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知北游》第五讲(1)东郭先生向庄子问道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五讲 敢问道在何方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东郭先生向庄子问道

“东郭子问于庄子”这一段,学禅宗公案的人也不陌生。南阳慧忠国师答有些人的问,和《庄子》这则公案如出一辙。洞山祖师在参访的时候,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是古佛心?”他也回答不了,就去参沩山禅师,沩山禅师不给他说,又找了几位禅师都不给他说,最后到了云岩禅师那里才给他说。所谓的说也等于没有说,最后才使洞山祖师有所开悟。

唐代南阳慧忠国师,他可是六祖大师的弟子,活了一百多岁,马祖时他还在世。有人问:“如何是古佛心?”南阳国师说:“墙壁、瓦砾是。”那个人很惊诧:“那些石头、瓦块怎么会是古佛心呢?”国师说:“当然是古佛心。”那个人不服气,就甩了一句话来:“那石头、瓦块能不能说法给我们听呢?”慧忠国师说:“怎么没说呢?不间断地在说啊!说得很热烈呀!”墙壁、瓦块说法,与古佛一样,而且是不间断地说,说得非常热烈。那个人就说:“我怎么听不到呢?”慧忠国师说:“你听不到是你的事,并不妨碍古佛现在说法。”那人又问:“那么祖师你听得到吗?”慧忠国师说:“我听不到。”这个和尚就说:“算了,你都听不到,还来哄我。你既然都听不到,你又怎么知道石头、瓦块就是古佛心呢?”慧忠国师说:“幸亏我听不到呀!如果我听得到,我就不会在这里给你说法了。”这些道理我们在平常学禅宗公案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个公案的来源,实际上这个公案就是从《庄子》来的,也就是从“东郭子问于庄子”这一段中来的。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我们天天都在谈论道、讨论道,但是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庄子的回答也很简单:“无所不在。”大家都知道大道遍一切处,用佛教的话说,“真如法身遍一切处”,我们的真如佛性遍一切处,哪一处又不在呢?再用佛教唯识学的话说,阿赖耶识无处不在、涵盖宇宙,因为阿赖耶识具“一切种”,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世界的一切一切都蕴藏在其中。它又把我们自己变为“见分”和“相分”两部分。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相分”,我们的精神内容也是我们的“相分”,所以这个就无处不在。那么我们的“见分”呢?这个能知能见的主观精神,更是如影随形与我同在,当然也无处不在。东郭子听庄子说“无所不在”很不服气,就说:“你说无所不在,你要拿点证据出来,你要给我们证明一下,你所说的道无所不在,究竟在哪儿?你要通过论证,最后让我们达成共识,我们才能认可。”

怎么理解这个“期而后可”呢?严格来说现代科学技术这些形而下的东西,都是必然要通过实验的过程,通过论证的过程,才能为大家所认可。我们不要小看“期而后可”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是很重要的。我们怎样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让别人“期而后可”?现在认可一个人并不容易,不是听哪个人吹一通,也不是被哪个人忽悠一下,你就觉得他是对的。我们一定要“期”,通过考核、验证,用禅宗的话说就是“勘验勘验”,你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东郭子总想把大道具体化,通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把握,或通过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够认识。我们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对道的感觉都是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很少有人能超过这个“期而后可”的状态。听说某法师最近要去新西兰去会一位超级大师,他几岁出家,在缅甸一禅、二禅、三禅,各种次第全部修炼完毕,现在才二十几岁,已经是“伟大”的“金刚上师”了,而且是八方布道说法。这位法师要去“勘验勘验”,因为他完成了各种次第,他完成了南传佛教包括大乘佛教的所有次第,很了不起。是不是就真的了不起呢?得让那位法师以他的慧眼去勘验勘验。

东郭子要庄子把大道的具体性、实在性指出来,庄子也毫不犹豫地说:“在蝼蚁。”这个就像禅宗打机锋一样,“如何是佛?”你要给我指出来,在哪里?就看你机锋快不快。当然,庄子是机锋敏捷,马上就说:“在蝼蚁。”当然东郭子就不服了,说:“何其下邪?”嗨!道嘛!何其伟大,多么崇高,怎么成了蝼lóu蛄gū、蚂蚁之类的呢?蝼蛄、蚂蚁是道吗?庄子就说:“你嫌它不高是吗?”那么“在稊tí稗bài”,也就是说稻田里的稻谷和稗子,这个也是道。东郭子一听,怎么这个道越来越下了呢?他就说:“这个还不行嘛!怎么越来越不像话了?”那么“在瓦甓pì”,石头、瓦块就是道。东郭子一听就晕了,你怎么越说越下了呢,越来越麻烦了呢?庄子就更不客气地说:“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东郭子一下就傻了,晕了,或者是发脾气了。这个“不应”有多种说法,也可能是晕了,也可能是被忽悠倒了,也可能是发脾气拂袖而去了。“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我们看这些语脉,这些对道的感觉,这种“言语道断,截断众流”的风范,其实《庄子》中也有。可惜东郭子没有这样的感觉,拿禅宗的话来说,他还不是“上乘根器”。当然现在很多人也未必是“上乘根器”,你真正认认真真地说法,人家也不信,总是要在次第法门中去感觉一下,要抓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本来这个心里空荡荡的感觉是个好事,但是自己却要把这个感觉当成是一个包袱背上,总要在自己手里抓一根稻草,才觉得安全,才觉得踏实。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