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七讲 空有双遣而无为无不为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蚊子叮铁牛无下口处
我们看后边的几段,也是非常精彩,把道的体用、人生的修为等,都用很巧妙的语言形式表述了出来。如果我们纯粹谈哲学、逻辑学、宗教理论等,就难以给我们如此生动、深刻的感受,更难使人意会。庄子的确巧妙,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善巧方便”都是用足了的。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无有”,严格上来说是哲学上的一种感觉,庄子再一次把它拟人化。什么是“光”?太阳是光,月亮是光,点根蜡烛是光,我们屋里的灯光是光,我们的智慧也是光。我经常说密宗修明点,修光点。什么是明点?什么是光点?实际上就是我们精神的注意力,也就是当下一念的觉照,就是光,就是明。但是《庄子》就把这种仿仿佛佛、难以琢磨的感受给拟人化了。“无有”就是什么也没有,用佛教的话说就是“空”。“无”又不是纯粹的无,它用了“无有”,这就增加了对“无”的感觉。另外,它又把这个“有”也包容在里边。从思辨学上来看,不管是黑格尔的逻辑学,还是中国的玄学,或是佛教中观的“空有”之论,“无有”都是理性化、概念化的。但在《庄子》里,则把这些思辨的东西拟人化。拟人化以后,就淡化了艰深的思辨,而给我们以直观的感觉,现量的感受。它好像两个人在与我们对话,实际上它是两种境界的展现。
“光曜”,这位充满智慧的先生,问“无有”,这位一无所有的空白先生:“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作为光来说,看得见,但摸不着、听不见。光有光明,我们眼睛看得见,但是我们要听光明听得到吗?听不到。摸得着光明吗?摸不着。只有眼睛可以看到光,但是耳、鼻、舌、身、意对光就没有感觉。“无有”则是无色、声、香、味、触、法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拿它无可奈何,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光曜先生”就问:“夫子有乎?其无有乎?”你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你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当然,既然这位先生是“无有”,既无色声香味之相让人感知,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来接收这些提问,他也不可能回答,所以“光曜不得问”。因为面对“无有”,你不可能发问,连提问的资格都没有。这个用禅宗的公案来说就是“蚊子叮铁牛无下口处”啊!
所以“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我们都知道佛教中有“修观”,特别是修密宗的观法很多,如观本尊、观上师、观咒轮等这样那样的观法。修净土的也要观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不管是南传佛教也好,还是大乘佛教也好,只要修止观,不论是谁都要去“观”一番。这里也是“光曜”对“无有”,对“无”,乃至“无有”“观”了一番。“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想是不是这样?这个要“孰视其状貌”,那么这个“状貌”在什么地方?是什么个相状?“窅然空然”!什么是“窅”呢?就是杳冥深远、不可捉摸。说无,它好像又有;说有,它又离我们很远很远;说有什么状况,它又不可捉摸;而且是空空如也,说不出它是个什么东西。
《庄子》里的顿悟法门
“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对“无有”,我们去看,看不见;去听,听而不闻;去搏,搏而不得。《道德经》里也有这几句话:“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在这里庄子把老子的“夷、希、微”通称之为“无有”,我们怎样面对“无有”?我想起二十多年以前,我也在参“这个”。我就想看看“道”、“真如”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我就花了若干天的时间去参。不管是上班也好,打坐也好,还是散步也好,就把这个来返观内照,整个心意识全神贯注地,像猫捉老鼠一样找这个“真如”。我要看到它,要把它找出来不可,在这一段时间非得把它找出来。那时什么都不思,什么都不想,除了吃饭、睡觉,其他什么都不管,花了十几天。突然有一天,一下有所感觉了,噢!原来就是这个东西,就是“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啊!就是这个,你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找来找去都是空事,实际上它没有离开我们半步。但是如果你没有把这个工夫用上的话,你也找不到它。你总想它是“有光、有形、有状、有貌”,或者是现了“神通”等之类的,那就完全走错了。庄子这里明明白白地说,“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嘛!你要想捕捉它,抓不到;你要想看,看不到;耳朵想听,听不见;舌头舔不到;鼻子闻不到。
所以,“光曜先生”就感叹了:“至矣,其孰能至此乎!”“至矣”,用佛教的话说就是“究竟”,对于学佛的人,用“究竟”这两个字就好理解了。至矣,尽矣,无可复加矣!已经到达终点了,不可能再前进一步,也不可能再有什么了,就是“这个”了。“至矣,其孰能至此乎!”哪一个人能达到这样的究竟境界呢?
