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知北游》第五讲(2)先秦时已有注水猪肉了吧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庄子说了一番以后,看到东郭子不应机,当然还有所说,下边庄子就接着给他说了。

先秦时已有注水猪肉了吧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你所问的这些,你想要“期而后可”,想要了知“道”的本质或“道”的本源,但你自以为是想知道的并不是大道的本质和本源。

庄子就举例,“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xī也,每下愈况。”市场上的官员检测屠户猪的肥瘦,怎样检测猪的呢?现在注水猪肉很多,你看到猪是胖胖的,到底是真肥还是假肥说不清楚。可能在先秦的时候已经有注水猪肉了吧!检查猪肥瘦真正老练的人,他不会在头上检查,也不会在肚皮上检查。他是顺着大腿向小腿上去看,小腿上灌水灌不进去,灌气也灌不进去。到了和猪蹄子连接的部分,如果也很实在、结实,捏着肉墩墩的,那么就说明这头猪很健康。小腿的部分是猪运动最多的地方,以前养猪可能放养的多一些,不像我们现在都是集约化养猪。只要小腿结实,那么大腿也一定结实,膘也一定长得好。所以“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越向下看,才能够准确地把猪的健康、肥瘦拈拿准。大道有时高高在上,但是最高的也就是最低的,最低的恰恰能够体现最高的。

“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这里我们不要去计较大道在什么地方,特别是修佛法的人总要在某个次第上去认证,认证这个如何如何,如果没有认证就认为没有资格进入下一个环节,那么也就与东郭子犯的错误一样。我们都知道小学生也不是每个都必须一百分才能升级,有六十分就可以升级,七八十分也可以,九十几分也可以。中学升大学,当然现在这个指标有些严,好像必须要多少多少分,清华、北大不一样,四川大学不一样,二级学院的分数又不一样。但是这些,哪个是死杠杠?现在你只要有几十万块钱,就可以上个老板培训班,学个一年半载的,拿张文凭。你说到底哪个环节是需要的?每个环节都是虚设在那的,有这个环节,但这个环节当不得真,因为大道不在这些地方停留。

尽管如此,一切道也没有离开这些。道散为万物,散为万事,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道。但是你说那些事就是道了吗?那也未必就是道。所以是在“是与不是”之间。如果我们把“是与不是之间”的感觉固化下来,就成了一种语言游戏,也没有用,弄成自欺欺人。这种感觉本来是对的,但一具体化就错了。就像我经常说“照片与人”的关系一样,照片是不是我?肯定是我。但我是不是照片?我肯定不是这张照片。道和万物的关系如同“照片和我”的关系,万物都是大道的照片,有各种不同的形象,因为大道涵育万物,万物都是大道的影像,但这个影像并不是大道。那么你说全体是不是大道?这个全体也不是大道,因为全体只是我们的一个概念,谁能认识全体?谁能知道全体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说全体的时候,就已经把一个个具体的东西模糊了,就像我们在街上的广场上走,我们一眼看到广场的全体,是看到全体了,但是其中一个个具体的东西你能看见吗?你能说得出来吗?就像我现在在这里讲课,我看到的是全体,但每一个人又都是模糊的;我如果要具体看某人,这个人清楚了,但是其他人就模糊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里,“汝唯莫必,无乎逃物”,只要你不去固执地认识一个事物,哪样东西又能逃得过大道的范围呢?逃不过的。所以“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根本大道就是这个样的。“大言亦然”,什么是“大言”呢?就是谈论、议论大道的这些语言。老子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言”也是这么回事,“大言”也是“莫必”的,“莫必”就是不确定,但又涵盖一切,如云门宗的“涵盖乾坤”一句一样。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周遍咸”,在修气功上要讲究“周遍咸”三个字,修密宗也要讲究“周遍咸”三个字。“周遍咸”了不得,佛教华严宗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实际上也就是“周遍咸”。华严宗的“十玄门”、“六相义”也就是“周遍咸”换了一个说法而已。佛教讲“圆顿”、“圆教”,都离不开这三个字。“周”就是范围一切,“遍”就是遍及一切,“咸”在古代也是一切的意思。“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三个字名字不一样,其实是一件事。“其指一也”,它的概念、它的所指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十玄门的无碍境界

“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我们尝试一下去游至道虚无之境吧,将你的言论合于至道之言,就不会有所穷尽了。我以前跟我的朋友说:“你试一下让你自己无碍。”我们心里边经常都有障碍,思维有障碍,行为上有障碍,心里想做事情,往往是心想而事不成。我们不要在不能成的事情上去用心,事情由“因缘”而定,由不得你。那么我们把自己的心放松,看看心里有没有障碍?如果有障碍,障碍在什么地方?特别是想学禅宗的人,特别是想言下大悟的人,你能不能心中无碍?你能不能在当下就做到无碍?“云门三句”中就有“涵盖乾坤”一句,你能不能当下就无碍?你如果不能做到当下就无碍,那么障碍是什么?你把它清除,清除了以后,你看还能不能无碍?

实际上这个也就是庄子的“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也就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换成禅宗的说法而已,换成华严宗的说法而已。有些法并不需要我们天天去说,天天去礼拜,或者天天去结手印。实际上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你本心的发动,离开了本心的发动,万法都将荡然无存。所以“彻法源底”离不开这个,离不开我们这个所谓当下的心。这个心又如何让我们“游乎无何有之宫”,而且要“同合而论”?华严宗的“十玄门”其实就是“同合而论”,什么显密无碍,大小无碍,过去未来无碍,光明黑暗无碍,等等。我们看华严宗的“十玄门”,就是“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只要是学了哲学的人,理解这个并不难。关键是在自己的修养上,在自己的修行上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这种能力,这种心力能在当下就进入没有障碍的状态也就是“大通”而无所不在。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