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九讲 处物不伤,与大道同化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古今之人的化与不化
这一段也是一则寓言故事,让孔夫子和颜渊当演员来演道家的理念。颜回问孔子,我听你老人家说过,“无有所将,无有所迎”。“无将迎”,这个是禅宗经常说的话,宋明理学也经常说,特别是在修禅定的时候,心里边念头的来去就要“无将无迎”。我们举心动念,面对着万事万物,“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将”就是送,就是排斥、排遣,打妄想的时候,你不要去管它,不要把它排斥了。“无有所迎”,你也不要被它牵挂着,被它所拴住,不要主观地对待我们的念头,我在讲《信心铭》的时候,实际上把这方面的心地法门说得很明白了。《庄子》也讲这个,他借孔夫子弟子颜渊的话来说“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当学生的想要问老师,这个境界到底是怎样回事,怎样保住这个境界,或者是如何在这个境界上自在起来。
孔夫子于是就回答他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孔夫子说:“古代的人呢,面对物化而内心安定不变。”什么叫“外化而内不化”呢?我们都知道“三生石”的故事,在《三言》里有这个故事,是苏东坡当年写的一篇文章,叫《圆泽传》。这篇文章在《三言》里被改编为短篇小说,描写一个老和尚三世的因果状况:他先当和尚,然后投胎到一个人家里,生下来就死了,后来又投胎到一个农家去当牧童。外化了,但内不化,他清醒明白,他知道自己是这么回事。我们自己随着物化,先是小孩子,后来是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开始是身强力壮,后来是百病缠身。以前是风风光光,现在是凋零憔悴。这些都是物化,外部的物化。“而内不化”是指什么呢?就是自己的“真如”动都没有动,“道”动都没有动,这种感觉是牢持不失的,这样的人当然就了不得,“外化而内不化”。
“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今天的人当然就不行了,内心变化无穷,今天一个念头,明天一个主意,今天一下想到这了,明天又想到那了,今天信誓旦旦要干这个事情,明天又变卦了。但是呢?外表他又没有什么改变,甚至外部环境都没有什么变化,但他内心却像走马灯似的转个不停,这个就很危险。我们想想自己是处在哪一个境界,你是“外化而内不化”,还是“内化而外不化”?高明的人能顺应环境而牢牢地做自己的主,用禅宗的话说,“摸着鼻孔,站稳脚跟,随缘不变”,随顺外部因缘的变化而一心不动。但现在的人呢?不能随顺外事因缘,而自己的内心又像猫抓一样,像热锅上的蚂蚁,焦虑不安。古之人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就是“外化而内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能够顺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是随缘,那么他肯定是自己有所守,而且是心得安、得定才行。如果心不安、不得定,没有把“一不化”的这个东西看到、守住,那不行。为什么“一不化”?“一”者,本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在《大宗师》里说“见独”,“独”者,一也,就不是二,“独”就是一。你怎样能够使自己不化?宇宙是一,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变幻无穷,但“一”动都不动。我们心里边的念头来来去去的,实际上“真如”是没有动的。“真如”本身是不动的,但是念头在“真如”里很热闹,像长江水一样后浪推前浪,浪浪不息。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不化者也”,有一个根本的体不动,而万象可以无穷地变。
“安化安不化”,一方面我们要安于环境的变化,同时又要安于自己不化的东西,所谓“以不变应万变”。自己“得定”了,有了“决定见”了,那么我们这个“真如”是不动的。但是环境变化就随它去,该怎么动就怎么动,该怎么变就怎么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风浪是要动的,我们要安于此,不要风浪一动,我们就不安于时节因缘的变化。现在人的环境越变越顺,很舒服。但是遇到逆境怎么办?生意破产了怎么办?乌纱帽丢了怎么办?你就不安了。如果生意破产了、乌纱帽丢了、生病了,你仍然能够心安,那你就了不得。为什么呢?“无常”嘛!这个“物化”——生老病死,就是大道的演化,你能抗拒吗?我今天身体好,很可能明天身体就不好。每一个人都是要死的,现在没有死,总有死的一天,你能抗拒死吗?所以要把这个看破。富贵了,你命好,上辈子好事做得多,这辈子功名富贵,生活很滋润,这些都要安。好事情来了要安,不能翘尾巴,不能骄傲。坏事情来了,不能沮丧、抱怨,要定于此。好坏来了不动心,“因缘”来了不动心。所以“安化安不化”,我们要在“动”和“静”两个方面都要得心安,要在“变”与“不变”两个方面都要得心安,这是得了定的人、见了道的人才能够有的境界。
“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所以不管是变化还是不变,我们都要习惯自处,习惯与其相应,参与变化而不加审议,安于造化的“无常”。“与之相靡”,是指与富贵贫贱、得失、生死之类“相靡”。“必与之莫多”,就是你不要参与其中,运气好的时候,倒霉的时候,自己不要去增损这些。所以佛教里讲“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怎样来理解呢?就是不要去妄加增减,不要去妄加生灭,心要定得住,好好把这个守住。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九讲 处物不伤,与大道同化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古今之人的化与不化