“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光曜”就说,我的功夫能达到“无”这样的境界,但是还不能达到“无无”这层更高的境界。我们还是回到赵州老和尚这个公案上,严阳尊者参赵州老和尚说:“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老和尚答:“放下着。”严阳尊者很诧异地问:“我都一物不将了,已经都空了,还要放下个什么?”赵州老和尚说:“你放不下,就担取去。”严阳尊者言下大悟,原来他是把这个“空”一直背着,一直没有把“空”放下。
我经常说,“有”是一个观念,“空”还是一个观念;“有”是一个念头,“空”还是一个念头;“非空非有”是一个念头,“即空即有”也是一个念头;“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仍然都还是一些念头。作为念头而言,对“有”、“空”、“非空非有”是平等的,都是有。怎样“体空”?它不是在念头上取胜,这也是为什么禅宗要讲究“离心意识参”!“心”第八意,“意”第七识,“识”第六识。要离开“心意识”去参这个东西,只要你有所用心,就完全错了。所以我们看《庄子》里就这么短短的一段,“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它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包括以后禅宗在这方面的“机”和“用”,都与《庄子》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及为无有”,要想超越这种“无”,或者超越这种“有”,用佛教的话说“空有双遣”,既不著“空”,也不著“有”,两边三际断,两边都要把它打掉。“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怎样才能使我们进入这样一种高妙的境界?所以道人的境界在这里是很干净的,没有多余的闲言杂语,也没有很多章法的设施,要见就见,直截了当,这里已经有禅宗“直指人心”的东西了。
所以《庄子》和“顿悟法门”是很接近的,如果我们不这样来看《庄子》,那又怎么理解呢?同时《庄子》又用拟人化的方法把“光曜”和“无有”作为虚拟的人,就像两个道人在这里相互交往。这就比空泛的说理,更活泼生动,能给我们深刻的感性的认识。这一段和前一段泰清问无穷,接着又问无为的寓言,都是很舒服的。结合这些一看,这里面的立意、境界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下边又谈功夫。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七讲 空有双遣而无为无不为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蚊子叮铁牛无下口处
我们看后边的几段,也是非常精彩,把道的体用、人生的修为等,都用很巧妙的语言形式表述了出来。如果我们纯粹谈哲学、逻辑学、宗教理论等,就难以给我们如此生动、深刻的感受,更难使人意会。庄子的确巧妙,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善巧方便”都是用足了的。
“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无有”,严格上来说是哲学上的一种感觉,庄子再一次把它拟人化。什么是“光”?太阳是光,月亮是光,点根蜡烛是光,我们屋里的灯光是光,我们的智慧也是光。我经常说密宗修明点,修光点。什么是明点?什么是光点?实际上就是我们精神的注意力,也就是当下一念的觉照,就是光,就是明。但是《庄子》就把这种仿仿佛佛、难以琢磨的感受给拟人化了。“无有”就是什么也没有,用佛教的话说就是“空”。“无”又不是纯粹的无,它用了“无有”,这就增加了对“无”的感觉。另外,它又把这个“有”也包容在里边。从思辨学上来看,不管是黑格尔的逻辑学,还是中国的玄学,或是佛教中观的“空有”之论,“无有”都是理性化、概念化的。但在《庄子》里,则把这些思辨的东西拟人化。拟人化以后,就淡化了艰深的思辨,而给我们以直观的感觉,现量的感受。它好像两个人在与我们对话,实际上它是两种境界的展现。
“光曜”,这位充满智慧的先生,问“无有”,这位一无所有的空白先生:“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作为光来说,看得见,但摸不着、听不见。光有光明,我们眼睛看得见,但是我们要听光明听得到吗?听不到。摸得着光明吗?摸不着。只有眼睛可以看到光,但是耳、鼻、舌、身、意对光就没有感觉。“无有”则是无色、声、香、味、触、法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拿它无可奈何,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光曜先生”就问:“夫子有乎?其无有乎?”你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你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当然,既然这位先生是“无有”,既无色声香味之相让人感知,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来接收这些提问,他也不可能回答,所以“光曜不得问”。因为面对“无有”,你不可能发问,连提问的资格都没有。这个用禅宗的公案来说就是“蚊子叮铁牛无下口处”啊!
