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
以前,袁焕仙老先生经常说“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路途”是次第,“家舍”是究竟,是达到了极致之处。要知道,当然是过来人才知道极致之处就在次第之中,次第之中也是极致之处。马祖说:“即今能语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了此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具备真证也!”
当然这是禅宗说的,结合庄子来看,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神将来舍”。我们的“家舍”是什么?庄子在《人间世》中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生白”就是“神将来舍”,他坐稳了,当然就“吉祥止止”了!所以首先要将我们的心盘空了,你才能“摄汝知,一汝度”、“正汝形,一汝视”呀!如果心里边“贼娃子”太多,天天纠缠着你不放,那么,你又如何“正形”?如何“一视”?如何“摄知”?如何“一度”呢?如果你把这个“一”料理好了,那么真正的“神”,用佛法来说就是“真如自性”,或者叫“佛性”、“神圣胎”,它就在你的身上,而且就坐实了。
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么“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有了这样气象的人走到哪里去,他都有德,他就不需要自己来修德了,他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都是德,而且这个德很美,为什么这些老和尚走到哪里去都有人拥护?走到哪去都有人供养?本焕老和尚修建四祖寺听说花了近一个亿,交给净慧老和尚后,这里修修补补、那里修修整整的,现在可能又得花几百万。山上还在修老祖寺,旁边还要修一个芦花庵,又是两千万,反正是有人出钱,功德主每年给五百万,五年给齐,这又是两千多万。另外,惠州那边也在修庙,都是几千万啊!
有些人就有意见,这次我在南昌又见到了某位法师,他还是很了不起,海内外好几个佛学院的教务长,很有声望,培养的学生当方丈的就有好多位,带的学生都有两三千了,都是了不起的。见了面,我就问他:“你现在住哪里?”他说:“在浙江一个小庙里。”我问:“修得如何?”他就抱怨说:“我帮人帮了十多年,现在要人帮忙了,却没有人帮我。海外的那些老板们只看那几个老和尚,只要是老和尚就供养。”像他也是很有声望的了,就没有多少人供养。一说供养,像本焕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净慧老和尚,香港的功德主都是硬要给他们送钱。有些人不管你如何,就是没有钱,为什么呢?因为功德积聚还不够,道味不够。所以,“德将为汝美”,凭什么“为汝美”?你没有积累,没有几十年的积淀,哪里“美”得起来呢!你“美”不起来,就没人给你送钱来。所以,“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呀!
什么叫“道”,老和尚说的就是道,六祖大师随便说出来的都是道,并不像我们整天还去修道,天天拿本经书在读。所以在《金刚经》三句中,“佛所说法”是一层境界,“即非佛法”是一层境界,“是名佛法”又是一层境界。很多学佛的人都还在“佛所说法”的圈子里转,天天讲老佛爷怎么说的、上师是怎么说的,他跳不出那个圈子,还是教条主义,鹦鹉学舌当录音机、播放器,没有自己的东西。要超出这个,进入“即非佛法”,要从佛法中走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到“此山”外去了,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叫“破参”,就叫“悟道”。悟道以后,就在“是名佛法”的境界里了,拉屎撒尿都是佛法。
唐末时,赵王对赵州老和尚说:“哎呀!你老都这么大年龄了,什么都别干了,有什么事就让下面的人给你做就是了。”老和尚说:“我现在要上厕所,这个还非得老僧亲自动手才行,哪个帮得上忙?”你帮不了忙嘛!这个也是佛法,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在扯玄谈的,没有一点玄谈。所以,自己的病自己了,自己的业自己消。
当你悟道了,你的所作所为、举手投足都是道,你说的话就是真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不是学生阶段了,就不需要找什么依据,或是找上师来印可,或是翻一下佛经哪一段作为自己的证明,那个时候不需要了。因为这种境界,必须要经过“正汝形,一汝视,摄汝知,一汝度”的过程,才能达到“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如果没有这些过程,你就上不去。
高明的人常将眼神藏起来
后边就从相法上说了,“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我们平常要看哪个人有偷心,哪个人有怨气,哪个人心里吉祥欢喜,只要看他的眼神,一下就看出来了。如果看到谁的眼睛“如新生之犊”,此人就高深莫测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儿的眼睛里面有两样东西,一是光明,一是无邪!他没有污染,没有积淀,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个眼神就了不得。怎样使我们的眼神达到“如新生之犊”?《道德经》里说“能如婴儿乎”,佛法《涅槃经》里说“婴儿行”,孟夫子说“不失赤子之心”,都是要使我们的心回归到婴儿状态。如果我们能回归到婴儿,才能把人事之间的什么“形、视、知、度”扫除了,扫除了就回归了道的一种本真、原始的状态。所以眼神确实非常重要,心灵上的东西都会在眼神中泄露出消息来,高明的人常将眼神藏起来,当然是自然而然的、非刻意的那种藏而不露,他人就莫能测其深浅。所以看见那些眼睛似睁似闭的人,你就得留意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
以前,袁焕仙老先生经常说“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路途”是次第,“家舍”是究竟,是达到了极致之处。要知道,当然是过来人才知道极致之处就在次第之中,次第之中也是极致之处。马祖说:“即今能语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了此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为真悟真具备真证也!”
