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不知最亲切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泰清先生”拿“无为先生”的这一番话又去请教“无始先生”,当然“无始”也是这么一种拟人化的形象。
“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于是“泰清”就向“无始先生”请教,他说:“‘无穷’他不知道这一切,而‘无为’知道这一切,他们两个到底孰是孰非?到底知道的对呢,还是不知道的对?”
“无始先生”的回答就极其高了,“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我们很多人经常炫耀自己的知识、能力,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的确值得骄傲。在世间法之中,在人类社会之中,我们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地位,不然会被人看不起。一个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是一个很糟糕的人。但我们这里是面对大道,面对大道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出世法”和“入世法”不能这样去比。“出世法”就叫“不知深矣”,因为研究的是至道,在道上说,在道上行,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个“不知”的道理。
我们研究禅宗公案,发现很多公案都与此类似。如有和尚问石头祖师:“如何是佛?”石头祖师回答说:“问取露柱。”来问的和尚说:“学人不会。”石头祖师盯着他说:“不会?老僧更不会!”就像法眼祖师问他的师父罗汉禅师:“学人不知。”罗汉禅师说:“不知最亲切。”就这一句法眼祖师就大彻大悟了。云门祖师也常说:“但守不会的。”赵州老和尚也说:“老僧不在明白里”。很多祖师都在用这个“不会”作为教化的一种方便。为什么呢?这就是“截断众流”,让你进入一种不会的状态,当你还会时,你的言语道就还没有断,那么你都是在明白之中运行,都是在“第六识”的明白中活动,都是在“比量”之中运行,都是在比量之中去模拟大道。当你的言语道一断,思维一下刹车了,那时你才真正进入一种“空无虚”、“周遍咸”的状态。那个状态是空、是无、是什么都没有。没有会,也没有不会;没有懂,也没有不懂。这样才有资格称之为“言语道断”。
佛源老和尚就有这种作风,看见来参访他的人在那里磕头,一棒子就敲下去,吼道:“拜什么呀!”一下就把人吓傻了,就在这吓傻的一刹那,你就已经处于“言语道断”的状态,但是这些人不知道。有些人去参访他,佛源老和尚就问:“你什么地方来的?来干嘛?”又把眼睛一瞪。佛源老和尚的眼神是很厉害的,这一下又把人家吓住了,一吓住也是处于“言语道断”的状态。但是参学的人恍兮惚兮不明白,经常有些人在那里当下错过此机,你就怨不得老和尚没有传法给你啦!最高的法,最高的境界,让你品尝了,但是你不知味,那就没有办法了。
无上菩提你怎么现证
“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不知”是一种内证,我经常说学佛的人要有证量,要现证菩提。但无上菩提你怎么现证?无上菩提就是一个“无”,就是一个“空”。如果还有所有,你就没有证道。所以这样次第有所证悟,那样次第有所证明,反而不是。“弗知内矣”,它是内在的,实在的,赶也赶不走,偷也偷不走。而一切知识文化,一切聪明,都是有生灭的。就像我们四川的隆莲法师,学问和修行都是第一流的,赵朴初赞她为第一比丘尼。十年前得脑出血,现在成半个植物人了,以前的知识文化、聪明智慧全部都丢一边去了。许多聪明的、有学问的人成老年痴呆了,怎么办?所以聪明、智慧、知识靠不住,为什么靠不住?你当小孩子的时候拥有这些吗?老年痴呆或者中风以后你还拥有这些吗?尽管不拥有,真如、佛性、道仍然没有离开你,仍然在你的心里。只是你已经没法用你的聪明智慧,通过知识文采来包装它了,你失去了这个能力。尽管你失去了这个能力,大道仍然在,阴阳二气仍然在你身上运行,也没有离开你分毫。
所以“弗知内矣,知之外矣”,真正的“内证”是在这个“不知”上。“知之外矣”,知道,就像我在这里解说、宣讲、阐述的,这都是外在的,给别人的也是外在的一种信号、一种信息而已。如果这个信息与你相应呢,也许对你起点作用;如果不相应呢,恍兮惚兮也就莫名其妙地过了。如果把这个“知”到处炫耀,八方去建立道场,八方去大吹法螺,号称自己天下第一,那就纯粹是个外行。越是外行的人,越要包装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他要骗钱!他要骗名、骗利嘛!捞名、捞利必须通过包装,通过外在去运作。