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楚国的宝剑是这样炼成的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大马”就是“大司马”,楚国的“大司马”,也可以叫大将军,他家里边有一个“捶钩”的人,已经八十岁了,《淮南子》里同样有这则故事。“钩”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钓鱼的鱼钩,《庄子》后边也有用鱼钩钓巨鳖的;有人解释是衣带钩,就是古时候的玉带钩或铜带钩,我们在博物馆里也能看到这个东西。但这里涉及的是“不失毫芒”,应该是剑。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它是一种弯剑。那时楚国的兵器是很先进的,大司马家里有一位专门给他做弯剑的老工匠,虽然八十岁了,但是他制作出来的宝剑仍然不失光芒,仍然寒光闪闪的,拿着很慑人,锋利无比。“不失毫芒”,“毫”是指宝剑很薄,但却寒光慑人。
“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大司马看到这位老头子八十岁了,眼不花,耳不聋,手不打战,于是就说:“哎呀!你的技术真了不起啊!你用什么方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有什么样的功夫保持这个能耐呢?”
“曰:‘臣有守也。’”大家注意一下这个“守”字,什么是“守”?我们经常结合着《易经》、“四书”讲“知位”,你不“知位”,你就不知所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守,你学哪一行,你就要精于哪一行,你就要坚持哪一行。坚守阵地,坚持自己的节操,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修为,这些都是“守”。如果一个人“无守”,“无守”换一个说法就是“无行”,“无行”就很轻薄,这个人就没有用。为什么呢?就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今天干这一行,明天干那一行,变来变去就是无所“守”,那么你在道上就不可能成功。
“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老匠人说:“我从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捶钩’这门技术了,其他的事情我是一概不问,全心全意地投入在打造宝剑这个手艺上。”“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除了这件事,其他的事情我是一概不闻不问,不加留心。请留意这“于物无视,非钩无察”,面对酒色财气,我们会不会放下自己的本职工作去“视”上一番?面对酒色财气而能“无视”,非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做到“无察”,这样的人才能在工作上干出优于他人的成绩。下边就是一段感叹的话了。
我们必须要有所放弃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什么叫“用之者”?我们常说“体、相、用”,“用之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智慧,就是我们的能力。“不用者”呢?是“不知”,就是“冥冥”。“用之者”是“知”,是“昭昭”,是“有”;“不用者”是“无”,所以“昭昭”依于“冥冥”,“有为”依于“无为”。在这个方面还可以引申一下,就是有取有舍。用是有取,我要在这个事情上用功,用功过程中还有A、B、C、D等很多的事情都可以动我们的心,但是对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就取,其他的就舍掉,这个也就是有所“守”。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这个“假”,就是依靠、依仗的意思。对其他的事情“无知无为”,才能在这件事情上“可知可为”,这就是“用之者,假不用者”呀!我们必须要有所放弃,因为可为的事情太多了,今天大家到这里来,就不能到其他的地方去,你取此就必然舍彼。“舍彼”,对彼而言你就是“不用”。因为可为的事情很多,如果你就恰恰取此,那么其他的万事万物你就“不用”了,舍弃了万事万法而成就了目前一法。所以真正有修为的人确实了不起,像出家的师父,酒色财气、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全部舍弃,一心一意修道,道就是他们“所守”,他们一生守的就是“道”,为的就是“道”,其他的就付之“无为”了。正是对其他的“无为”,成就道上的“有为”。
我们做事情之前就先要有一个谋划,什么当取,什么当舍。我们要成就一件事情,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要“因缘具足”。“因缘具足”是指在要成就的事上的因缘,而其他的因缘要全部放弃。如果不能放弃其他的因缘,就不能成就这个事情。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打剑的老头子,从二十岁开始,他就把其他的一切都放弃了,只玩剑这一门手艺。拿我来说,在监狱里无路可走,反而成就了我。谈恋爱也没有机会,找工作也没有机会,读其他的书也没有机会,把你关在屋子里,除了老师以前教了点“般若波罗蜜多”,除了自己用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你非得走这条路。出来了到商场站柜台、当搬运工,既升不了官,又发不了财,也成不了名,真的是绝了发财望,与名利一点缘分都没有。好在那时还有几个老先生、老和尚可以亲近,自己也喜欢这个,“用之则专”,只能把别人所好的统统放下,而专致于此。
