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一个人都是从大道中来,又回归于大道中去。你要想就近找一个地方,我到底归于哪里?前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无门无房”。既然是“无门”,无门径可以入;“无房”,没有地方可以安住,你又想归于哪呢?就没有地方可以归,“无所归处,即是归处”。用禅宗的话说,“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路途和家舍不二,归与不归不二。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安,才能定。很多人问我能不能到极乐世界,能不能到天堂,有这种想法基本上到不了极乐世界,到不了天堂。只有不想,管它呢,变牛就变牛,变马就变马,说不定就到了极乐世界,就到了天堂。为什么呢?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管你到哪儿去?你的心不安,你的愿力再大,都不起作用。只有心安了,你才不受万法的陶铸,才能够真正地自由。
这里有一则故事,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连连被贬,最后被流放到海南,也牵连了一些朋友,如王定国就被流放到广西。后来他们遇赦回到江南,借用黄庭坚的诗来说,就是“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苏东坡问王定国的侍女:“在岭南如何?”这位叫“柔奴”的侍女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大为赞叹,于是就为她写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位追随落难主人多年的青春侍女尚有如此的胸襟,那些自认为是学道、修道的人反而不如,真是令人羞愧。
话说回来,“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有形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无形的东西变过来的,是“不形”产生了“有形”;“形之不形”,有形的东西又回归于“无形”,这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实。一般有些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物质转换的规律,物质转换、能量转换、形相转换、生灭转换,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
老和尚没雅兴给你谈禅
“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真正“将至”的人,就是得了道的人,他不过问“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有”从哪来,“无”到哪去。谈空谈有都是过程之中的,还处在小学、中学这样学修程度上的人才谈空谈有,毕业的人,老和尚不谈禅了,不再说“这个”了。所以,这个“非将至之所务也”,真正到了那个份上的,他不去和你论这些事情了。只有众生还津津乐道于此,过来人他哪还论道于此呢?他就不论道于此了。
“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天天在说“佛法”的人,未必就懂佛法。你到了这个地方,就不会天天说了。你在行之中,行住坐卧都是禅。像佛源老和尚他哪里还给你说禅,他才没有雅兴给你说禅,一来就给你一棒子,那个眼睛一瞪,声音一吼,来参学的还没发问,仅用眼光一扫,就把人吓退了。在中国佛学院读书的明乾法师回来,带了几个“禅修班”的同学来,待了几天正准备去给老和尚告假,老和尚就吼:“你什么时候滚啊!”哦哟!把北京来的同学吓呆了,不知道什么事情惹着老和尚了。当然明乾法师懂得老和尚的名堂,就说:“我明天就滚。”老和尚脸色一变说:“你明天就去啦!”语气就和蔼多了,一下从金刚怒目就转到菩萨慈眉善目,很幽默。一般人就不知道怎么回事,谁脑筋转弯转得那么快?但是第一关你过不了,第二关你就别想过,就得不到后面老和尚和颜悦色的谈话。如果你吓得马上在那儿磕头,那棒子就打到头上来了,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些。
“至则不论,论则不至”,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至则不论”,就是知者不言;“论则不至”,就是言者不知。我们经常看到对一个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往往是没有搞懂的在热烈讨论,懂了的就没有雅兴了。在网上对“禅宗”讨论得很热闹的人大多是半罐子水在那里晃荡,这位发表点高见了,那个又发表高见了;一会儿赞叹一番,一会儿又批评一通。像这种人就是没有尝到味道的人,真正得道的人就没有雅兴去谈这些了,他知道养自己了。
“明见无值,辩不若默”,“明见”就是“昭昭”,“无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价值。借用《宝镜三昧》的话说就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这个事情我见到了,见到了只是意识的景象,见到了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像“大彻大悟”。但这个念头一过呢?又是二百五一个,依旧恍恍惚惚地,过不了关。所以“明见无值,辩不若默”,整天在那夸夸其谈地争过去,辩过来,还不如养点精神,沉默一点,安静一些。“默”不仅是嘴巴要沉默,而且是心里也要安静,心里边要安宁。心里不安定,嘴巴上就守不住。所以只有心里安宁了,嘴巴上也就安宁了。嘴巴上安宁了,眼睛也就安静了。有的人眼睛看上去火辣辣的,或者怨气过重,或者喜气过重,兴奋过度,这些都不好,这些都是心里没有安宁,所以“辩不若默”。
我们看《维摩经》,“维摩默然”,文殊菩萨就赞叹维摩居士是“真入不二法门”。你看维摩居士比文殊菩萨都还高明,所以有些人就搞不懂了,这就叫“辩不若默”。有些时候有人问你“什么是禅”?你试着不开腔,稳着不说,他拿你没有办法。你一说就错,一开口就错,与其开口就错不如不说,不开口他拿你没办法。学会不说,特别是与“老鬼”们交往,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说。不管你是瞎说,还是老老实实地说,一说就有破绽。总之,你一说就有破绽,所以这就是“辩不若默”。
