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昆仑山论道的故事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支离叔”是残疾人。“滑介叔”从名字上来看,就是一个长相滑稽的人,形象也不敢恭维,反正不是美男子。在《庄子》里,有很多这类稀奇古怪的人物。“观于冥伯之丘”,庄子的语言很考究,语言里有隐喻。“冥”,冥王星的冥,冥者黑暗嘛,就是不明白的意思。“伯”呢,是老大的意思。在这里用“冥伯”这个词,意思就是昏头老大。另外,“冥伯”和“明白”谐音,也就是“明白等于不明白”,明白和不明白是不二的。
下面就点了一个“题”藏在里面,“昆仑之虚”,昆仑山是出神仙的地方,登上昆仑山的人就可以列入仙班,那不得了啊。但昆仑山又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虚”为“墟”,废墟,为似有似无之地。“黄帝之所休”,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传说黄帝修炼和成仙登天的地方就是昆仑山。
成玄英在其“疏”中写得极为生动,他说:“支离,谓支体离析,以明忘形也。滑介,犹骨稽也,谓骨稽挺特,以遗忘智也。欲显叔世浇讹,故号为叔也。冥,暗也。伯,长也。昆仑,人身也。言神智杳冥,堪为物长;昆仑玄远,近在人身;丘墟不平,俯同世俗;而黄帝圣君,光临区宇,修心息智,寄在凡庸。是知至道幽玄,其则非远,故托二叔以彰其义也。”成玄英把这一切都点明了。
“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这个“柳”是谐音,就是瘤子、肿瘤。突然间,左肘下长了一个大瘤子,很讨厌,怎么这样呢?
支离叔说:“子恶之乎?”你是不是讨厌它呢?滑介叔说:“亡,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你看,这些道人有多潇洒!滑介叔开头发现自己长了一个大瘤子,吃了一惊,显得无可奈何。但支离叔问他是否讨厌这个瘤子时,他又说,谈不上,我没什么可厌恶它的,也没什么可怕它的。
“生者,假借也”,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存在,是假借于“道”的一种显示,是大道赋予我们的一个形体。所以要明白,我们这一生,只不过是大道运行的一个花絮,万里长江中的一朵浪花而已。我们是假借于大道而来的,我们都只不过是大道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我这个身体是假借于大道而生的,我的眼耳鼻舌、五脏六腑是假借我这个身体而生,这个瘤子也是假借我这个身体而生。包括我们的病,也是假借我这个身体而生的。如果没有这个身体,又如何显示病呢?也不可能得病了。当然,种种寄生虫也是要借助我们的身体来繁衍。所以,“假之而生生者”,我们的身体附属于道,我们的病又附属于我们的身体,就像庄子在《齐物论》里谈的“罔两”和“景”的故事。景就是影子,人都有影子,影子外面还有一个模糊的微影,叫罔两,大家都是相互依附,相互依存的。拿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缘起”,因缘和合而有种种相。对大道而言,这些相都是附着于大道身上的尘垢,有什么值得眷恋,值得厌恶的呢?
坦然无怖于生死
“死生为昼夜”,死和生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自然的交替,没有什么悲哀的,也用不着贪生怕死。当我们受到疾病折磨的时候,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洒脱、超然的感觉?南传佛教的小乘佛教,对生死看得很重,而且很害怕。所以如今“放焰口”也好,打“普佛”做法事也好,这些习惯都是好生恶死、趋吉避凶的一种表现。庄子的生死观是超越生死的,这种洒脱比那些低层次的学问高明许多,禅宗的生死观,就是与庄子一脉相通的。
唐朝时,有人问洞山禅师:“亡僧迁化到何处去?”寺里昨天火化了一位比丘,这位比丘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洞山禅师说:“火后一茎草。”就这么一回事,有什么呢?没什么嘛。有人问沩山禅师说:“你老人家百年以后到哪里去呢?”沩山禅师回答说:“东家为牛,西家做马。”你看这些禅师多了不起,让他到极乐世界他都不想去,要去东家变牛,西家变马。禅宗的这些思想,和庄子是一脉相通的。
“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这句话实在了不起!我们都是学道的人,平常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化,观察人事人生的变化,观察自然界的运行变化。但是今天“化”到我身上来了,自己就受不了了,这怎么行呢?我们平常谈佛法,谈生死,谈唯物主义,谈辩证法,洋洋洒洒的,但当“化”到自己头上时,自己就受不了了,怎么行呢?只是在肚皮里有一些学问,心性上却没有一点道法。所以真正“观化”的人,不仅要观“他化”,还要观“自化”,要看到自己的变化。
我们看别人的变化都很容易。前几年我去参加同学会,看到三十年前的男同学、女同学,自己都吓了一跳。以前很漂亮的女同学,咋就变成老太婆了呢?以前年轻帅气的男同学,咋也变成老头子呢?自己回家一照镜子,才发现自己也变成老头子了。但如果不去参加同学会,不和同龄人比较,自己就没有多大的感觉,就还一直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感觉上,总觉得大家都还是年轻人。结果一见面,才发现都老了,我看到人家变老了,人家见到我也变老了。所以我们要“观化而化及我”,不管是学佛也好,学道也好,不管学什么,一定要“观化及我”。观他人容易,说别人的是非长短太容易了,但如何面对自己的是非长短,面对自己的生死问题,这才是最关键的。
庄子在《齐物论》里说,“道行之而成”。既然是行之而成,那就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只知道去说大道的运行。我们修道,需要“行之而成”。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别人把你捆绑上路的。所以,“观化及我”十分重要,是修行的根本方法,一切修行的秘诀都在这四个字上了。如果丢开了“化及我”这三个字,你就不是一个道人,只是一个学者而已。“我又何恶焉!”我自己就是大道运行的一个场所,我自身的变化,只不过是大道在我身上的演示,有什么必要去厌恶它呢?厌恶它,你就太不懂事,太不明道了。庄子的这几句话,确实太妙了!
