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知北游》第九讲(2)儒墨相争,大道之裂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儒墨相争,大道之裂

“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这些都是在变化的,“狶韦氏”太古时候的人,比黄帝都还早,他有自己的畜牧场。黄帝时已有园囿了。“有虞氏”即舜帝,那时已有宫殿了。“汤武”,就是商代的成汤和西周的武王,经过夏代的发展,商周时的宫室应比远古的壮丽得多。这些宫室的不同,体现了庄子的历史发展观。人们的居室越来越小,道德就每况愈下。为什么呢?因为“狶韦氏”的园囿是以天下为园林,黄帝的园囿也是以天下为自己的园囿。到了“有虞氏”就建宫殿了,到了“汤武”就建宫室了,自己的圈子就越来越小,他们的眼界也就越来越小。

“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君子之人”就是得道的人,是高于儒家和墨家的人。“故以是非相赍jī也”,“赍jī”,有的注解是排斥,有的注释是“和”。他超然于儒墨是非之外,甚至于能把儒墨之间的是非调和起来,互通有无,互补而成,这个胸怀不容易。我们怎样在是非两难的情况下,能“和”是非,而又不是当和事佬。庄子《齐物论》里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我们的心要想说是,我们可以找一万条理由来证明这个事是对的;反过来,我们要证明一个事是不对的,我们马上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证明它是错误的。说“是”是我们心里边在玩魔术,说“不是”还是我们心里边在玩魔术。实际上这个事情是与不是与道毫不相干,在大道眼里,苍蝇、老鼠并不丑陋,孔雀也未必漂亮,狮子也未必凶恶。因为在大道里没有善恶的区分,也没有生死来去的区分,更没有儒墨的是非。

当年儒家和墨家吵架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学说到了近代却成了封建迷信的东西,全部给打倒了,只有科学才是唯一正确的,所以争来争去没有用。从另外一个星球看我们的地球,人类历史的一切悲喜剧,包括修证佛法、现证菩提,人类真正是犯傻,但是你懂了这个犯傻以后,你才知道这个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讲“我法二空”、“成住坏空”、“无常”,一切都给你讲透了,但人们就执著在佛法上。《金刚经》也给你说透了,“佛所说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现在很多人就在“佛所说法”上玩了一辈子,永远不能进入到“即非佛法”这个状态。某位法师在缅甸一位禅师那里听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话,觉得很了不起。实际上《金刚经》里早就说了,只不过是后代的禅师把“金刚三句”变了一下,我们就觉得新鲜了。这里要看到“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和“儒墨的是非”,超然于“儒墨的是非”,就可以当儒墨的老师了,所以庄子在《天下》篇中就说这些都是“道术之裂”。古代“道为一”,后来道发生了裂变,才有所谓的儒家、墨家、兵家、法家、道家,才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虽然这一切都根植于道,但同时也远离了道。“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样”,于是不同模样的就吵架,互相攻击。所以庄子就说这是大道之裂,自我分裂。但是每一个学派都想回归于道,总认为自己的理论才是道,才是真理,因而否认别人的理论。我们看庄子的《天下》篇,就可以得“大总持”,那么我们怎样得这个“大总持”呢?那就是“若儒墨者师”。

 

回到自然之中的确就会“欣欣然”

“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今天的人就可怜了,但是真正要做到“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就必须如圣人那样顺应环境、顺应万物,而不随意地去加减乘除,不随意地去“与天斗,与地斗,改天换地”,不主观地去“为”什么。所以老庄学说特别强调“无为而治”,只有“无为而治”,才“不伤物”。正是因为“无为而治”,“不伤物”,所以物也不能伤他。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不与你作对,你也不与我作对。所以“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所以只有不伤害人,没有私心,没有个人的成见,你才能“物不伤”、“不伤物”,你才能与人与事“相将迎”,才能融洽地处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之中。你与人打交道时,才能不破坏社会秩序,这种社会关系也不能干涉你,拖累你,乃至于伤害你。以前本光法师给我们提了一个要求,“学修佛法,要不为世间法所拖累,更不为世间法所拘系”。你不能被世间法给拴住了、拖累了;更不能在世间法中栽跟头,把命都丢了,那样的话,你就太差劲了。所以一个学道的人,要超然于世间法之外,又游刃于世间法之中,这两者要“不二”,要把这点做好很不容易。所以“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就说“无为”吧,只有做到“无为”,才能与人“相将迎”,才能周旋无碍,并和谐于世间。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当然修道的人都喜欢水边、林下,不管是山林也好,还是平原也好。在古代,“皋”是水边,“壤”是平原,都是草木丰盛的地方。的确是这样,在大自然之中,可以使我们“欣欣然而乐与”,的确使我们很舒服。每到节假日时,我们都想亲近大自然,在城市中待久了,让人心情很烦躁,一回到自然之中,的确就会“欣欣然”而生乐。

“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我们有自己的乐,但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悲;我们有我们的喜庆之事,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倒霉之事。今天高兴了,明天又犯愁了;今天畅快了,明天又烦恼了。但是“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你能够控制、驾驭你的哀乐吗?我们很难驾驭自己的哀乐。庄子说“哀乐不能入”,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真正的道人并不是拒绝或回避哀乐,而是让哀乐不能干扰我们的定性,不能干扰我们的情志。对于吉凶顺逆之来,你做不了主;明天、后天、明年、后年当做什么事情你也说不清楚;未来的因缘你不能把控,做不了主;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经过刻苦修炼的人,功夫没有上手的人,面对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做不了主。遇到好事情来了,当然就欢喜;遇到不好的因缘来了,就发愁、烦恼。所以“哀乐之来,吾不能御”,你不能做主。“其去弗能止”,来,你没法做主;去,你也没法做主。好事情来了,我想把它留住;坏事情来了呢,我想把它赶跑。但你能不能够有这样的神通啊?没有功夫的人做不到这一点,有功夫的人同样对此无可奈何。“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基于此,庄子才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并要修道的人要有“哀乐不能入”的胸襟。结合《庄子》在这方面的系列阐述,我们能有什么样的收益呢?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