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养生之道的根本秘诀
“故万物一也”——能以“万物为一”,我这个身体来是从万物中来,去了以后还是回归于万物。从大道中来,回归于大道,从万物中来又回归于万物。我们每天吃五谷杂粮、鸡鸭鱼肉,以颐养生命。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是“万物”,没有万物来颐养,我们的生命就无法存在。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生命,就是不断把外在变成内在,把内在变成外在的过程。”什么是外在变成内在?就是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我们吃东西,呼吸新鲜空气,就是把外在的东西转化成内在的东西;我们排泄流汗,就是把内在的东西变成外在的东西。人的细胞、血液每天要生多少,要死多少,死后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排泄、转化掉,由内在转化成外在。如果一个人不排便,那肯定是死人了,不出汗的人,也是死人。“故万物一也”,我们要把千差万别的现象看成是一回事,都是大道流行。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我们对喜好、欢喜、所欲的东西,称为“神奇”。富贵是神奇,都喜好;贫贱是臭腐,都讨厌。生命是美者,是“神奇”,我们礼赞、歌颂生命。相反,死亡是臭腐,我们要诅咒死亡、诅咒死神。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是“臭腐”。
但是造化就是那么奇怪,经常把“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我们吃的山珍海味,在五脏六腑中变成了臭便,然后进入“五谷轮回之所”,大家都捏着鼻子,不愿意进去,这是“神奇”化为“臭腐”。但正是这些臭腐的东西,你用在田里就是有机肥。我们现在纯绿色的农业,拒绝化肥,拒绝农药,完全是用有机肥料来种庄稼、种蔬菜水果,这个在市场上是最受欢迎的,“神奇”嘛!这就是“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又怎样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如果泥不污哪有荷花呢?云门寺小西天的荷花就长得衰弱不堪,因为池子里面只有薄薄的一层沙,没有淤泥,没有肥,所以就长不起来。“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这是一种转化。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之中、官场之中,也是“臭腐化为神奇”。某些人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升官发财了,当然,升了官发了财就是“神奇”。但哪天案发了、双规了,一下就变成“臭腐”。我们要把这些现象看穿、看破,大道中的确无所谓“臭腐”、无所谓“神奇”。“臭腐”是人的感觉,“神奇”也是人的感觉。我们排的大便,对人来说臭不可当,而对苍蝇、屎壳郎来说,却是美味,是天堂,各自需求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看破。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境界,有没有这样的胸襟,能够有“通天下一气”这样的感觉,能够把富贵贫贱视之为“一”,处之如“一”,把生死是非化之为“一”,从而在遇上大麻烦时能显得气定神闲,自由自在,不至于张皇失措。
“圣人故贵一”,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中,我们要把这个境界提起来,把价值观念纯化、优化。另一方面,“贵一”就是我们的“精气神”应该收摄为“一”,不能随便释放,问题想多了耗神,话说多了耗气,每天不“守子时”,肢体不得休息就是耗命。怎样使自己能够把神、神气,乃至自己的命都规范在“一”之中,这就是养生之道了。养生之道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能够“贵一”,能够“守一”,就是养生之道的根本秘诀,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秘诀,这可是儒释道三家都宗奉的原则啊!
不读书而悟道最舒服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知先生”终于有点明白了,对“黄帝”说:我向“无为谓先生”请教,“无为谓先生”不回答我,他并不是不回答我,是他不知道怎样回答我。
“我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我问“狂屈先生”,“狂屈先生”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时,又忘掉该如何告诉我了。
“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我今天来问你,你知道了,你既然知道了,那么就不接近道了,你所说的、所表达的,未必就是道。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黄帝”说:“无为谓先生”是真正的体道而行,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道,他才是真正的“是”。
“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就“狂屈先生”而言,因为他接近,有点相似,有点感觉,但他却说不出来,不仅仅是说不出来,还忘记怎么说了。
“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我们两个永远与道不沾边,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个“天机”,就永远不懂什么是道了。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狂屈先生”听了“黄帝”的这番话,就赞美“黄帝”了不起,他居然懂这些,还说得这么好。“无为谓先生”有没有话说呢?他就没话可说,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管你们说什么,他都听不到,所以他也不说。通过这一段,让我们来感觉“知”与“不知”、“智慧”与“愚昧”的这层关系。
这里所说的“愚昧”就是“混沌”,如何处理这层关系?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怎样使“知”与“不知”达到一种平衡、一种和谐?有些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心里就万分焦急,就感到很羞愧、很无能、很无力;有些人有了点知识、有了点能力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了不得,这些都是病态心理在大道面前无病呻吟。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看破,通过对道家的学习,特别是庄子的文章,把我们生命、精神的运行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这样我们就会感到很舒服。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忙,特别是有些好学之士,生怕自己不懂,每天都要翻千卷书,这样学虽令人敬仰,但很累,可能也不会持久。怎样使自己在不读书的情况下而悟道,在不累的情况下能悟道?不读书而悟道最舒服。有人说我听不懂,这样最舒服,你就高明。就怕听懂了。因为听懂终归不“是”,听得稀里糊涂还有点接近,一点不懂、一点不听就是最好的。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养生之道的根本秘诀
