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知北游》第六讲(4)怎样去道教里的极乐世界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道无问,问无应”,道是不可能去问的,你怎么能有资格去问道?当然作为众生来说“贼心不死”,肯定要去问道。这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需要问,但是到了最后才明白“道无问”。另外“问无应”,一般的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他答不答呢?他还是要答,“三字经”、“百家姓”还是要给学生启蒙,到了最后还是要进入“问无应”的境界。我们看现在读书的学生,不管是小学、大学,师生之间都是“师徒授受”。你到了硕士、博士生的时候,老师大多是给你指导一下,哪还有手把手地去教你呢?要你自己去学,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写论文。如果不是自己去做,得到的东西都是虚的,所以“道无问,问无应”。就像老佛爷说的,“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他给你说了一大通,也就是让你如此这般。

很多人有许多问题要问,前一个问题还没有听清楚,第二个问题就来了,第二个问题还没有弄清楚,第三个问题又来了。我第一次在柏林寺夏令营讲课时,遇到那些大学生,在普茶时间开始提问。他们的提问就像机关炮一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后来明海法师就跟我说:“冯老师,我们都有经验了,这些问题可以统统不理,为什么呢?他们是没有问题找问题。哪个是问题?都不是问题,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提的问题是什么?念头一动,哦!恍兮惚兮!一个问题就给你提出来了。”我说:“我是初来乍到,第一次嘛。”以后我也就机灵了,遇到这些问题要么不理,要么一刀两断,不与他们周旋,一与他们周旋就被他们拴住了。

“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应”来应,来回答外边的提问,那么是“无内”也。“无内”,就是空,就是无,要使自己处于无所有的状态,也就是《人间世》中所说的“虚室生白”,也就是《金刚经》里所说的“应无所住”。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做到“无问问之,无应应之”。临济的“四宾主”,“夺与不夺”,实际上也不出《庄子》这个范围。临济的“四宾主”是:“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它还是从“无问问之,无应应之”来料理,当然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有些人他没有问题来问你,是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有些是不该回答的问题,你也去回答,不该回应的问题,你也去回应,“是无内也”,你自己没有名堂。这些话是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的。所以我们也不要拘守一面,这些都是玄妙之言,玄就玄在这里,妙也妙在这里。如果我们机械地、僵硬地按照书本的翻译去理解,就被误导了。庄子的语言是两面兼到,从这头看一下,从那头再看一下;正面看一下,反面看一下,都可以使我们受益。如果你只是从一面进去,那你脑袋就不灵光了。“无应应之,是无内也”,我们人一生下来有什么问的呢?没有什么问的。弹指一挥间,这一百年就过去了。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知道什么叫“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如果我们没有问题来问,那么一切问题都放倒。你有什么问题,我来回答,我没有问题,你怎么来给我回答。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中说:“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我们大家如果没有病,就不用去找医生,没有病找扁鹊干什么呢?当然,如果有病,你肯定要找医生给你看病。你“无问问之”,那么“是问穷也”,你哪还有问题来问呢?哪个来答呢?没有办法。如马祖的弟子鹅湖大义禅师在唐宪宗御前与一位“供奉”辩论。这位供奉是学中观的,他对鹅湖禅师说:“请师立义,我来破。”禅师说:“立义竟。”这位供奉莫名其妙,问:“你这立的是什么义?”禅师说:“果然不见,非公境界!”这就活脱脱地表演了“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你看好玩吗?

 

怎样去道教里的极乐世界

“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宇宙很丰富,万象都涵在其中,所以大道也是宇宙,宇宙也是大道。“内不知乎大初”,“内”是根本,“大初”即“太初”。“太初”是什么?太初就是一念之动,过去有没有终点?现在是过去的终点。未来有没有起点,现在就是未来的起点。我们要找太初的太初、过去的过去,那是没有穷尽的。我们能找到的太初的起点只能是现在,我们能找到的时间的终结点也只能是现在。明白了现在的妙处,我们才能观察宇宙过去、未来等,如“竖穷三际,圆裹十虚”之类的都不离当下。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你要“观乎宇宙,知乎大初”,实际上都是我们念头的一动而已。这个念头一动,宇宙也有了,太初也有了,尽未来际也在其中,都不离开这个。而这个恰恰就是“不观”和“不知”,不在这里进入,永远是不知大道之妙的!

“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如果不明白这些话,那么你还能游于昆仑吗?“昆仑”在道教里是把它神化了的,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昆仑山脉。道教里的昆仑山,就像佛教里的“极乐世界”一样,是道教仙人们的归宿地,只有“大罗金仙”才有资格到昆仑山去“长住”,像地仙、人仙、鬼仙之类的还没有资格去玩哩。你只有明白了这个,你才能到昆仑啊!不然,你就没有资格去,你也就不能“游乎太虚”。所谓的“太虚”,用佛教的话说,也就是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刹海。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我们怎样才能去旅游一番呢?当然,这个“旅游”并没有离开自己“当下一念”半步,就在这个“当下一念”之中,你就可以“过乎昆仑,游乎太虚”。你看,能有这样的功夫多舒服。学了这一节,我们对庄子的境界又有了新的体会。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