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我经常说:“过去的都是必然的,未来的都是偶然的。”未来的因素不可预测、不可预料。某法师既是命学大师又是风水大师,据说澳门的赌场百分之九十都是他拿的风水、拿的脉。那可是多宝道人、多宝如来了。但是他也没有预料到前年的一次车祸引发他现在一系列的病。你给别人算命,给别人看风水,让他们发财,何止千百。但是,现在自己的这个运,他还是没有预料到,你说这个可奈何吗?真正是无可奈何啊!正是因为这个无可奈何,他去成都找“卢火神”看病,一去就和“火神”投缘,吃了几副中药就舒服了。人生中很多事情不好说,难以预料。
我们就看这两句,“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这个就是我们人生的实相,就看你是自觉于此,还是被动于此,也就是这一念之间。一念之间你翻过了,这个就是道,是道体,也是道相,体、相、用全在里面。如果你没有明白,你永远在道外飘荡。今天可以坐在皇宫里,明天可以让你变成要饭的;一时可以让你貌如仙子,一时可以让你落于尘埃;年轻时羞花闭月,老了变成一个丑八怪。这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在起作用呢?当然佛教中说是“业感缘起”,你这个人的业如何?功德做得如何?当然这个也是梦幻泡影、虚幻不实,用唯识学的话来说,就是阿赖耶识的“异熟”在暗中运作!
佛未说之法如大千恒河沙
“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冯闳”,指虚无辽远。当然,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宇宙之中,都生活在大道之中,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三世诸佛和一切众生都在火焰中生灭,但三世诸佛有知而众生无知。大家都是逍遥自在于大道的运化之中,这种运化,是“寂兮寥兮!恍兮惚兮!惚兮恍兮”那样空泛自在的状态。就算你是真正得了道的人,是大智慧的人,进入了这个境界,也未必能知道其中的边际。你可能觉得这个东西好像有些麻烦,既然是大智慧的、得了道的人,怎么不知道其中的边际呢?的确如此,知道了就错了。
《华严经》里说有一位菩萨,一步就跨过了“三千大千世界”,跨过后回头一看,自己连普贤菩萨的汗毛孔都还没跨出。这个是什么道理?这也是一个“相对论”。赵州老和尚说:“老僧不在明白里。”明白那么多干什么呢?《知北游》后边接着说:“知者浅矣,不知者深矣!”所以“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这个“不知”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一种“知”,还是回到《养生主》的话来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大宗师》的话来说,“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养其知之所不知”,所以对这个“不知”,我们不要强去知。
有的人这样求知,那样求知,让自己很劳累。不论你怎么去求知,相比于未知永远都是一个无穷大的量。所以老佛爷最后说了一句:“我所说法,犹如恒河一粒沙;未说之法,犹如大千恒河沙。”老佛爷说法说了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大的一套“三藏十二部”的经书,现在用柜子要装上一大柜,以前用“贝叶”抄写,要装满几个房间。你想想看这些也仅是“恒河一粒沙”而已。就说已知的微不足道,未知的无穷无尽,可以说简直是不成比例。那么我们在人世之中惶惶、往来求知,就显得很可笑了。
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还是有共通的地方,《大学》里边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有个“知止”的限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都是需要“知止”,确定一个认知的半径,自己一生这几十年应有一个根本的归宿,你超越这个,你就是和大道挑战,和自己的能耐挑战。尽管西方人很强调挑战这个能力,但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你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从养生、养心来说,你就南辕北辙了。所以“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大智慧的人,就是成为菩萨了也不知其所穷,要把这个看破。
“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什么叫“物物”呢?大道就是“物物”,它能够生化万物,是能够产生万物的本源。“物”,就是一个具体的东西。“物物”是形而上,“物”是形而下。那么“道”和“物”就是体和相,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庄子在这里的逻辑是很清楚的,用现在的逻辑学说就是普遍性和个体性的关系。
“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物物”就是造化的普遍性,它造就万物,哪一样东西离得开它呢?“而物有际者”是说一个具体的东西是有限的,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哪怕是东施西施,秦皇汉武,菩萨妖怪等,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东西。“而物有际者”,都有具体的指向,有具体的边际,有具体的一种规定性。用黑格尔的话说,叫“有质的规定性”。万物有各自的性,摄像机有摄像机的性能,不同于照相机。男的和女的是怎么回事?植物和动物是怎么回事?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怎么回事?金属和非金属是怎么回事?它都是这个“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呀!
