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知北游》第九讲(3)要找到自己的护法本尊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要找到自己的护法本尊

“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人的一生如同住进一个旅店而已。“逆旅”就是客房。这一百年我们住的是这个客房,张三这一辈子住张三的客房,李四这一百年住李四的客房。但是哪天要结账了,我们要向哪里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们要把这个看透,自己的“五蕴庙”只是我们的客房,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逆旅”,只是旅行过程之中,无始以来无数个客栈、宾馆之一而已。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遇”就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我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知所不遇”,“不遇”就是未来的事情,未来的事情哪个知道呢?两位法师到我们书院来小住,一个月以前我们并不知道。我把刘力红博士整理的《扶阳讲记》送给憨师,憨师一看,心念一动就要找“卢火神”了。一个月以前,《扶阳讲记》出来以前我们不知道这个因缘,你说下一个月、下一年会怎么样我们也不知道,但是过去的事情我们回忆一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我经常说:“过去的事情都是必然的,未来的事情都是偶然的;过去的事情是可知的,未来的事情都是难知的。”

但是孔夫子说过“古犹今也”,当然未来“亦复如是”,未来也是今。不外乎是人间的悲剧、喜剧照样演,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酒色财气、修行不修行、善善恶恶,都是“古犹今”,“今犹古”。未来也是如此,这个原则不会变。关键是你自己那个觉照能不能不失,念头能不能做主。如果你的觉照能够不丢失,不好的念头来了,能够一棒子把它打下去;好的念头来了,可以让它自由地发挥。善念来了,不执著,但可以让它作为一番,有所作为但不执著;恶念来的时候,要看住它,不让它释放出来。不能说这是恶念不让它来,你做不到,但是你的那个觉照力能够控制它。比如自己说话,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就不说,这个可以决定,我们说“做得了主、做不得主”,是在这个方面。并不是我整天的念头都是“般若波罗蜜多”,全部都是《华严经》、《法严经》上的念头,来来去去的全部都是光明崇高伟大的念头,这是骗人的,谁能这样念念相续,全部都光明、神圣?不会的,念头是从“八识田”中的种子蹦出来的,你做不了主。做得了主的就是你能监控它,不让它现形、不让它胡作非为,这个我们应争取做得了主。

这个功夫也要通过修行我们才能做得到,否则一样做不了主,你还是被念头牵来牵去,被因缘牵来牵去。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修自己的这个觉照力。当然炉火纯青以后能够打成一片,那是另外一回事,已经成为习惯、习性了,当然就举手投足皆是道,那就达到完全自在的境界了,完全是体道而行了。

在我们尚未达到“体道而行”的境界时,我们还需要警察来站岗、执勤,来把我们的念头给管理起来,这个就是我们的护法,也是我们的本尊,也是我们的上师。我们找上师,到哪里去找上师呢?你拜其他上师,那是别人的上师和你不相干。他高兴可以护一下你的法,不高兴了,他就不护你的法。只有自己觉照这个“护法”、这个“本尊”,才形影不离、无时不在,所以要把这个看好。我们看《庄子》中的“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这些话确实是妙不可言,平常我们看到这些,轻飘飘地就让它过了,你怎样让它生根,成为我们的见地,并与我们的身心融为一体,这才是关键所在。

“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我们要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我经常说我们做事情要在自己可控的半径内运行,在可控的因缘内运作,不能超出自己可控的半径。超越你自己可控的半径,你就失控了。比如我们某位区长,在他所管辖的区内的事情他能做主,超出此区他就要和别人商量了,并不是他说了就算。可能有些事情能够办成,有些事情就未必能办成。所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所能,又都有所不能,所以要明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这么一个原则。

“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无知无能”是永恒的,是绝对的,火星上有多少石头?有没有生命?尽管我们发射了那么多探测器,但我们所知的仍然只是火星的九牛之一毛的亿万分之一。所以这个“无知无能”,的确“人之所不免”,是百分之百正确,是永恒的真理。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无能,因为在造化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人的所能所知永远都处于一种无穷小的状态,连老佛爷都说:“我所说法,犹如恒河一粒沙;未说之法,如大千恒河沙。”老佛爷尚如此说,那我们就更可怜了。爱因斯坦也不知道当今电子科技的发展,也不知道现在核物理的发展,天文学的发展也远远超出了他当时的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他提出了“相对论”,但是“相对论”至今如此众多的发展演化对他来说也是始料不及的,他的所知相对于今天人类的知识还是很有限的。

“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有些人强求避免人不能避免的,这样的人就是“牛黄丸”。想不死,想不老,想不生病,想不丑,等等之类所谓的“人所不欲”,避免这些烦恼,避免这些麻烦是非,可不可能呢?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把这一切一切都看破。

 

一个真正道人的风范

最后归纳一下,“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所以真正的“至妙玄言”,它是没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言语道断”的。真正的作为是“大化无为”、“大道无为”,要主动地有所作为,反而不好。以书院为例,书院刚创办时,有一些人给出了很多主意,如果要真正按照那样做,肯定做不好,不如就顺应因缘,明天有什么因缘再说明天的。总之我们坚持开课就对了,至于外边的因缘如何,我只管“不将不迎”。

“至言去言,至为去为”,这是一个真正的道人风范,应该用这种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生活、工作。哪怕是修道,我们都应该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这么一种涵养,至少要知道这样的境界,逐步靠近这种境界,使之成为我们的本钱。

“齐知之所知,则浅矣。”当然庄子所讲的《齐物论》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是在这里提“齐知之所知”,就是说你要想把儒墨的是非,东西方的文化,统统给它打包,给它画等号,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张三有张三的见解,李四有李四的见解;老虎有老虎的理由,牛羊有牛羊的理由。要想把它们调理和谐,那不可能。所以面对这些事情,老虎就让它是老虎,牛羊就让它是牛羊,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你要想坏人变成好人,那是他的事情,你也插不上手。你要想好人变成坏人,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情,你也插不上手。这些都是“任性而为”、“随缘不变”。我们怎样使我们自己生活的境界高明起来,还是要学一学这些,我在这里还是不想“齐”大家之所知,只是想让大家熟悉圣人的经典,至于各人有什么体会是自己的事情,我也操劳不了那么多。学了以后自己觉得舒服就舒服,你们学习后有收获了,那是你们自己的,我也不能帮你们打包,但我可以与你们道喜了。

《知北游》到这里就讲完了,大家可以结合庄子的其他篇章来看,熟悉其中的内容、精神和境界,最好能融会贯通。若能把三十三篇凝为一念,让这一念暖洋洋地与自己同在,就与各位道喜了。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