“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归纳一下,你听到的东西都不是道。“闻不若塞”,如果你要听,不如把耳朵塞起来不听最好,心都不要用在这上面,那么你就真正地合于道了。“道无心以合人,人无心以合道”,就像前面,“知”问“无为谓”如何是道。“无为谓”连回答的雅兴都没有,三问而三不答。一问“狂屈”,我知道,我给你说,正要说,哎呀!我心里清清楚楚,怎么一说就搞忘了呢?再问“黄帝”,“黄帝”所说的就像菩萨访问团慰问维摩居士,但真正的维摩居士就是“无为谓”,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看到这个“闻不若塞”,如果我们真正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关闭,内不放出,外不放入,那么这个人的修为就了不起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一个人都是从大道中来,又回归于大道中去。你要想就近找一个地方,我到底归于哪里?前面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无门无房”。既然是“无门”,无门径可以入;“无房”,没有地方可以安住,你又想归于哪呢?就没有地方可以归,“无所归处,即是归处”。用禅宗的话说,“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路途和家舍不二,归与不归不二。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安,才能定。很多人问我能不能到极乐世界,能不能到天堂,有这种想法基本上到不了极乐世界,到不了天堂。只有不想,管它呢,变牛就变牛,变马就变马,说不定就到了极乐世界,就到了天堂。为什么呢?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管你到哪儿去?你的心不安,你的愿力再大,都不起作用。只有心安了,你才不受万法的陶铸,才能够真正地自由。
这里有一则故事,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连连被贬,最后被流放到海南,也牵连了一些朋友,如王定国就被流放到广西。后来他们遇赦回到江南,借用黄庭坚的诗来说,就是“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苏东坡问王定国的侍女:“在岭南如何?”这位叫“柔奴”的侍女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大为赞叹,于是就为她写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位追随落难主人多年的青春侍女尚有如此的胸襟,那些自认为是学道、修道的人反而不如,真是令人羞愧。
话说回来,“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有形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无形的东西变过来的,是“不形”产生了“有形”;“形之不形”,有形的东西又回归于“无形”,这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的事实。一般有些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物质转换的规律,物质转换、能量转换、形相转换、生灭转换,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
老和尚没雅兴给你谈禅
“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真正“将至”的人,就是得了道的人,他不过问“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有”从哪来,“无”到哪去。谈空谈有都是过程之中的,还处在小学、中学这样学修程度上的人才谈空谈有,毕业的人,老和尚不谈禅了,不再说“这个”了。所以,这个“非将至之所务也”,真正到了那个份上的,他不去和你论这些事情了。只有众生还津津乐道于此,过来人他哪还论道于此呢?他就不论道于此了。
“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天天在说“佛法”的人,未必就懂佛法。你到了这个地方,就不会天天说了。你在行之中,行住坐卧都是禅。像佛源老和尚他哪里还给你说禅,他才没有雅兴给你说禅,一来就给你一棒子,那个眼睛一瞪,声音一吼,来参学的还没发问,仅用眼光一扫,就把人吓退了。在中国佛学院读书的明乾法师回来,带了几个“禅修班”的同学来,待了几天正准备去给老和尚告假,老和尚就吼:“你什么时候滚啊!”哦哟!把北京来的同学吓呆了,不知道什么事情惹着老和尚了。当然明乾法师懂得老和尚的名堂,就说:“我明天就滚。”老和尚脸色一变说:“你明天就去啦!”语气就和蔼多了,一下从金刚怒目就转到菩萨慈眉善目,很幽默。一般人就不知道怎么回事,谁脑筋转弯转得那么快?但是第一关你过不了,第二关你就别想过,就得不到后面老和尚和颜悦色的谈话。如果你吓得马上在那儿磕头,那棒子就打到头上来了,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些。
“至则不论,论则不至”,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至则不论”,就是知者不言;“论则不至”,就是言者不知。我们经常看到对一个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往往是没有搞懂的在热烈讨论,懂了的就没有雅兴了。在网上对“禅宗”讨论得很热闹的人大多是半罐子水在那里晃荡,这位发表点高见了,那个又发表高见了;一会儿赞叹一番,一会儿又批评一通。像这种人就是没有尝到味道的人,真正得道的人就没有雅兴去谈这些了,他知道养自己了。
“明见无值,辩不若默”,“明见”就是“昭昭”,“无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价值。借用《宝镜三昧》的话说就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这个事情我见到了,见到了只是意识的景象,见到了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像“大彻大悟”。但这个念头一过呢?又是二百五一个,依旧恍恍惚惚地,过不了关。所以“明见无值,辩不若默”,整天在那夸夸其谈地争过去,辩过来,还不如养点精神,沉默一点,安静一些。“默”不仅是嘴巴要沉默,而且是心里也要安静,心里边要安宁。心里不安定,嘴巴上就守不住。所以只有心里安宁了,嘴巴上也就安宁了。嘴巴上安宁了,眼睛也就安静了。有的人眼睛看上去火辣辣的,或者怨气过重,或者喜气过重,兴奋过度,这些都不好,这些都是心里没有安宁,所以“辩不若默”。
我们看《维摩经》,“维摩默然”,文殊菩萨就赞叹维摩居士是“真入不二法门”。你看维摩居士比文殊菩萨都还高明,所以有些人就搞不懂了,这就叫“辩不若默”。有些时候有人问你“什么是禅”?你试着不开腔,稳着不说,他拿你没有办法。你一说就错,一开口就错,与其开口就错不如不说,不开口他拿你没办法。学会不说,特别是与“老鬼”们交往,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说。不管你是瞎说,还是老老实实地说,一说就有破绽。总之,你一说就有破绽,所以这就是“辩不若默”。
“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归纳一下,你听到的东西都不是道。“闻不若塞”,如果你要听,不如把耳朵塞起来不听最好,心都不要用在这上面,那么你就真正地合于道了。“道无心以合人,人无心以合道”,就像前面,“知”问“无为谓”如何是道。“无为谓”连回答的雅兴都没有,三问而三不答。一问“狂屈”,我知道,我给你说,正要说,哎呀!我心里清清楚楚,怎么一说就搞忘了呢?再问“黄帝”,“黄帝”所说的就像菩萨访问团慰问维摩居士,但真正的维摩居士就是“无为谓”,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看到这个“闻不若塞”,如果我们真正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关闭,内不放出,外不放入,那么这个人的修为就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