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老子马上就说:“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你不通过斋戒怎么能够“疏瀹而心”?这个“而”,就是你,就是汝。“疏”疏通,“瀹”(yuè)是洗涤,就是我们要通过斋戒来疏通和洗涤我们被污染和堵塞的心。我们说脑袋短路,短路就要疏通。佛教里边谈“禅”,一是要“静虑”,另一个就是要“思维修”。“静虑”就是洗,就是瀹。“思维修”就是疏通,通过疏洗使我们被污染的心能够达到清亮通透。还要“澡雪”你的精神,为什么叫“澡雪”呢?《宝镜三昧》里说“银碗盛雪,明月藏鹭”,严格来说就是从“澡雪精神”而来的。
我们的精神,杂气充塞,“贪、嗔、痴、慢”太多,心里乱哄哄的、火爆爆的,没有那种饮冰的感觉。为什么梁启超把自己的文集叫《饮冰室文集》呢?就是要使自己冷静一些。但是我们的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燥热状态,我们怎么办呢?老子在这里说,要“澡雪而精神”,我们的精神要用雪来全面地清洗一番。
当然,这是形象化的比喻,但是我们怎样使自己的精神能够达到“澡雪”的状态。前面是“疏瀹”,这里要“澡雪”,同时要“掊击而知”!就是说我们的知识,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所知障”太重。道家讲究“绝圣弃知”,禅宗讲究“不立文字,言语道断”,都是“掊击而知”,要把自己的“知见”打落。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了不得,我是博士生,我是博导,我是大老板,我是领导,总觉得自己的经验、知识很伟大,很骄傲。但是相对于大道而言,你的那点知识经验又算得了什么?你所拥有的知识,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汝身非汝有”,“子孙非汝有”,这些都非你所拥有。
你的精神也不是你所有,我们经常说:“你肚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自己并不知道。”当下一念时,你的注意力关注在什么地方,你似乎就拥有了什么东西。我今天在欢乐,注意力放在“欢乐”上,我就欢乐;注意力放在“郁闷”上,我就郁闷;注意力放在“生”,就在生上;注意力放在“死”,就在死上。总之我们都是根据“当下”的一种感受而对世界进行感知。所以这种“知”,它的范围是很小很小的。哪怕你是博导,你还是要通过一些手段来表现你的知识,这种知识也是“缘起”,也当不得真。很多大学问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的知识跑到哪里去了呢?一会儿中风了,半身不遂了,头脑一下也就不管用了。像这些事情我们看到的很多,我们看到很多很优秀的人,一到了晚年就变成植物人,成为痴呆人,他以前那么强势的精神,那么丰富的知识、聪睿的智慧,又到哪里去了呢?所以这些都由不得人。道家学说,没有把这些当成一回事。你的知识、智慧都是愚弄人的,都是愚弄你自己的,首先,我们要把这些都放下才行。
“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老子继续对孔子说,“窅”就是杳,就是冥,也就是幽深杳冥,当然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形无相的。怎么能说得清楚?说不清楚的。这里试着给你说一下它的大概,只是把它的规矩,大略简单地给你归纳一下。
把“昭昭”和“冥冥”的关系搞懂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昭昭生于冥冥”,实际上在《大宗师》里已经说了,“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里有一个“知”,有一个“不知”。“昭昭”是“知”,“冥冥”是“不知”;“昭昭”是已知,“冥冥”是未知。我们生下来的时候绝对是“未知”,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家庭、社会的习染,从“未知”慢慢变成“有知”了。到了老年痴呆,或者成为植物人,到了太平间,一切“有知”就又回归于“无知”。