“故万物一也”——能以“万物为一”,我这个身体来是从万物中来,去了以后还是回归于万物。从大道中来,回归于大道,从万物中来又回归于万物。我们每天吃五谷杂粮、鸡鸭鱼肉,以颐养生命。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的是“万物”,没有万物来颐养,我们的生命就无法存在。用黑格尔的话来说:“生命,就是不断把外在变成内在,把内在变成外在的过程。”什么是外在变成内在?就是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我们吃东西,呼吸新鲜空气,就是把外在的东西转化成内在的东西;我们排泄流汗,就是把内在的东西变成外在的东西。人的细胞、血液每天要生多少,要死多少,死后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排泄、转化掉,由内在转化成外在。如果一个人不排便,那肯定是死人了,不出汗的人,也是死人。“故万物一也”,我们要把千差万别的现象看成是一回事,都是大道流行。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我们对喜好、欢喜、所欲的东西,称为“神奇”。富贵是神奇,都喜好;贫贱是臭腐,都讨厌。生命是美者,是“神奇”,我们礼赞、歌颂生命。相反,死亡是臭腐,我们要诅咒死亡、诅咒死神。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是“臭腐”。
但是造化就是那么奇怪,经常把“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我们吃的山珍海味,在五脏六腑中变成了臭便,然后进入“五谷轮回之所”,大家都捏着鼻子,不愿意进去,这是“神奇”化为“臭腐”。但正是这些臭腐的东西,你用在田里就是有机肥。我们现在纯绿色的农业,拒绝化肥,拒绝农药,完全是用有机肥料来种庄稼、种蔬菜水果,这个在市场上是最受欢迎的,“神奇”嘛!这就是“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又怎样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如果泥不污哪有荷花呢?云门寺小西天的荷花就长得衰弱不堪,因为池子里面只有薄薄的一层沙,没有淤泥,没有肥,所以就长不起来。“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这是一种转化。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之中、官场之中,也是“臭腐化为神奇”。某些人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升官发财了,当然,升了官发了财就是“神奇”。但哪天案发了、双规了,一下就变成“臭腐”。我们要把这些现象看穿、看破,大道中的确无所谓“臭腐”、无所谓“神奇”。“臭腐”是人的感觉,“神奇”也是人的感觉。我们排的大便,对人来说臭不可当,而对苍蝇、屎壳郎来说,却是美味,是天堂,各自需求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看破。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境界,有没有这样的胸襟,能够有“通天下一气”这样的感觉,能够把富贵贫贱视之为“一”,处之如“一”,把生死是非化之为“一”,从而在遇上大麻烦时能显得气定神闲,自由自在,不至于张皇失措。
“圣人故贵一”,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中,我们要把这个境界提起来,把价值观念纯化、优化。另一方面,“贵一”就是我们的“精气神”应该收摄为“一”,不能随便释放,问题想多了耗神,话说多了耗气,每天不“守子时”,肢体不得休息就是耗命。怎样使自己能够把神、神气,乃至自己的命都规范在“一”之中,这就是养生之道了。养生之道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能够“贵一”,能够“守一”,就是养生之道的根本秘诀,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秘诀,这可是儒释道三家都宗奉的原则啊!
不读书而悟道最舒服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知先生”终于有点明白了,对“黄帝”说:我向“无为谓先生”请教,“无为谓先生”不回答我,他并不是不回答我,是他不知道怎样回答我。
“我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我问“狂屈先生”,“狂屈先生”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时,又忘掉该如何告诉我了。
“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我今天来问你,你知道了,你既然知道了,那么就不接近道了,你所说的、所表达的,未必就是道。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黄帝”说:“无为谓先生”是真正的体道而行,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道,他才是真正的“是”。
“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就“狂屈先生”而言,因为他接近,有点相似,有点感觉,但他却说不出来,不仅仅是说不出来,还忘记怎么说了。
“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我们两个永远与道不沾边,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个“天机”,就永远不懂什么是道了。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狂屈先生”听了“黄帝”的这番话,就赞美“黄帝”了不起,他居然懂这些,还说得这么好。“无为谓先生”有没有话说呢?他就没话可说,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管你们说什么,他都听不到,所以他也不说。通过这一段,让我们来感觉“知”与“不知”、“智慧”与“愚昧”的这层关系。
这里所说的“愚昧”就是“混沌”,如何处理这层关系?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怎样使“知”与“不知”达到一种平衡、一种和谐?有些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心里就万分焦急,就感到很羞愧、很无能、很无力;有些人有了点知识、有了点能力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了不得,这些都是病态心理在大道面前无病呻吟。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看破,通过对道家的学习,特别是庄子的文章,把我们生命、精神的运行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这样我们就会感到很舒服。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忙,特别是有些好学之士,生怕自己不懂,每天都要翻千卷书,这样学虽令人敬仰,但很累,可能也不会持久。怎样使自己在不读书的情况下而悟道,在不累的情况下能悟道?不读书而悟道最舒服。有人说我听不懂,这样最舒服,你就高明。就怕听懂了。因为听懂终归不“是”,听得稀里糊涂还有点接近,一点不懂、一点不听就是最好的。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