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
“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什么是“不际之际”?“不际”是大道。大道是什么?大道是空、无、虚。但是,万事万物正是从空、无、虚中产生的,用老子《道德经》的话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有”就是“际”,“无”就是“不际”。“不际”迁变、演变,生发出了“有”,具体的东西出来了,但是具体的东西也要归于虚无。这个“虚无”,比如说我们的生老病死,父母生我们之前我们在哪里?我们进了太平间、火葬场之后又回归于哪里呢?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生住异灭,生之前它是无,生之后它是有;灭之前它是有,灭之后它是无。那么这个也就是“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我经常说:“过去的都是必然的,未来的都是偶然的。”未来的因素不可预测、不可预料。某法师既是命学大师又是风水大师,据说澳门的赌场百分之九十都是他拿的风水、拿的脉。那可是多宝道人、多宝如来了。但是他也没有预料到前年的一次车祸引发他现在一系列的病。你给别人算命,给别人看风水,让他们发财,何止千百。但是,现在自己的这个运,他还是没有预料到,你说这个可奈何吗?真正是无可奈何啊!正是因为这个无可奈何,他去成都找“卢火神”看病,一去就和“火神”投缘,吃了几副中药就舒服了。人生中很多事情不好说,难以预料。
我们就看这两句,“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这个就是我们人生的实相,就看你是自觉于此,还是被动于此,也就是这一念之间。一念之间你翻过了,这个就是道,是道体,也是道相,体、相、用全在里面。如果你没有明白,你永远在道外飘荡。今天可以坐在皇宫里,明天可以让你变成要饭的;一时可以让你貌如仙子,一时可以让你落于尘埃;年轻时羞花闭月,老了变成一个丑八怪。这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在起作用呢?当然佛教中说是“业感缘起”,你这个人的业如何?功德做得如何?当然这个也是梦幻泡影、虚幻不实,用唯识学的话来说,就是阿赖耶识的“异熟”在暗中运作!
佛未说之法如大千恒河沙
“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冯闳”,指虚无辽远。当然,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宇宙之中,都生活在大道之中,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三世诸佛和一切众生都在火焰中生灭,但三世诸佛有知而众生无知。大家都是逍遥自在于大道的运化之中,这种运化,是“寂兮寥兮!恍兮惚兮!惚兮恍兮”那样空泛自在的状态。就算你是真正得了道的人,是大智慧的人,进入了这个境界,也未必能知道其中的边际。你可能觉得这个东西好像有些麻烦,既然是大智慧的、得了道的人,怎么不知道其中的边际呢?的确如此,知道了就错了。
《华严经》里说有一位菩萨,一步就跨过了“三千大千世界”,跨过后回头一看,自己连普贤菩萨的汗毛孔都还没跨出。这个是什么道理?这也是一个“相对论”。赵州老和尚说:“老僧不在明白里。”明白那么多干什么呢?《知北游》后边接着说:“知者浅矣,不知者深矣!”所以“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这个“不知”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一种“知”,还是回到《养生主》的话来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大宗师》的话来说,“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养其知之所不知”,所以对这个“不知”,我们不要强去知。
有的人这样求知,那样求知,让自己很劳累。不论你怎么去求知,相比于未知永远都是一个无穷大的量。所以老佛爷最后说了一句:“我所说法,犹如恒河一粒沙;未说之法,犹如大千恒河沙。”老佛爷说法说了四十九年,说了那么大的一套“三藏十二部”的经书,现在用柜子要装上一大柜,以前用“贝叶”抄写,要装满几个房间。你想想看这些也仅是“恒河一粒沙”而已。就说已知的微不足道,未知的无穷无尽,可以说简直是不成比例。那么我们在人世之中惶惶、往来求知,就显得很可笑了。
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还是有共通的地方,《大学》里边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有个“知止”的限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都是需要“知止”,确定一个认知的半径,自己一生这几十年应有一个根本的归宿,你超越这个,你就是和大道挑战,和自己的能耐挑战。尽管西方人很强调挑战这个能力,但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你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从养生、养心来说,你就南辕北辙了。所以“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大智慧的人,就是成为菩萨了也不知其所穷,要把这个看破。
“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什么叫“物物”呢?大道就是“物物”,它能够生化万物,是能够产生万物的本源。“物”,就是一个具体的东西。“物物”是形而上,“物”是形而下。那么“道”和“物”就是体和相,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庄子在这里的逻辑是很清楚的,用现在的逻辑学说就是普遍性和个体性的关系。
“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物物”就是造化的普遍性,它造就万物,哪一样东西离得开它呢?“而物有际者”是说一个具体的东西是有限的,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哪怕是东施西施,秦皇汉武,菩萨妖怪等,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东西。“而物有际者”,都有具体的指向,有具体的边际,有具体的一种规定性。用黑格尔的话说,叫“有质的规定性”。万物有各自的性,摄像机有摄像机的性能,不同于照相机。男的和女的是怎么回事?植物和动物是怎么回事?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怎么回事?金属和非金属是怎么回事?它都是这个“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呀!
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
“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什么是“不际之际”?“不际”是大道。大道是什么?大道是空、无、虚。但是,万事万物正是从空、无、虚中产生的,用老子《道德经》的话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有”就是“际”,“无”就是“不际”。“不际”迁变、演变,生发出了“有”,具体的东西出来了,但是具体的东西也要归于虚无。这个“虚无”,比如说我们的生老病死,父母生我们之前我们在哪里?我们进了太平间、火葬场之后又回归于哪里呢?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生住异灭,生之前它是无,生之后它是有;灭之前它是有,灭之后它是无。那么这个也就是“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