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阿弥陀佛的绿卡还舍不得发
“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圣人面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他是顺应的,他不逃避。用佛教的话说,“随缘尽性,尽性随缘”,一个肩膀把它担了。好事担了,坏事担了,菩提担了,烦恼担了,像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天下事。像马祖说的“一口吸尽西江水”,不管它是净水、污水,一口吞了再说,要有这种胸量。大道本身就是这样的,它才不管你什么善善恶恶的,总之它给你打包了,这就是道。只有道才能打包,因为道是没有取舍的。我在讲《信心铭》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时说,大道还拣择什么呢?它没有拣择,并不因苍蝇、蟑螂、老鼠讨厌,就不生它了,大道一样地赋予它生存的权利。并不是天天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我们就遍地都塑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也不可能嘛!既然是众生就显众生相,是菩萨就显菩萨相,是地狱就显地狱相,是饿鬼就显饿鬼相。这些也不是老佛爷一打包就都能移民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给大家绿卡一发,天下就太平。阿弥陀佛的绿卡还舍不得发,你修行不够他还不让你去,不是吗?
所以,我们要看到这里说的“圣人遭之而不违”,真正明白的人、禅宗才有这个胆量,只有禅宗才说“变牛变马”。南泉和尚圆寂前,他徒弟问:“百年后老和尚到哪里去?”他说:“东家做驴,西家做马。”于是后来才有这种说法。以前都是我要到极乐世界去,我要成罗汉,我要涅槃,我要解脱于生死苦海。只有禅宗才敢说我不求解脱于生死苦海,我就在生死苦海中去打滚。这是从哪里来的呢?就跟《庄子》里的“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一样,“因缘”过了,我并不把这个“因缘”捏住不放。以前本光法师教我们不要留恋光景,有好事情来了就舍不得走,舍不得走烦恼就来了、是非就来了。来时让它来,走时让它走。来的时候,不因为不舒服就拒绝它来;也不因为舒服就不让它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该来自然就来,该走自然就走,不要用自己的情感去将去迎,去拒去取,这样都不好。确实,我们要把“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作为我们的修养,心中要有数,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调而应之”,我们能够对这一切和谐处之,学大道全部打包地来面对这一切,那么这就是“德”。德者,得也!就是得了道,你对道有了感觉,你才会有这种“德”。“偶而应之,道也”,古代很多人得道都是很偶然的,有的是听到鸡叫,有的是听到狗叫,有的是老和尚给他一棒子,他突然就悟道了。你要让他明天限期悟道,哪里有这样的书卖呢?你极力要使自己悟道,道未必就听你的话,所以“偶而应之”。老祖师就说过“人无心以合道,道无心以合人。”只有这个“无心”,你才能合于道,“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学道就得要有这个感觉。
“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帝”这里指天道,“王”这里指人道。也就是不管天道也好,人道也好,都是离不开这个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我们在学《史记·留侯世家》的时候,张良要向黄石公学辟谷之术(这时刘邦已死了),吕太后舍不得他,说:“你不要走啊!人生一世如白驹之过郤。”看来吕太后还是学过《庄子》的。“过”,你想千里马那么快的速度,过门缝一晃就过了,千分之一秒就不在了,所以人一辈子活一千年,仍然是“若白驹之过郤”;你活一秒钟,仍然是“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快得很。到了这个年龄经常想起自己当小孩的时候,夏天时我就光着屁股到锦江大桥上去跳,到东门大桥上去跳,去游泳。那时有半天时间可能都在河里泡着,舒服。但是现在半老了,腿脚也不灵便了,每天早上起来猛了,眼睛就冒金花,还是“三低”没有解决。所以“忽然而已”,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啊!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庄子写这个,用语就很了然,“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注然勃然”,它是一种很偶然的,很短暂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刹那之际”,一下就有了,“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油然漻然”就是“恍兮惚兮”,莫名其妙地就进入了。我们有很多感觉、很多境界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来了,不知不觉地就去了,不知不觉地就把一件事办成了,浑浑噩噩地就把一件事办砸了,经常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所以“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