当然这是禅宗说的,结合庄子来看,其中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神将来舍”。我们的“家舍”是什么?庄子在《人间世》中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生白”就是“神将来舍”,他坐稳了,当然就“吉祥止止”了!所以首先要将我们的心盘空了,你才能“摄汝知,一汝度”、“正汝形,一汝视”呀!如果心里边“贼娃子”太多,天天纠缠着你不放,那么,你又如何“正形”?如何“一视”?如何“摄知”?如何“一度”呢?如果你把这个“一”料理好了,那么真正的“神”,用佛法来说就是“真如自性”,或者叫“佛性”、“神圣胎”,它就在你的身上,而且就坐实了。
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么“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有了这样气象的人走到哪里去,他都有德,他就不需要自己来修德了,他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都是德,而且这个德很美,为什么这些老和尚走到哪里去都有人拥护?走到哪去都有人供养?本焕老和尚修建四祖寺听说花了近一个亿,交给净慧老和尚后,这里修修补补、那里修修整整的,现在可能又得花几百万。山上还在修老祖寺,旁边还要修一个芦花庵,又是两千万,反正是有人出钱,功德主每年给五百万,五年给齐,这又是两千多万。另外,惠州那边也在修庙,都是几千万啊!
有些人就有意见,这次我在南昌又见到了某位法师,他还是很了不起,海内外好几个佛学院的教务长,很有声望,培养的学生当方丈的就有好多位,带的学生都有两三千了,都是了不起的。见了面,我就问他:“你现在住哪里?”他说:“在浙江一个小庙里。”我问:“修得如何?”他就抱怨说:“我帮人帮了十多年,现在要人帮忙了,却没有人帮我。海外的那些老板们只看那几个老和尚,只要是老和尚就供养。”像他也是很有声望的了,就没有多少人供养。一说供养,像本焕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净慧老和尚,香港的功德主都是硬要给他们送钱。有些人不管你如何,就是没有钱,为什么呢?因为功德积聚还不够,道味不够。所以,“德将为汝美”,凭什么“为汝美”?你没有积累,没有几十年的积淀,哪里“美”得起来呢!你“美”不起来,就没人给你送钱来。所以,“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呀!
什么叫“道”,老和尚说的就是道,六祖大师随便说出来的都是道,并不像我们整天还去修道,天天拿本经书在读。所以在《金刚经》三句中,“佛所说法”是一层境界,“即非佛法”是一层境界,“是名佛法”又是一层境界。很多学佛的人都还在“佛所说法”的圈子里转,天天讲老佛爷怎么说的、上师是怎么说的,他跳不出那个圈子,还是教条主义,鹦鹉学舌当录音机、播放器,没有自己的东西。要超出这个,进入“即非佛法”,要从佛法中走出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到“此山”外去了,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叫“破参”,就叫“悟道”。悟道以后,就在“是名佛法”的境界里了,拉屎撒尿都是佛法。
唐末时,赵王对赵州老和尚说:“哎呀!你老都这么大年龄了,什么都别干了,有什么事就让下面的人给你做就是了。”老和尚说:“我现在要上厕所,这个还非得老僧亲自动手才行,哪个帮得上忙?”你帮不了忙嘛!这个也是佛法,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在扯玄谈的,没有一点玄谈。所以,自己的病自己了,自己的业自己消。
当你悟道了,你的所作所为、举手投足都是道,你说的话就是真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不是学生阶段了,就不需要找什么依据,或是找上师来印可,或是翻一下佛经哪一段作为自己的证明,那个时候不需要了。因为这种境界,必须要经过“正汝形,一汝视,摄汝知,一汝度”的过程,才能达到“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如果没有这些过程,你就上不去。
高明的人常将眼神藏起来
后边就从相法上说了,“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我们平常要看哪个人有偷心,哪个人有怨气,哪个人心里吉祥欢喜,只要看他的眼神,一下就看出来了。如果看到谁的眼睛“如新生之犊”,此人就高深莫测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儿的眼睛里面有两样东西,一是光明,一是无邪!他没有污染,没有积淀,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个眼神就了不得。怎样使我们的眼神达到“如新生之犊”?《道德经》里说“能如婴儿乎”,佛法《涅槃经》里说“婴儿行”,孟夫子说“不失赤子之心”,都是要使我们的心回归到婴儿状态。如果我们能回归到婴儿,才能把人事之间的什么“形、视、知、度”扫除了,扫除了就回归了道的一种本真、原始的状态。所以眼神确实非常重要,心灵上的东西都会在眼神中泄露出消息来,高明的人常将眼神藏起来,当然是自然而然的、非刻意的那种藏而不露,他人就莫能测其深浅。所以看见那些眼睛似睁似闭的人,你就得留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