“昭昭”是清醒、清楚,清楚从哪里来?明白从哪里来?从“冥冥”来。晚上睡觉睡得糊里糊涂的,就处于“冥冥”中了。闹钟响了,眼睛一睁开,“昭昭”起来了。但是“昭昭”只有在现在的这一刹那,我们才是明白的。离开了这一刹那,过去是“冥冥”,未来是“冥冥”,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同时这个“冥冥”,在佛教里相对应的就是“阿赖耶识”。“昭昭”是第六识——理性的功能,它必须通过“缘起”才能发生作用。“冥冥”借用佛教的话也可以叫“无明”,但“无明”也就是“菩提”呀!这就要看你怎样看待这个,你要能转得过来才行。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昭昭”是生于“冥冥”的。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聪明、再聪明。我这次把整理的《庄子·养生主》讲记带到广州去给一位香港的法师看,他打开头一章,一看就感叹:“哎呀!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就因为太聪明了,把自己累得死去活来的?”他一会儿是风水,一会儿又是医学,一会儿又是建筑设计,一会儿又是美术设计;禅宗学了不够,又学藏传佛教,还觉得不够,又学唐密,还不够,又去缅甸学南传佛教,自己还经常在喜马拉雅山的藏传寺院去做些供养。结果就是太能干了,什么都懂,弄得自己病得难受。所以这个“知”一定要加以批判,一定要认真、深刻地加以认识。为什么禅宗要讲“言语道断”,要打破“所知障”?为什么老庄要谈“绝圣弃知”?的确,不把“昭昭”和“冥冥”的关系搞懂,你就没办法面对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我们永远是向往着“昭昭”而排斥“冥冥”,看看《道德经》里怎么讲。《道德经》里讲“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这个“雄”就是“昭昭”,“雌”就是“冥冥”。为什么要守这个“冥冥”?道家学说里反反复复把“冥冥”的妙处、妙用说得很详细。“冥冥”再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恒而不审”,也可以称为“冥冥”。怎样把这个“冥冥”守住、养住?当然,只有“冥冥”没有“昭昭”,那也就没有“冥冥”了;使“昭昭”和“冥冥”能够和谐地处于互养的状态,是修道有成者才能达到的。你修道无成,永远都处于“昭昭”和“冥冥”的对立之中,一方是“已知”,一方是“未知”;一方是“无明”,一方是“菩提”,永远都处于对立状态。怎样使它能够和谐共处,使它连成一气、打成一片呢?这就要善处“昭昭”和“冥冥”的关系,那就要开悟、见道才行!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老子马上就说:“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你不通过斋戒怎么能够“疏瀹而心”?这个“而”,就是你,就是汝。“疏”疏通,“瀹”(yuè)是洗涤,就是我们要通过斋戒来疏通和洗涤我们被污染和堵塞的心。我们说脑袋短路,短路就要疏通。佛教里边谈“禅”,一是要“静虑”,另一个就是要“思维修”。“静虑”就是洗,就是瀹。“思维修”就是疏通,通过疏洗使我们被污染的心能够达到清亮通透。还要“澡雪”你的精神,为什么叫“澡雪”呢?《宝镜三昧》里说“银碗盛雪,明月藏鹭”,严格来说就是从“澡雪精神”而来的。
我们的精神,杂气充塞,“贪、嗔、痴、慢”太多,心里乱哄哄的、火爆爆的,没有那种饮冰的感觉。为什么梁启超把自己的文集叫《饮冰室文集》呢?就是要使自己冷静一些。但是我们的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燥热状态,我们怎么办呢?老子在这里说,要“澡雪而精神”,我们的精神要用雪来全面地清洗一番。
当然,这是形象化的比喻,但是我们怎样使自己的精神能够达到“澡雪”的状态。前面是“疏瀹”,这里要“澡雪”,同时要“掊击而知”!就是说我们的知识,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所知障”太重。道家讲究“绝圣弃知”,禅宗讲究“不立文字,言语道断”,都是“掊击而知”,要把自己的“知见”打落。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了不得,我是博士生,我是博导,我是大老板,我是领导,总觉得自己的经验、知识很伟大,很骄傲。但是相对于大道而言,你的那点知识经验又算得了什么?你所拥有的知识,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汝身非汝有”,“子孙非汝有”,这些都非你所拥有。