对于这四个“然”,我们要留意。有学者说庄子是“偶然论”者,或“不可知论”者,或者是“滑头主义”者,真是不知天下世事之艰难、大道之深幽啊!前面不是有“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吗?谁有能力把握、驾驭自然和社会中的偶然性?就是对必然性和规律而言,人们往往都是“事后诸葛亮”,基本上都是对过去种种偶然性加以分析、归纳和推论、整理出来的。但面对未来种种的偶然突发事件,难道能避免这个“注然勃然”和“油然漻然”吗?(校稿之际,正值四川汶川大地震,更感觉这个“注然勃然”的有力,更感觉偶然性的力量十分强大。)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一会儿把你生了,突然又让你死了。它都是很突然的,你都不能做主,你都不得自由。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我们看到生物死的时候都于心不忍,“君子远庖厨”嘛!看到宰牛、宰羊、杀鸡,那种不堪,就于心不忍而难过,人家也是一个生命,一下子就把人家的生命结束了,确实心头不忍。“人类悲之”,我们面对这个现象,对自己的生命不能做主,也显得很可怜。
“解其天弢tāo,堕其天袠zhì,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这里仍然是一个极高的境界。“解其天弢”,什么叫“弢”?就是弓袋。什么是“袠”?就是剑袋。不管是“弢”也好,还是“袠”也好,这些都是束缚我们的,捆绑我们的,老天爷经常把我们捆绑起来。所以三祖见二祖要求解脱法门,二祖就问:“谁缚汝?”三祖说:“没有哪个缚我。”于是就言下大悟,得解脱。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老天爷像缠丝兔一样地捆绑着、束缚着,话又说回来,都是自己的烦恼把自己捆绑住了。这个“解”,就是解脱,解脱于老天爷对我们的束缚,解脱于老天爷对我们的包装,我们要把它放下。
但这个过程又是“纷乎宛乎”。虽然是“魂魄将往,乃身从之”,这个“魂魄将往”,不因为你修了道就不生不死了,那不可能。老佛爷八十岁还是要“涅槃”,赵州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也还是要走。西藏的这些活佛还是要走,你不可能留得住,不管你怎样变化都是一回事情。但就这一生而言,你这个身形就逃不出这个“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的状态,哪怕你是“解其天弢,堕其天袠”的,你自己精神上已经得解脱了,那么婉婉转转的,你还是得“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啊!肉身仍然靠不住,你自己的精魂、所谓的魂魄,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佛性等之类的,它还是有一个归处,归在哪个地方?我们的根本归宿是什么?当然这是很明确的,归于道,就是回归于道。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阿弥陀佛的绿卡还舍不得发
“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圣人面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他是顺应的,他不逃避。用佛教的话说,“随缘尽性,尽性随缘”,一个肩膀把它担了。好事担了,坏事担了,菩提担了,烦恼担了,像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天下事。像马祖说的“一口吸尽西江水”,不管它是净水、污水,一口吞了再说,要有这种胸量。大道本身就是这样的,它才不管你什么善善恶恶的,总之它给你打包了,这就是道。只有道才能打包,因为道是没有取舍的。我在讲《信心铭》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时说,大道还拣择什么呢?它没有拣择,并不因苍蝇、蟑螂、老鼠讨厌,就不生它了,大道一样地赋予它生存的权利。并不是天天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我们就遍地都塑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也不可能嘛!既然是众生就显众生相,是菩萨就显菩萨相,是地狱就显地狱相,是饿鬼就显饿鬼相。这些也不是老佛爷一打包就都能移民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给大家绿卡一发,天下就太平。阿弥陀佛的绿卡还舍不得发,你修行不够他还不让你去,不是吗?