所以“知之外矣”,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是不是“道人”的分水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所谓有“知”的人,常常又写文章又热闹,特别是某些在网上发帖子的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人都是不懂的。特别是在佛法上凑热闹的人,根本不通。真正懂的,他在山里面才不会来管你“迷悟如何”。为什么呢?他们都隐居深山,他们也不会使用这些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他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自受用去了。只有不甘寂寞的人才在外边闹,包括我在内。
“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于是“泰清”就承认他了。“泰清”好像有所悟,于是感叹道:“不知道乃知道啊!”“不知”就是真知,真知就是“不知”,哪一位知道“不知之知”啊!孔夫子都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宗师》里说:“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药山禅师说:“思量个不思量的。”沩山禅师说:“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所以我们要知道“不知”的妙处,为什么呢?万法之源就在“无知”之上啊!离开了这个“无知”,就没有万法的产生。今天不懂,不懂就是无知,通过了学习就成了已知,所以“无知”才是万法的根源,前面说了“昭昭生于冥冥”嘛!“冥冥”是黑暗、不知,“昭昭”是清楚、明白,它的前提一定离不开糊里糊涂,离不开“无知”。我们除了现在,过去是“冥冥”,未来是“冥冥”,只有现在处于“昭昭”状态,处于清醒、明白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面对具体因缘而起的,因为昨天你同样处于“现在”的状态,明天也有明天的“现在”的状态。但是明天的“现在状态”是处于“冥冥”之中,昨天的“昭昭”相对于现在还是“冥冥”。你要通过回忆才能回忆起来,回忆本身已经是现在了。就像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的道理,所以这一节的确是妙不可言。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不知最亲切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泰清先生”拿“无为先生”的这一番话又去请教“无始先生”,当然“无始”也是这么一种拟人化的形象。
“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于是“泰清”就向“无始先生”请教,他说:“‘无穷’他不知道这一切,而‘无为’知道这一切,他们两个到底孰是孰非?到底知道的对呢,还是不知道的对?”
“无始先生”的回答就极其高了,“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我们很多人经常炫耀自己的知识、能力,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的确值得骄傲。在世间法之中,在人类社会之中,我们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地位,不然会被人看不起。一个没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是一个很糟糕的人。但我们这里是面对大道,面对大道则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出世法”和“入世法”不能这样去比。“出世法”就叫“不知深矣”,因为研究的是至道,在道上说,在道上行,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个“不知”的道理。
我们研究禅宗公案,发现很多公案都与此类似。如有和尚问石头祖师:“如何是佛?”石头祖师回答说:“问取露柱。”来问的和尚说:“学人不会。”石头祖师盯着他说:“不会?老僧更不会!”就像法眼祖师问他的师父罗汉禅师:“学人不知。”罗汉禅师说:“不知最亲切。”就这一句法眼祖师就大彻大悟了。云门祖师也常说:“但守不会的。”赵州老和尚也说:“老僧不在明白里”。很多祖师都在用这个“不会”作为教化的一种方便。为什么呢?这就是“截断众流”,让你进入一种不会的状态,当你还会时,你的言语道就还没有断,那么你都是在明白之中运行,都是在“第六识”的明白中活动,都是在“比量”之中运行,都是在比量之中去模拟大道。当你的言语道一断,思维一下刹车了,那时你才真正进入一种“空无虚”、“周遍咸”的状态。那个状态是空、是无、是什么都没有。没有会,也没有不会;没有懂,也没有不懂。这样才有资格称之为“言语道断”。