所以我们再看,“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这句话看起来就这么几个字,实际上寓意非常深,这是功夫,是受用,就看你守得住守不住。
把你这个能耐贯穿下去
有些人做这样不成功,做那样不成功,说老实话,关键是他取舍不到位。他所取过多,道术太杂,所以《人世间》里,借用孔子的话说,“道不欲杂”,为什么呢?“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你同时并进的东西多了就不行,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说,最忌讳的是分兵分势。不管是日本也好,还是希特勒也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战略目标过多,使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我们用心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心思用得多,用得杂,那么在事情上就不能有所突破,现实中我们很多人都犯了这样的过错。庄子说过“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一类的话,贪、嗔、痴、慢欲望过多,它就干扰你的价值取向,使精力不能集中。用佛教的话说,那就根本不可能形成“定力”。没有“定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学道上,要想深入三藏、深入“般若波罗蜜多”,那是不可能的。深入“般若”就必须要依靠“定力”,用我们凡人的散乱心,用凡人这种“明了”、“分别知见”,而不依靠“定”的力量,是不能进入“般若”的,更不能深入“般若”。所以,“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这一段话我看了以后,确实是深有感慨。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因为他没有把这个功夫用上,也就是没把该舍的舍弃,该守的守住。
下边又说:“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用”是依据“不用”,“得”是依据“舍”,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功夫,有这么一种定力,有这么一种价值观念来扶持自己,来作为自己的护法,才能有所成就。这个就是护法,离开这个到哪里去找护法,所以要能够一以贯之,用虚云老和尚的话说就是“要有长远心,要有持久性”。《易经》中的“恒卦”彖tuàn辞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它离不开一个“久”字。这里边“以长得其用”,你才能长时间地把这个能耐贯穿下去,把这个力贯穿下去。
“而况乎无不用者乎”,已经有一个“不用”了,还加上一个“无”字,把这个“不用”在体上的感觉更升华了一步。什么叫“无不用”?我们都知道“有”生于“无”,前面说了“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能“不用”了,还要能“无不用”;能“无为”了,还要能“无不为”。要把这些都放下,用禅宗的话说就是“放下,放下,把一切都放下”,这个放下并不是就空了,而如果真正“放下”,你就活了。用庄子的话说就是“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什么是“虚室”?就是屋子里的一切东西全部搬完,心所有法全部搬空,一切一切全都不留。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达到这个“无不用者”!
达到这样的境界以后,那么“物孰不资焉”!“物”,万事万物、万事万法,哪一个不是从这里产生的呢?“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但是,我们的这个心本来就处于“无著”、“无用”、“无为”这么一个状态,大道真如本身就是这个状态,“有无”俱足。用唯识学的话说,“一切种”全在里边,而它自己是处于一种“无为”、“无识”的状态,但是万法全都由此而生。
下边一段是来升华这段的,庄子的文章是层层推进,先给你说了一个境界,然后通过后边的一些章节、一些寓言,来提升它,强化这种感觉,适当加一些说理进去。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楚国的宝剑是这样炼成的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大马”就是“大司马”,楚国的“大司马”,也可以叫大将军,他家里边有一个“捶钩”的人,已经八十岁了,《淮南子》里同样有这则故事。“钩”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钓鱼的鱼钩,《庄子》后边也有用鱼钩钓巨鳖的;有人解释是衣带钩,就是古时候的玉带钩或铜带钩,我们在博物馆里也能看到这个东西。但这里涉及的是“不失毫芒”,应该是剑。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它是一种弯剑。那时楚国的兵器是很先进的,大司马家里有一位专门给他做弯剑的老工匠,虽然八十岁了,但是他制作出来的宝剑仍然不失光芒,仍然寒光闪闪的,拿着很慑人,锋利无比。“不失毫芒”,“毫”是指宝剑很薄,但却寒光慑人。
“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大司马看到这位老头子八十岁了,眼不花,耳不聋,手不打战,于是就说:“哎呀!你的技术真了不起啊!你用什么方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有什么样的功夫保持这个能耐呢?”
