验这个无相呢!这里孔夫子也是说“已矣,未应矣”,孔夫子就让他不要说了,接着又对此作些阐述。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我们经常处在一种“不神者求”的状态。什么叫“不神者求”?就是打妄想、胡思乱想的时候,攀缘的时候,欲望升起的时候,狐疑不定的时候,这样你当然就“昧然”了。当我们怀着一个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老师给你一说,你一下就心领神会了,这就很契合。但下来以后,就开始胡思乱想了,要反复求证一下。道是没法求证的。有一次我做梦,梦到海灯法师,看到他跟我发火批评我说:“听说你跟着贾居士和本光法师,现在有感觉了,你说说你的依据。”我说:“佛法还要依据呀!有依据就不叫佛法了!佛法不需要依据,大道也不需要证明。”于是海灯法师给我顶礼。以前我们是很敬畏海灯法师的,当时我们跟着他,他的威风比现在佛源老和尚还大十倍,我们那个时候怕得不得了。那时我们还是小孩子,处在一个很可怜、无知的状态,他是一个大禅师,一个少林寺的大武术家,心里对他都是很崇拜的。在梦里反而颠倒过来了,想起这个梦还真有趣。当然,这个也是八识田中有什么因缘显现,这个就不去深究它了。
关键是“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所以,“昭然”和“昧然”,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心里的这两种状态好好琢磨琢磨。但有时“昭然”也未必是“昭然”,“昭然”可能就是你犯糊涂的时候。我经常看到有些人在签合同的时候,已经喝醉了,把合同拿给他一看,觉得没有问题就把合同给签了。当时他是不是清醒呢?是清醒的。醉没醉?也醉了。第二天后悔了,上别人的套了。所以看到这一点,清醒也好,“昧然”也好,该如何处理?有时“昧然”反而是清醒,有时清醒反而是“昧然”。
《道德经》说:“知其白,守其黑。”“知其白”,智慧,我要懂;但是“守其黑”呢,“黑”是愚昧,是不知,要藏在这个地带,不要站在什么都懂的地带上。要知道别人有智慧,我也有智慧,但是我要处于这种愚昧的状态,在别人看来,我是傻的,是愚昧的,是昏的,让别人卖弄聪明而犯糊涂,你自己却很清醒。他小看你了,你对他就掌控主动。有时我们懂要装作不懂,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别人都知道你是个明白人、能干人,那你就危险了。《道德经》里老子讲阴柔之术,“知白守黑”,我们在日常中要料理好,在道体上我们要知道这两者的关系。
烦恼菩提本不二
下边又说:“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昭然”也好,“昧然”也好,“神”也好,“不神”也好,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不要以为自己神了,就永远神了;不要以为我聪明、明白了,就永远聪明了。今天聪明,明天可能就糊涂了;今天糊涂,明天可能就聪明了。它都是交替起伏的,一浪一浪的,生物钟到了好的状态,你可能就很能干;生物钟处于低谷时,你可能做事就不成功。运气好的时候,沾沾自喜;运气坏时,就垂头丧气。所以这些都不可靠,为什么呢?“无古无今”呀!用现在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好运气,也不可能一辈子都保持聪明能干的状态;不可能一辈子都壮得像牛一样而不生病。但是得了病也会峰回路转,也会好起来;倒了霉的人过上几年运气也会好起来,也会重新上运。这也叫“无常”,我们要把这些看破、看懂。
从更深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大道是贯通古今的,永远日新的,说古说今,说始说终对它都毫无影响。要知道,古今、始终这样的时间观念,是人强加给大道的,只是人的思想内容而已,而且是对大道的肢解。另一方面,我们的心是一,而古今始终等也仅是其中的部分时空内容而已。所以无论从大道还是从心体上来看,它们都是“无古无今,无始无终”的。借用佛教的话来说,也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明白了这个,我们才知道“生死不二”、“烦恼菩提不二”、“凡圣不二”、“智愚不二”,对这种种道理才有感觉。
“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未有子孙”,出家人没有子孙,你说他们有子孙,能不能这样说呢?不能这样说。没有烦恼而说有烦恼可不可能?没有菩提而说有菩提可不可能?这个当然也是一个悖论,所以“冉求未对”。冉求就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也无法再提问,一下就把冉求的脑袋给将死了,也有些“言语道断”的感觉。
“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如果加上时间,“我昨天没有子孙,而今天有子孙”,也可以这样理解。实际上这里是给你一个绝对判断,本来是没有子孙的,娃娃时没有子孙,但他成了白胡子老头,他可能就有子孙了。你要通过时间来表演这一切,如果把时间抽掉了,你怎么来看这些问题。禅宗公案也有这类问答,赵州老和尚见投子和尚问:“大死的人如何活得?”投子回答说:“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你看,这与《庄子》的这则寓言有什么区别?
“仲尼曰:‘已矣,未应矣!’”孔夫子说:“好了!好了!你也不要急着去回答。”我们在禅宗公案中也经常看到“不准回答”的范例,宋仁宗时警玄禅师参梁山缘观,梁山缘观的方丈室里画了很多观音像,他就对警玄说:“你看这些都是吴道子画的,但都是有相的,你说说什么是无相的。”警玄刚要说话,梁山和尚一下把他的嘴封住,就在这么一封的时候,警玄禅师大彻大悟。本来也是如此,说出来的就是有相的,哪怕是不说,心里念头一动也是有相的。要让人领会到这个无相的,只有唐宋禅师才有这样的手段,才把庄子的这些境界给演活了。而玄学家、哲学家们注庄解庄,都是在有相的概念上游戏,怎能让人去体验这个无相呢!这里孔夫子也是说“已矣,未应矣”,孔夫子就让他不要说了,接着又对此作些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