这一段也是一则寓言故事,让孔夫子和颜渊当演员来演道家的理念。颜回问孔子,我听你老人家说过,“无有所将,无有所迎”。“无将迎”,这个是禅宗经常说的话,宋明理学也经常说,特别是在修禅定的时候,心里边念头的来去就要“无将无迎”。我们举心动念,面对着万事万物,“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将”就是送,就是排斥、排遣,打妄想的时候,你不要去管它,不要把它排斥了。“无有所迎”,你也不要被它牵挂着,被它所拴住,不要主观地对待我们的念头,我在讲《信心铭》的时候,实际上把这方面的心地法门说得很明白了。《庄子》也讲这个,他借孔夫子弟子颜渊的话来说“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当学生的想要问老师,这个境界到底是怎样回事,怎样保住这个境界,或者是如何在这个境界上自在起来。
孔夫子于是就回答他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孔夫子说:“古代的人呢,面对物化而内心安定不变。”什么叫“外化而内不化”呢?我们都知道“三生石”的故事,在《三言》里有这个故事,是苏东坡当年写的一篇文章,叫《圆泽传》。这篇文章在《三言》里被改编为短篇小说,描写一个老和尚三世的因果状况:他先当和尚,然后投胎到一个人家里,生下来就死了,后来又投胎到一个农家去当牧童。外化了,但内不化,他清醒明白,他知道自己是这么回事。我们自己随着物化,先是小孩子,后来是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开始是身强力壮,后来是百病缠身。以前是风风光光,现在是凋零憔悴。这些都是物化,外部的物化。“而内不化”是指什么呢?就是自己的“真如”动都没有动,“道”动都没有动,这种感觉是牢持不失的,这样的人当然就了不得,“外化而内不化”。
“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今天的人当然就不行了,内心变化无穷,今天一个念头,明天一个主意,今天一下想到这了,明天又想到那了,今天信誓旦旦要干这个事情,明天又变卦了。但是呢?外表他又没有什么改变,甚至外部环境都没有什么变化,但他内心却像走马灯似的转个不停,这个就很危险。我们想想自己是处在哪一个境界,你是“外化而内不化”,还是“内化而外不化”?高明的人能顺应环境而牢牢地做自己的主,用禅宗的话说,“摸着鼻孔,站稳脚跟,随缘不变”,随顺外部因缘的变化而一心不动。但现在的人呢?不能随顺外事因缘,而自己的内心又像猫抓一样,像热锅上的蚂蚁,焦虑不安。古之人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就是“外化而内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能够顺应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是随缘,那么他肯定是自己有所守,而且是心得安、得定才行。如果心不安、不得定,没有把“一不化”的这个东西看到、守住,那不行。为什么“一不化”?“一”者,本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在《大宗师》里说“见独”,“独”者,一也,就不是二,“独”就是一。你怎样能够使自己不化?宇宙是一,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变幻无穷,但“一”动都不动。我们心里边的念头来来去去的,实际上“真如”是没有动的。“真如”本身是不动的,但是念头在“真如”里很热闹,像长江水一样后浪推前浪,浪浪不息。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不化者也”,有一个根本的体不动,而万象可以无穷地变。
“安化安不化”,一方面我们要安于环境的变化,同时又要安于自己不化的东西,所谓“以不变应万变”。自己“得定”了,有了“决定见”了,那么我们这个“真如”是不动的。但是环境变化就随它去,该怎么动就怎么动,该怎么变就怎么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风浪是要动的,我们要安于此,不要风浪一动,我们就不安于时节因缘的变化。现在人的环境越变越顺,很舒服。但是遇到逆境怎么办?生意破产了怎么办?乌纱帽丢了怎么办?你就不安了。如果生意破产了、乌纱帽丢了、生病了,你仍然能够心安,那你就了不得。为什么呢?“无常”嘛!这个“物化”——生老病死,就是大道的演化,你能抗拒吗?我今天身体好,很可能明天身体就不好。每一个人都是要死的,现在没有死,总有死的一天,你能抗拒死吗?所以要把这个看破。富贵了,你命好,上辈子好事做得多,这辈子功名富贵,生活很滋润,这些都要安。好事情来了要安,不能翘尾巴,不能骄傲。坏事情来了,不能沮丧、抱怨,要定于此。好坏来了不动心,“因缘”来了不动心。所以“安化安不化”,我们要在“动”和“静”两个方面都要得心安,要在“变”与“不变”两个方面都要得心安,这是得了定的人、见了道的人才能够有的境界。
“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所以不管是变化还是不变,我们都要习惯自处,习惯与其相应,参与变化而不加审议,安于造化的“无常”。“与之相靡”,是指与富贵贫贱、得失、生死之类“相靡”。“必与之莫多”,就是你不要参与其中,运气好的时候,倒霉的时候,自己不要去增损这些。所以佛教里讲“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怎样来理解呢?就是不要去妄加增减,不要去妄加生灭,心要定得住,好好把这个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