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无为”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安住于这样一种“无”的状态。这个“无为”并不是让我们“不知”或者“不为”,而是说我们的心本身就是这样,我们要安住于此,这是我们的本钱。只有“无为”才装得下这个“有为”,只有“无知”,你才能把“已知”的半径发挥到极致。如果我们满足于“已知”,或者局限于“已知”,如果我们被“已知”的东西束缚住,你怎么能够扩大自己的半径呢?只有我们处于“无为”状态,你“能知”的半径才能扩展、延伸到别人难以企及的空间。所以“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样来的。如果我们局限于“有为”,你就不可能“无为”。但是我们对“无为”要有正确的理解,很多人对它的理解都不准确。“无为”与道同在,与道同体,它是无限的,人心处于“无为”状态时,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灵性发挥到极致。这一点,需要大家认真去领会。
回归到婴儿时代,那是不可能的
“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当然,我们今天都已成为人了,有头、有脑、有四肢、有五脏、有百骸,此外我们还有种种的知识和文化,受到社会的种种教育,已经“为物”了。什么叫“为物”呢?本来是人体干细胞,什么也算不上,现在已演化成各种细胞,已经在模具里铸成了生命系统。就像一团泥巴,铸成瓶子就是瓶子,铸成罐子就是罐子。既已“为物”矣,你就不能当未成形前的、能万化万应的“那个”来用了。
“欲复归根,不亦难乎!”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有的已经步入老年,想回归到婴儿时代,那是不可能的。想想自己少年的时光,那时是很舒服的,我们这里最小的才十七岁,我也想回到十七岁的时候呀。当时作为红卫兵,到北京见毛主席好激动,吃饭、坐车到处跑都不要钱,多舒服呀!现在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了,但是经常做梦,很留恋青春少年时。那个时代谈恋爱都热络一些,现在觉得热络不起来了,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年轻人的冲动和感觉,就连爬山都不行了。以前我的腿力好得很,前些天,我的一位几十年的老朋友来看我,他说我当年腿力是很厉害的。他是个武术高手,当年到江油来看我,他的脚力都赶不上我。下火车到我们生产队有三十里,走得他们一身汗;而我呢,毛毛汗都没有出。
所以“欲复归根,不亦难乎”!我们受到种种污染,酒色财气的污染,功名利禄的污染,有的人很向往这些,得不到就郁闷。也有许多成功人士留恋当年,那时没有这种利欲的污染,那种纯洁的心灵多畅快,无忧无虑,多了然。但是,你现在想回到那种精神状态很困难。当然再过十年、二十年就返老还童了,因为脑袋就不管用了,没有用了也就回归婴儿了。但是一个老婴儿,生活需要人照料,是“老而不死谓之贼”了,也没有用,所以真正要“复归”确实很难。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那么怎样使人能够“归根”?只有“大人”,也就是圣人、悟道的人才能“归根”。怎样理解呢?因为“大人”——圣人、悟道的人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就是打破了生死的隔阂,打破了生死的分别,能把生死平等来对待。
“生也死之徒”,“徒”,就是哥们儿,生是死的哥们儿,死是生的哥们儿,都平等对待,因为生死是一体的。“死也生之始”,死后到哪里去?再生了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转世”,六道轮回里去转转也好,总之给你一个新的形态。现在科学讲“物质不灭”、“能量不灭”,佛教讲“业力不灭”。庄子、道家里讲死了,哪怕成了灰,也可变树、变草,狗吃了变狗肉,蚂蚁吃了变蚂蚁肉。总之运化、变化无穷,死了可能被千百万亿个细菌消化,你变成了千百万亿个细菌,成了微生物,总之都属于“造化”、变化,都还在乾坤之中。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谁知道生死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谁知道生死的阶段性、生死的过程是怎样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当然,这是道家的学说。佛教讲“四大和合”,“四大和合”即“地、水、火、风”,另外还加上神识。如果没有神识,只有“四大”——地、水、火、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人,像现在的实验室,给它一百个亿也造不出只苍蝇来。
但是道家认定了“人之生,气之聚也”,这个“气”,并不是空气,它是指一种“精神元气”。这种“精神元气”,如果积聚了就生,散了就死。我曾多次见过死亡的过程,我给一些老先生送终,有的是在家里送终,有的在庙里送终,有的在医院里送终。在生死一刹那间,他们是非常清醒的。就像离欲老和尚、本光法师,他们在去世之前都是非常清醒的,还在摆龙门阵,摆着摆着,就那么一线气不在,头一扬就走了。有些是在病痛之中,虽然他身体不安,但是脑袋还处在清醒的状态,突然一口气不来,也就走了。也有的是睡了一觉,早上没有起来就走了。所以“人活一口气”,是真的。这个“气”就是我们的“神”。你的“神”在,命就在;你的“神”不在,命就不在。所以这个“气”我们可以作为“神”来理解。“神散则为死”,我们看一个人的“神”在不在,就看眼睛,看瞳孔,有精神,他的身体就很好。如果谁的瞳孔都散了,神就散了,就没有救了。“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如果把生死看成一回事,与生死交成好朋友,你又何须好生恶死呢?