你的精神也不是你所有,我们经常说:“你肚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自己并不知道。”当下一念时,你的注意力关注在什么地方,你似乎就拥有了什么东西。我今天在欢乐,注意力放在“欢乐”上,我就欢乐;注意力放在“郁闷”上,我就郁闷;注意力放在“生”,就在生上;注意力放在“死”,就在死上。总之我们都是根据“当下”的一种感受而对世界进行感知。所以这种“知”,它的范围是很小很小的。哪怕你是博导,你还是要通过一些手段来表现你的知识,这种知识也是“缘起”,也当不得真。很多大学问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的知识跑到哪里去了呢?一会儿中风了,半身不遂了,头脑一下也就不管用了。像这些事情我们看到的很多,我们看到很多很优秀的人,一到了晚年就变成植物人,成为痴呆人,他以前那么强势的精神,那么丰富的知识、聪睿的智慧,又到哪里去了呢?所以这些都由不得人。道家学说,没有把这些当成一回事。你的知识、智慧都是愚弄人的,都是愚弄你自己的,首先,我们要把这些都放下才行。
“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老子继续对孔子说,“窅”就是杳,就是冥,也就是幽深杳冥,当然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形无相的。怎么能说得清楚?说不清楚的。这里试着给你说一下它的大概,只是把它的规矩,大略简单地给你归纳一下。
把“昭昭”和“冥冥”的关系搞懂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昭昭生于冥冥”,实际上在《大宗师》里已经说了,“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里有一个“知”,有一个“不知”。“昭昭”是“知”,“冥冥”是“不知”;“昭昭”是已知,“冥冥”是未知。我们生下来的时候绝对是“未知”,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家庭、社会的习染,从“未知”慢慢变成“有知”了。到了老年痴呆,或者成为植物人,到了太平间,一切“有知”就又回归于“无知”。
“昭昭”是清醒、清楚,清楚从哪里来?明白从哪里来?从“冥冥”来。晚上睡觉睡得糊里糊涂的,就处于“冥冥”中了。闹钟响了,眼睛一睁开,“昭昭”起来了。但是“昭昭”只有在现在的这一刹那,我们才是明白的。离开了这一刹那,过去是“冥冥”,未来是“冥冥”,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同时这个“冥冥”,在佛教里相对应的就是“阿赖耶识”。“昭昭”是第六识——理性的功能,它必须通过“缘起”才能发生作用。“冥冥”借用佛教的话也可以叫“无明”,但“无明”也就是“菩提”呀!这就要看你怎样看待这个,你要能转得过来才行。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昭昭”是生于“冥冥”的。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聪明、再聪明。我这次把整理的《庄子·养生主》讲记带到广州去给一位香港的法师看,他打开头一章,一看就感叹:“哎呀!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就因为太聪明了,把自己累得死去活来的?”他一会儿是风水,一会儿又是医学,一会儿又是建筑设计,一会儿又是美术设计;禅宗学了不够,又学藏传佛教,还觉得不够,又学唐密,还不够,又去缅甸学南传佛教,自己还经常在喜马拉雅山的藏传寺院去做些供养。结果就是太能干了,什么都懂,弄得自己病得难受。所以这个“知”一定要加以批判,一定要认真、深刻地加以认识。为什么禅宗要讲“言语道断”,要打破“所知障”?为什么老庄要谈“绝圣弃知”?的确,不把“昭昭”和“冥冥”的关系搞懂,你就没办法面对自己的思想和精神。
我们永远是向往着“昭昭”而排斥“冥冥”,看看《道德经》里怎么讲。《道德经》里讲“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这个“雄”就是“昭昭”,“雌”就是“冥冥”。为什么要守这个“冥冥”?道家学说里反反复复把“冥冥”的妙处、妙用说得很详细。“冥冥”再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它“恒而不审”,也可以称为“冥冥”。怎样把这个“冥冥”守住、养住?当然,只有“冥冥”没有“昭昭”,那也就没有“冥冥”了;使“昭昭”和“冥冥”能够和谐地处于互养的状态,是修道有成者才能达到的。你修道无成,永远都处于“昭昭”和“冥冥”的对立之中,一方是“已知”,一方是“未知”;一方是“无明”,一方是“菩提”,永远都处于对立状态。怎样使它能够和谐共处,使它连成一气、打成一片呢?这就要善处“昭昭”和“冥冥”的关系,那就要开悟、见道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