所以,我们要看到这里说的“圣人遭之而不违”,真正明白的人、禅宗才有这个胆量,只有禅宗才说“变牛变马”。南泉和尚圆寂前,他徒弟问:“百年后老和尚到哪里去?”他说:“东家做驴,西家做马。”于是后来才有这种说法。以前都是我要到极乐世界去,我要成罗汉,我要涅槃,我要解脱于生死苦海。只有禅宗才敢说我不求解脱于生死苦海,我就在生死苦海中去打滚。这是从哪里来的呢?就跟《庄子》里的“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一样,“因缘”过了,我并不把这个“因缘”捏住不放。以前本光法师教我们不要留恋光景,有好事情来了就舍不得走,舍不得走烦恼就来了、是非就来了。来时让它来,走时让它走。来的时候,不因为不舒服就拒绝它来;也不因为舒服就不让它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该来自然就来,该走自然就走,不要用自己的情感去将去迎,去拒去取,这样都不好。确实,我们要把“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作为我们的修养,心中要有数,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调而应之”,我们能够对这一切和谐处之,学大道全部打包地来面对这一切,那么这就是“德”。德者,得也!就是得了道,你对道有了感觉,你才会有这种“德”。“偶而应之,道也”,古代很多人得道都是很偶然的,有的是听到鸡叫,有的是听到狗叫,有的是老和尚给他一棒子,他突然就悟道了。你要让他明天限期悟道,哪里有这样的书卖呢?你极力要使自己悟道,道未必就听你的话,所以“偶而应之”。老祖师就说过“人无心以合道,道无心以合人。”只有这个“无心”,你才能合于道,“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学道就得要有这个感觉。
“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帝”这里指天道,“王”这里指人道。也就是不管天道也好,人道也好,都是离不开这个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我们在学《史记·留侯世家》的时候,张良要向黄石公学辟谷之术(这时刘邦已死了),吕太后舍不得他,说:“你不要走啊!人生一世如白驹之过郤。”看来吕太后还是学过《庄子》的。“过”,你想千里马那么快的速度,过门缝一晃就过了,千分之一秒就不在了,所以人一辈子活一千年,仍然是“若白驹之过郤”;你活一秒钟,仍然是“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快得很。到了这个年龄经常想起自己当小孩的时候,夏天时我就光着屁股到锦江大桥上去跳,到东门大桥上去跳,去游泳。那时有半天时间可能都在河里泡着,舒服。但是现在半老了,腿脚也不灵便了,每天早上起来猛了,眼睛就冒金花,还是“三低”没有解决。所以“忽然而已”,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啊!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庄子写这个,用语就很了然,“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注然勃然”,它是一种很偶然的,很短暂的,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刹那之际”,一下就有了,“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油然漻然”就是“恍兮惚兮”,莫名其妙地就进入了。我们有很多感觉、很多境界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来了,不知不觉地就去了,不知不觉地就把一件事办成了,浑浑噩噩地就把一件事办砸了,经常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所以“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
对于这四个“然”,我们要留意。有学者说庄子是“偶然论”者,或“不可知论”者,或者是“滑头主义”者,真是不知天下世事之艰难、大道之深幽啊!前面不是有“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吗?谁有能力把握、驾驭自然和社会中的偶然性?就是对必然性和规律而言,人们往往都是“事后诸葛亮”,基本上都是对过去种种偶然性加以分析、归纳和推论、整理出来的。但面对未来种种的偶然突发事件,难道能避免这个“注然勃然”和“油然漻然”吗?(校稿之际,正值四川汶川大地震,更感觉这个“注然勃然”的有力,更感觉偶然性的力量十分强大。)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一会儿把你生了,突然又让你死了。它都是很突然的,你都不能做主,你都不得自由。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我们看到生物死的时候都于心不忍,“君子远庖厨”嘛!看到宰牛、宰羊、杀鸡,那种不堪,就于心不忍而难过,人家也是一个生命,一下子就把人家的生命结束了,确实心头不忍。“人类悲之”,我们面对这个现象,对自己的生命不能做主,也显得很可怜。
“解其天弢tāo,堕其天袠zhì,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这里仍然是一个极高的境界。“解其天弢”,什么叫“弢”?就是弓袋。什么是“袠”?就是剑袋。不管是“弢”也好,还是“袠”也好,这些都是束缚我们的,捆绑我们的,老天爷经常把我们捆绑起来。所以三祖见二祖要求解脱法门,二祖就问:“谁缚汝?”三祖说:“没有哪个缚我。”于是就言下大悟,得解脱。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老天爷像缠丝兔一样地捆绑着、束缚着,话又说回来,都是自己的烦恼把自己捆绑住了。这个“解”,就是解脱,解脱于老天爷对我们的束缚,解脱于老天爷对我们的包装,我们要把它放下。
但这个过程又是“纷乎宛乎”。虽然是“魂魄将往,乃身从之”,这个“魂魄将往”,不因为你修了道就不生不死了,那不可能。老佛爷八十岁还是要“涅槃”,赵州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也还是要走。西藏的这些活佛还是要走,你不可能留得住,不管你怎样变化都是一回事情。但就这一生而言,你这个身形就逃不出这个“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的状态,哪怕你是“解其天弢,堕其天袠”的,你自己精神上已经得解脱了,那么婉婉转转的,你还是得“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啊!肉身仍然靠不住,你自己的精魂、所谓的魂魄,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佛性等之类的,它还是有一个归处,归在哪个地方?我们的根本归宿是什么?当然这是很明确的,归于道,就是回归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