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我们要知道“不知之知”,也叫“不知之智”,这样去感觉、去理解也可以。我们怎样不在已知之中翘尾巴?怎样把自己高傲的头低下来?为什么“南泉斩猫”之后,赵州老和尚回来,南泉对赵州说:“他们东西两堂争猫,我让他们下一转语,说出来,我就不斩猫,说不出来,我就把猫斩了,这个转语请你来下一下。”赵州老和尚就脱下草鞋放在头上走出去了。南泉和尚叹息一声说:“哎呀!子若在,则救得猫儿矣!”如果你在的话,就能把猫儿救了。就是把脑袋放下,就是把鞋子放在脑袋上嘛!就是要把“已知”放下,放下“已知”你才有无穷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理障”也好,“所知障”也好,为什么成为“障”?就是不明白还有个“无”在前面,或者有一个“无”作为我们的根基,老是把这个“已知”端着,执著于我们的所知。如果你明白了这个“无知”,明白了这个“无”的伟大,“无”的无限,那么我们的“所知障”自然就化了。
和老佛爷一个鼻孔出气
庄子在这里的发挥就像佛教“中观派”的大师一样,或更像超级禅师,他破你这样“知”,破你那样“见”。但他又不像“中观”那样一套一套的,他从根本立场上就给你一刀两断,没有给你辩论的必要,但是你却驳不倒他。当然佛教里也有一些批评老庄的,从这样的法数,那样的名相上来驳,实际上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老庄,如果真正将佛经、佛典学通了,他就会觉得庄子的话和佛经、佛典是一个鼻孔出气。我们下边就结合着佛教来给他作证明。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老佛爷经常说,“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为什么呢?道不可说嘛!要让老佛爷把他那种“自受用”的境界,把他“睹明星而见道”的真正东西给说出来,他也说不出来。所以到了最后只有“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所措,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老佛爷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那百万人天大众,三千阿罗汉全部傻了眼,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道不可闻”,真正的大道,你是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得到的。“闻而非也”,听到的东西都是一些“知见”,都是一些文字符号而不是道。
“道不可见,见而非也”,见到的东西都是一些图像,图像是“眼尘”上的东西,听到的是“耳尘”上的东西,所以“闻而非也,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真正的大道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是“声尘”上的东西。
“知形形之不形乎”,这就像前文的“物物者与物无际”,所以“形形”——赋形予万物的大道,它本身是无形的,所以“道不当名”,大道你没法给它一个具体的规范、具体的定义。所以《道德经》里说“强为之名”,勉强给它安了一个名字,“强字之曰道”,这里说的是“道不当名”。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
这一段我们引段佛经来说,波斯匿王有一次去问老佛爷:“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佛于是就告诉他说:“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你在过去七佛之时早已问过“一义、二义”了。“汝今无听,我今无说。”你今天不听,我现在不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这则公案和庄子这一节有什么区别呢?毫无区别,简直是一个鼻孔出气。“道无问,问无应”,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这个“无问无答”是谓“一义二义”。真正的“无上菩提”就在“无问无答”之中。“无问无答”是一个什么东西?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无问无答”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以后也可以设计一个现场,有些朋友喜欢搞现场示范教育,大家坐在这里,眼睛闭上不准乱想,静默五分钟至半个小时,然后再问你看到什么没有。你当时在干什么、忙什么?如果我们放下心思,即可好好回味一下道的感觉。当然学道的人对这点是要感兴趣些,学佛的人对佛、禅、菩提要感兴趣得多。但实际上都是一回事,因为都是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再看前面这一段就其义自明了。“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别人向你问道,你回答了,只能证明你根本不知道,纯是门外汉。而来听你高谈阔论的,尽管听了一肚皮,结果是“亦未闻道”,成了聋子和哑巴间的对话。所以以后遇见论道一类的场合,最好是以“道无问,问无应”的姿态来应对。不过话说回来,世间能有几位高明之士知道其中的妙处啊!