所以“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我们都知道佛教中有“修观”,特别是修密宗的观法很多,如观本尊、观上师、观咒轮等这样那样的观法。修净土的也要观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不管是南传佛教也好,还是大乘佛教也好,只要修止观,不论是谁都要去“观”一番。这里也是“光曜”对“无有”,对“无”,乃至“无有”“观”了一番。“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想是不是这样?这个要“孰视其状貌”,那么这个“状貌”在什么地方?是什么个相状?“窅然空然”!什么是“窅”呢?就是杳冥深远、不可捉摸。说无,它好像又有;说有,它又离我们很远很远;说有什么状况,它又不可捉摸;而且是空空如也,说不出它是个什么东西。
《庄子》里的顿悟法门
“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对“无有”,我们去看,看不见;去听,听而不闻;去搏,搏而不得。《道德经》里也有这几句话:“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在这里庄子把老子的“夷、希、微”通称之为“无有”,我们怎样面对“无有”?我想起二十多年以前,我也在参“这个”。我就想看看“道”、“真如”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我就花了若干天的时间去参。不管是上班也好,打坐也好,还是散步也好,就把这个来返观内照,整个心意识全神贯注地,像猫捉老鼠一样找这个“真如”。我要看到它,要把它找出来不可,在这一段时间非得把它找出来。那时什么都不思,什么都不想,除了吃饭、睡觉,其他什么都不管,花了十几天。突然有一天,一下有所感觉了,噢!原来就是这个东西,就是“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啊!就是这个,你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找来找去都是空事,实际上它没有离开我们半步。但是如果你没有把这个工夫用上的话,你也找不到它。你总想它是“有光、有形、有状、有貌”,或者是现了“神通”等之类的,那就完全走错了。庄子这里明明白白地说,“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嘛!你要想捕捉它,抓不到;你要想看,看不到;耳朵想听,听不见;舌头舔不到;鼻子闻不到。
所以,“光曜先生”就感叹了:“至矣,其孰能至此乎!”“至矣”,用佛教的话说就是“究竟”,对于学佛的人,用“究竟”这两个字就好理解了。至矣,尽矣,无可复加矣!已经到达终点了,不可能再前进一步,也不可能再有什么了,就是“这个”了。“至矣,其孰能至此乎!”哪一个人能达到这样的究竟境界呢?
“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光曜”就说,我的功夫能达到“无”这样的境界,但是还不能达到“无无”这层更高的境界。我们还是回到赵州老和尚这个公案上,严阳尊者参赵州老和尚说:“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老和尚答:“放下着。”严阳尊者很诧异地问:“我都一物不将了,已经都空了,还要放下个什么?”赵州老和尚说:“你放不下,就担取去。”严阳尊者言下大悟,原来他是把这个“空”一直背着,一直没有把“空”放下。
我经常说,“有”是一个观念,“空”还是一个观念;“有”是一个念头,“空”还是一个念头;“非空非有”是一个念头,“即空即有”也是一个念头;“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仍然都还是一些念头。作为念头而言,对“有”、“空”、“非空非有”是平等的,都是有。怎样“体空”?它不是在念头上取胜,这也是为什么禅宗要讲究“离心意识参”!“心”第八意,“意”第七识,“识”第六识。要离开“心意识”去参这个东西,只要你有所用心,就完全错了。所以我们看《庄子》里就这么短短的一段,“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它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包括以后禅宗在这方面的“机”和“用”,都与《庄子》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及为无有”,要想超越这种“无”,或者超越这种“有”,用佛教的话说“空有双遣”,既不著“空”,也不著“有”,两边三际断,两边都要把它打掉。“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怎样才能使我们进入这样一种高妙的境界?所以道人的境界在这里是很干净的,没有多余的闲言杂语,也没有很多章法的设施,要见就见,直截了当,这里已经有禅宗“直指人心”的东西了。
所以《庄子》和“顿悟法门”是很接近的,如果我们不这样来看《庄子》,那又怎么理解呢?同时《庄子》又用拟人化的方法把“光曜”和“无有”作为虚拟的人,就像两个道人在这里相互交往。这就比空泛的说理,更活泼生动,能给我们深刻的感性的认识。这一段和前一段泰清问无穷,接着又问无为的寓言,都是很舒服的。结合这些一看,这里面的立意、境界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怎样达到这样的境界呢?下边又谈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