佛源老和尚就有这种作风,看见来参访他的人在那里磕头,一棒子就敲下去,吼道:“拜什么呀!”一下就把人吓傻了,就在这吓傻的一刹那,你就已经处于“言语道断”的状态,但是这些人不知道。有些人去参访他,佛源老和尚就问:“你什么地方来的?来干嘛?”又把眼睛一瞪。佛源老和尚的眼神是很厉害的,这一下又把人家吓住了,一吓住也是处于“言语道断”的状态。但是参学的人恍兮惚兮不明白,经常有些人在那里当下错过此机,你就怨不得老和尚没有传法给你啦!最高的法,最高的境界,让你品尝了,但是你不知味,那就没有办法了。
无上菩提你怎么现证
“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不知”是一种内证,我经常说学佛的人要有证量,要现证菩提。但无上菩提你怎么现证?无上菩提就是一个“无”,就是一个“空”。如果还有所有,你就没有证道。所以这样次第有所证悟,那样次第有所证明,反而不是。“弗知内矣”,它是内在的,实在的,赶也赶不走,偷也偷不走。而一切知识文化,一切聪明,都是有生灭的。就像我们四川的隆莲法师,学问和修行都是第一流的,赵朴初赞她为第一比丘尼。十年前得脑出血,现在成半个植物人了,以前的知识文化、聪明智慧全部都丢一边去了。许多聪明的、有学问的人成老年痴呆了,怎么办?所以聪明、智慧、知识靠不住,为什么靠不住?你当小孩子的时候拥有这些吗?老年痴呆或者中风以后你还拥有这些吗?尽管不拥有,真如、佛性、道仍然没有离开你,仍然在你的心里。只是你已经没法用你的聪明智慧,通过知识文采来包装它了,你失去了这个能力。尽管你失去了这个能力,大道仍然在,阴阳二气仍然在你身上运行,也没有离开你分毫。
所以“弗知内矣,知之外矣”,真正的“内证”是在这个“不知”上。“知之外矣”,知道,就像我在这里解说、宣讲、阐述的,这都是外在的,给别人的也是外在的一种信号、一种信息而已。如果这个信息与你相应呢,也许对你起点作用;如果不相应呢,恍兮惚兮也就莫名其妙地过了。如果把这个“知”到处炫耀,八方去建立道场,八方去大吹法螺,号称自己天下第一,那就纯粹是个外行。越是外行的人,越要包装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他要骗钱!他要骗名、骗利嘛!捞名、捞利必须通过包装,通过外在去运作。所以“知之外矣”,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是不是“道人”的分水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所谓有“知”的人,常常又写文章又热闹,特别是某些在网上发帖子的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人都是不懂的。特别是在佛法上凑热闹的人,根本不通。真正懂的,他在山里面才不会来管你“迷悟如何”。为什么呢?他们都隐居深山,他们也不会使用这些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他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自受用去了。只有不甘寂寞的人才在外边闹,包括我在内。
“于是泰清中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于是“泰清”就承认他了。“泰清”好像有所悟,于是感叹道:“不知道乃知道啊!”“不知”就是真知,真知就是“不知”,哪一位知道“不知之知”啊!孔夫子都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宗师》里说:“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药山禅师说:“思量个不思量的。”沩山禅师说:“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所以我们要知道“不知”的妙处,为什么呢?万法之源就在“无知”之上啊!离开了这个“无知”,就没有万法的产生。今天不懂,不懂就是无知,通过了学习就成了已知,所以“无知”才是万法的根源,前面说了“昭昭生于冥冥”嘛!“冥冥”是黑暗、不知,“昭昭”是清楚、明白,它的前提一定离不开糊里糊涂,离不开“无知”。我们除了现在,过去是“冥冥”,未来是“冥冥”,只有现在处于“昭昭”状态,处于清醒、明白的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面对具体因缘而起的,因为昨天你同样处于“现在”的状态,明天也有明天的“现在”的状态。但是明天的“现在状态”是处于“冥冥”之中,昨天的“昭昭”相对于现在还是“冥冥”。你要通过回忆才能回忆起来,回忆本身已经是现在了。就像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流的道理,所以这一节的确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