鹅湖禅师御前演道
“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下面举些例子来看,帮助大家理解。我们看到佛源老和尚那里也经常有人问这样、那样的问题,佛源老和尚就说:“我不懂,不知道,我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见。”当年有些人问石头和尚“如何是佛”。石头和尚说:“你问得太高了,你向下问。”石头和尚也是这样的。我们看马祖和百丈禅师的“野鸭子”公案,马祖把百丈禅师的鼻子一扭,百丈禅师就言下大悟了,回到寮房里哭。他的同参就问:“哎呀!你怎么哭了?你是不是想妈了呀?”百丈禅师摇摇头。又问:“你是不是有病了?”他又摇摇头。又问:“那你到底怎么啦?”百丈禅师说:“你去问师父嘛!”这位同参就跑到马祖那里去问:“师父!百丈禅师到底怎么啦?他哭得那么伤心。”马祖说:“他会也!”后来有人向马祖请教,马祖说:“我今天头痛,不给你说,你去问南泉。”此人就问南泉禅师,南泉禅师说:“我也不知道!”此人又问智藏禅师,他说:“我今天忙得很,哪有闲工夫给你说,你滚蛋吧!”都是在踢皮球,让你自己去感觉,就像炖肉一样,慢慢去熬,肉烂了在锅里。
“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问道的人听到有人给你说了,还是得不到“道”。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我们要知道“不知之知”,也叫“不知之智”,这样去感觉、去理解也可以。我们怎样不在已知之中翘尾巴?怎样把自己高傲的头低下来?为什么“南泉斩猫”之后,赵州老和尚回来,南泉对赵州说:“他们东西两堂争猫,我让他们下一转语,说出来,我就不斩猫,说不出来,我就把猫斩了,这个转语请你来下一下。”赵州老和尚就脱下草鞋放在头上走出去了。南泉和尚叹息一声说:“哎呀!子若在,则救得猫儿矣!”如果你在的话,就能把猫儿救了。就是把脑袋放下,就是把鞋子放在脑袋上嘛!就是要把“已知”放下,放下“已知”你才有无穷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理障”也好,“所知障”也好,为什么成为“障”?就是不明白还有个“无”在前面,或者有一个“无”作为我们的根基,老是把这个“已知”端着,执著于我们的所知。如果你明白了这个“无知”,明白了这个“无”的伟大,“无”的无限,那么我们的“所知障”自然就化了。
和老佛爷一个鼻孔出气
庄子在这里的发挥就像佛教“中观派”的大师一样,或更像超级禅师,他破你这样“知”,破你那样“见”。但他又不像“中观”那样一套一套的,他从根本立场上就给你一刀两断,没有给你辩论的必要,但是你却驳不倒他。当然佛教里也有一些批评老庄的,从这样的法数,那样的名相上来驳,实际上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老庄,如果真正将佛经、佛典学通了,他就会觉得庄子的话和佛经、佛典是一个鼻孔出气。我们下边就结合着佛教来给他作证明。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老佛爷经常说,“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为什么呢?道不可说嘛!要让老佛爷把他那种“自受用”的境界,把他“睹明星而见道”的真正东西给说出来,他也说不出来。所以到了最后只有“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所措,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老佛爷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那百万人天大众,三千阿罗汉全部傻了眼,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道不可闻”,真正的大道,你是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得到的。“闻而非也”,听到的东西都是一些“知见”,都是一些文字符号而不是道。
“道不可见,见而非也”,见到的东西都是一些图像,图像是“眼尘”上的东西,听到的是“耳尘”上的东西,所以“闻而非也,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真正的大道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是“声尘”上的东西。
“知形形之不形乎”,这就像前文的“物物者与物无际”,所以“形形”——赋形予万物的大道,它本身是无形的,所以“道不当名”,大道你没法给它一个具体的规范、具体的定义。所以《道德经》里说“强为之名”,勉强给它安了一个名字,“强字之曰道”,这里说的是“道不当名”。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
这一段我们引段佛经来说,波斯匿王有一次去问老佛爷:“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佛于是就告诉他说:“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你在过去七佛之时早已问过“一义、二义”了。“汝今无听,我今无说。”你今天不听,我现在不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这则公案和庄子这一节有什么区别呢?毫无区别,简直是一个鼻孔出气。“道无问,问无应”,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这个“无问无答”是谓“一义二义”。真正的“无上菩提”就在“无问无答”之中。“无问无答”是一个什么东西?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无问无答”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以后也可以设计一个现场,有些朋友喜欢搞现场示范教育,大家坐在这里,眼睛闭上不准乱想,静默五分钟至半个小时,然后再问你看到什么没有。你当时在干什么、忙什么?如果我们放下心思,即可好好回味一下道的感觉。当然学道的人对这点是要感兴趣些,学佛的人对佛、禅、菩提要感兴趣得多。但实际上都是一回事,因为都是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再看前面这一段就其义自明了。“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别人向你问道,你回答了,只能证明你根本不知道,纯是门外汉。而来听你高谈阔论的,尽管听了一肚皮,结果是“亦未闻道”,成了聋子和哑巴间的对话。所以以后遇见论道一类的场合,最好是以“道无问,问无应”的姿态来应对。不过话说回来,世间能有几位高明之士知道其中的妙处啊!
鹅湖禅师御前演道
“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下面举些例子来看,帮助大家理解。我们看到佛源老和尚那里也经常有人问这样、那样的问题,佛源老和尚就说:“我不懂,不知道,我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见。”当年有些人问石头和尚“如何是佛”。石头和尚说:“你问得太高了,你向下问。”石头和尚也是这样的。我们看马祖和百丈禅师的“野鸭子”公案,马祖把百丈禅师的鼻子一扭,百丈禅师就言下大悟了,回到寮房里哭。他的同参就问:“哎呀!你怎么哭了?你是不是想妈了呀?”百丈禅师摇摇头。又问:“你是不是有病了?”他又摇摇头。又问:“那你到底怎么啦?”百丈禅师说:“你去问师父嘛!”这位同参就跑到马祖那里去问:“师父!百丈禅师到底怎么啦?他哭得那么伤心。”马祖说:“他会也!”后来有人向马祖请教,马祖说:“我今天头痛,不给你说,你去问南泉。”此人就问南泉禅师,南泉禅师说:“我也不知道!”此人又问智藏禅师,他说:“我今天忙得很,哪有闲工夫给你说,你滚蛋吧!”都是在踢皮球,让你自己去感觉,就像炖肉一样,慢慢去熬,肉烂了在锅里。
“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问道的人听到有人给你说了,还是得不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