“曰:‘臣有守也。’”大家注意一下这个“守”字,什么是“守”?我们经常结合着《易经》、“四书”讲“知位”,你不“知位”,你就不知所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守,你学哪一行,你就要精于哪一行,你就要坚持哪一行。坚守阵地,坚持自己的节操,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修为,这些都是“守”。如果一个人“无守”,“无守”换一个说法就是“无行”,“无行”就很轻薄,这个人就没有用。为什么呢?就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今天干这一行,明天干那一行,变来变去就是无所“守”,那么你在道上就不可能成功。
“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老匠人说:“我从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捶钩’这门技术了,其他的事情我是一概不问,全心全意地投入在打造宝剑这个手艺上。”“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除了这件事,其他的事情我是一概不闻不问,不加留心。请留意这“于物无视,非钩无察”,面对酒色财气,我们会不会放下自己的本职工作去“视”上一番?面对酒色财气而能“无视”,非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做到“无察”,这样的人才能在工作上干出优于他人的成绩。下边就是一段感叹的话了。
我们必须要有所放弃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什么叫“用之者”?我们常说“体、相、用”,“用之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智慧,就是我们的能力。“不用者”呢?是“不知”,就是“冥冥”。“用之者”是“知”,是“昭昭”,是“有”;“不用者”是“无”,所以“昭昭”依于“冥冥”,“有为”依于“无为”。在这个方面还可以引申一下,就是有取有舍。用是有取,我要在这个事情上用功,用功过程中还有A、B、C、D等很多的事情都可以动我们的心,但是对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就取,其他的就舍掉,这个也就是有所“守”。
“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这个“假”,就是依靠、依仗的意思。对其他的事情“无知无为”,才能在这件事情上“可知可为”,这就是“用之者,假不用者”呀!我们必须要有所放弃,因为可为的事情太多了,今天大家到这里来,就不能到其他的地方去,你取此就必然舍彼。“舍彼”,对彼而言你就是“不用”。因为可为的事情很多,如果你就恰恰取此,那么其他的万事万物你就“不用”了,舍弃了万事万法而成就了目前一法。所以真正有修为的人确实了不起,像出家的师父,酒色财气、妻子儿女、父母兄弟全部舍弃,一心一意修道,道就是他们“所守”,他们一生守的就是“道”,为的就是“道”,其他的就付之“无为”了。正是对其他的“无为”,成就道上的“有为”。
我们做事情之前就先要有一个谋划,什么当取,什么当舍。我们要成就一件事情,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要“因缘具足”。“因缘具足”是指在要成就的事上的因缘,而其他的因缘要全部放弃。如果不能放弃其他的因缘,就不能成就这个事情。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打剑的老头子,从二十岁开始,他就把其他的一切都放弃了,只玩剑这一门手艺。拿我来说,在监狱里无路可走,反而成就了我。谈恋爱也没有机会,找工作也没有机会,读其他的书也没有机会,把你关在屋子里,除了老师以前教了点“般若波罗蜜多”,除了自己用功,就没有别的办法了,你非得走这条路。出来了到商场站柜台、当搬运工,既升不了官,又发不了财,也成不了名,真的是绝了发财望,与名利一点缘分都没有。好在那时还有几个老先生、老和尚可以亲近,自己也喜欢这个,“用之则专”,只能把别人所好的统统放下,而专致于此。
所以我们再看,“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这句话看起来就这么几个字,实际上寓意非常深,这是功夫,是受用,就看你守得住守不住。
把你这个能耐贯穿下去
有些人做这样不成功,做那样不成功,说老实话,关键是他取舍不到位。他所取过多,道术太杂,所以《人世间》里,借用孔子的话说,“道不欲杂”,为什么呢?“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你同时并进的东西多了就不行,用《孙子兵法》的话来说,最忌讳的是分兵分势。不管是日本也好,还是希特勒也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战略目标过多,使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我们用心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心思用得多,用得杂,那么在事情上就不能有所突破,现实中我们很多人都犯了这样的过错。庄子说过“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一类的话,贪、嗔、痴、慢欲望过多,它就干扰你的价值取向,使精力不能集中。用佛教的话说,那就根本不可能形成“定力”。没有“定力”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学道上,要想深入三藏、深入“般若波罗蜜多”,那是不可能的。深入“般若”就必须要依靠“定力”,用我们凡人的散乱心,用凡人这种“明了”、“分别知见”,而不依靠“定”的力量,是不能进入“般若”的,更不能深入“般若”。所以,“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这一段话我看了以后,确实是深有感慨。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因为他没有把这个功夫用上,也就是没把该舍的舍弃,该守的守住。
下边又说:“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用”是依据“不用”,“得”是依据“舍”,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功夫,有这么一种定力,有这么一种价值观念来扶持自己,来作为自己的护法,才能有所成就。这个就是护法,离开这个到哪里去找护法,所以要能够一以贯之,用虚云老和尚的话说就是“要有长远心,要有持久性”。《易经》中的“恒卦”彖tuàn辞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它离不开一个“久”字。这里边“以长得其用”,你才能长时间地把这个能耐贯穿下去,把这个力贯穿下去。
“而况乎无不用者乎”,已经有一个“不用”了,还加上一个“无”字,把这个“不用”在体上的感觉更升华了一步。什么叫“无不用”?我们都知道“有”生于“无”,前面说了“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能“不用”了,还要能“无不用”;能“无为”了,还要能“无不为”。要把这些都放下,用禅宗的话说就是“放下,放下,把一切都放下”,这个放下并不是就空了,而如果真正“放下”,你就活了。用庄子的话说就是“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什么是“虚室”?就是屋子里的一切东西全部搬完,心所有法全部搬空,一切一切全都不留。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达到这个“无不用者”!
达到这样的境界以后,那么“物孰不资焉”!“物”,万事万物、万事万法,哪一个不是从这里产生的呢?“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但是,我们的这个心本来就处于“无著”、“无用”、“无为”这么一个状态,大道真如本身就是这个状态,“有无”俱足。用唯识学的话说,“一切种”全在里边,而它自己是处于一种“无为”、“无识”的状态,但是万法全都由此而生。
下边一段是来升华这段的,庄子的文章是层层推进,先给你说了一个境界,然后通过后边的一些章节、一些寓言,来提升它,强化这种感觉,适当加一些说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