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无为”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安住于这样一种“无”的状态。这个“无为”并不是让我们“不知”或者“不为”,而是说我们的心本身就是这样,我们要安住于此,这是我们的本钱。只有“无为”才装得下这个“有为”,只有“无知”,你才能把“已知”的半径发挥到极致。如果我们满足于“已知”,或者局限于“已知”,如果我们被“已知”的东西束缚住,你怎么能够扩大自己的半径呢?只有我们处于“无为”状态,你“能知”的半径才能扩展、延伸到别人难以企及的空间。所以“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样来的。如果我们局限于“有为”,你就不可能“无为”。但是我们对“无为”要有正确的理解,很多人对它的理解都不准确。“无为”与道同在,与道同体,它是无限的,人心处于“无为”状态时,才能真正把自己的灵性发挥到极致。这一点,需要大家认真去领会。
回归到婴儿时代,那是不可能的
“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当然,我们今天都已成为人了,有头、有脑、有四肢、有五脏、有百骸,此外我们还有种种的知识和文化,受到社会的种种教育,已经“为物”了。什么叫“为物”呢?本来是人体干细胞,什么也算不上,现在已演化成各种细胞,已经在模具里铸成了生命系统。就像一团泥巴,铸成瓶子就是瓶子,铸成罐子就是罐子。既已“为物”矣,你就不能当未成形前的、能万化万应的“那个”来用了。
“欲复归根,不亦难乎!”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有的已经步入老年,想回归到婴儿时代,那是不可能的。想想自己少年的时光,那时是很舒服的,我们这里最小的才十七岁,我也想回到十七岁的时候呀。当时作为红卫兵,到北京见毛主席好激动,吃饭、坐车到处跑都不要钱,多舒服呀!现在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了,但是经常做梦,很留恋青春少年时。那个时代谈恋爱都热络一些,现在觉得热络不起来了,现在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年轻人的冲动和感觉,就连爬山都不行了。以前我的腿力好得很,前些天,我的一位几十年的老朋友来看我,他说我当年腿力是很厉害的。他是个武术高手,当年到江油来看我,他的脚力都赶不上我。下火车到我们生产队有三十里,走得他们一身汗;而我呢,毛毛汗都没有出。
所以“欲复归根,不亦难乎”!我们受到种种污染,酒色财气的污染,功名利禄的污染,有的人很向往这些,得不到就郁闷。也有许多成功人士留恋当年,那时没有这种利欲的污染,那种纯洁的心灵多畅快,无忧无虑,多了然。但是,你现在想回到那种精神状态很困难。当然再过十年、二十年就返老还童了,因为脑袋就不管用了,没有用了也就回归婴儿了。但是一个老婴儿,生活需要人照料,是“老而不死谓之贼”了,也没有用,所以真正要“复归”确实很难。
“其易也,其唯大人乎!”那么怎样使人能够“归根”?只有“大人”,也就是圣人、悟道的人才能“归根”。怎样理解呢?因为“大人”——圣人、悟道的人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就是打破了生死的隔阂,打破了生死的分别,能把生死平等来对待。
“生也死之徒”,“徒”,就是哥们儿,生是死的哥们儿,死是生的哥们儿,都平等对待,因为生死是一体的。“死也生之始”,死后到哪里去?再生了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转世”,六道轮回里去转转也好,总之给你一个新的形态。现在科学讲“物质不灭”、“能量不灭”,佛教讲“业力不灭”。庄子、道家里讲死了,哪怕成了灰,也可变树、变草,狗吃了变狗肉,蚂蚁吃了变蚂蚁肉。总之运化、变化无穷,死了可能被千百万亿个细菌消化,你变成了千百万亿个细菌,成了微生物,总之都属于“造化”、变化,都还在乾坤之中。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谁知道生死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谁知道生死的阶段性、生死的过程是怎样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当然,这是道家的学说。佛教讲“四大和合”,“四大和合”即“地、水、火、风”,另外还加上神识。如果没有神识,只有“四大”——地、水、火、风,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人,像现在的实验室,给它一百个亿也造不出只苍蝇来。
但是道家认定了“人之生,气之聚也”,这个“气”,并不是空气,它是指一种“精神元气”。这种“精神元气”,如果积聚了就生,散了就死。我曾多次见过死亡的过程,我给一些老先生送终,有的是在家里送终,有的在庙里送终,有的在医院里送终。在生死一刹那间,他们是非常清醒的。就像离欲老和尚、本光法师,他们在去世之前都是非常清醒的,还在摆龙门阵,摆着摆着,就那么一线气不在,头一扬就走了。有些是在病痛之中,虽然他身体不安,但是脑袋还处在清醒的状态,突然一口气不来,也就走了。也有的是睡了一觉,早上没有起来就走了。所以“人活一口气”,是真的。这个“气”就是我们的“神”。你的“神”在,命就在;你的“神”不在,命就不在。所以这个“气”我们可以作为“神”来理解。“神散则为死”,我们看一个人的“神”在不在,就看眼睛,看瞳孔,有精神,他的身体就很好。如果谁的瞳孔都散了,神就散了,就没有救了。“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如果把生死看成一回事,与生死交成好朋友,你又何须好生恶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