所以,“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世间万物万相,包括我们的身体,及身体上的种种疾病,这些都是附着于大道身上的尘垢。如果我们把这个看破了,那就“生死为昼夜”了,自然就“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这个话,我们要反复参详、反复琢磨。这不仅是对我们的精神、生命而言,在生意场上、功名利禄上也都需要留意。我当组织部长时,主宰别人的生杀大权时,我很愉快,把别人的帽子揭了,人家是敢怒不敢言。过两天,上级领导部门来揭我的帽子时,我就受不了了。所以,我们面对生活、工作时,不能把这句话仅当作一种哲理来看,而是要它作为一种观念、一种原则来看,并推演到我们心性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会真正得受用。
在这里,学学《七佛偈》中的一偈,可以参照对比:“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昆仑山论道的故事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支离叔”是残疾人。“滑介叔”从名字上来看,就是一个长相滑稽的人,形象也不敢恭维,反正不是美男子。在《庄子》里,有很多这类稀奇古怪的人物。“观于冥伯之丘”,庄子的语言很考究,语言里有隐喻。“冥”,冥王星的冥,冥者黑暗嘛,就是不明白的意思。“伯”呢,是老大的意思。在这里用“冥伯”这个词,意思就是昏头老大。另外,“冥伯”和“明白”谐音,也就是“明白等于不明白”,明白和不明白是不二的。
下面就点了一个“题”藏在里面,“昆仑之虚”,昆仑山是出神仙的地方,登上昆仑山的人就可以列入仙班,那不得了啊。但昆仑山又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虚”为“墟”,废墟,为似有似无之地。“黄帝之所休”,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传说黄帝修炼和成仙登天的地方就是昆仑山。
成玄英在其“疏”中写得极为生动,他说:“支离,谓支体离析,以明忘形也。滑介,犹骨稽也,谓骨稽挺特,以遗忘智也。欲显叔世浇讹,故号为叔也。冥,暗也。伯,长也。昆仑,人身也。言神智杳冥,堪为物长;昆仑玄远,近在人身;丘墟不平,俯同世俗;而黄帝圣君,光临区宇,修心息智,寄在凡庸。是知至道幽玄,其则非远,故托二叔以彰其义也。”成玄英把这一切都点明了。
“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这个“柳”是谐音,就是瘤子、肿瘤。突然间,左肘下长了一个大瘤子,很讨厌,怎么这样呢?
支离叔说:“子恶之乎?”你是不是讨厌它呢?滑介叔说:“亡,子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你看,这些道人有多潇洒!滑介叔开头发现自己长了一个大瘤子,吃了一惊,显得无可奈何。但支离叔问他是否讨厌这个瘤子时,他又说,谈不上,我没什么可厌恶它的,也没什么可怕它的。
“生者,假借也”,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存在,是假借于“道”的一种显示,是大道赋予我们的一个形体。所以要明白,我们这一生,只不过是大道运行的一个花絮,万里长江中的一朵浪花而已。我们是假借于大道而来的,我们都只不过是大道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没有什么值得骄傲,也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我这个身体是假借于大道而生的,我的眼耳鼻舌、五脏六腑是假借我这个身体而生,这个瘤子也是假借我这个身体而生。包括我们的病,也是假借我这个身体而生的。如果没有这个身体,又如何显示病呢?也不可能得病了。当然,种种寄生虫也是要借助我们的身体来繁衍。所以,“假之而生生者”,我们的身体附属于道,我们的病又附属于我们的身体,就像庄子在《齐物论》里谈的“罔两”和“景”的故事。景就是影子,人都有影子,影子外面还有一个模糊的微影,叫罔两,大家都是相互依附,相互依存的。拿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缘起”,因缘和合而有种种相。对大道而言,这些相都是附着于大道身上的尘垢,有什么值得眷恋,值得厌恶的呢?
坦然无怖于生死
“死生为昼夜”,死和生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自然的交替,没有什么悲哀的,也用不着贪生怕死。当我们受到疾病折磨的时候,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洒脱、超然的感觉?南传佛教的小乘佛教,对生死看得很重,而且很害怕。所以如今“放焰口”也好,打“普佛”做法事也好,这些习惯都是好生恶死、趋吉避凶的一种表现。庄子的生死观是超越生死的,这种洒脱比那些低层次的学问高明许多,禅宗的生死观,就是与庄子一脉相通的。
唐朝时,有人问洞山禅师:“亡僧迁化到何处去?”寺里昨天火化了一位比丘,这位比丘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洞山禅师说:“火后一茎草。”就这么一回事,有什么呢?没什么嘛。有人问沩山禅师说:“你老人家百年以后到哪里去呢?”沩山禅师回答说:“东家为牛,西家做马。”你看这些禅师多了不起,让他到极乐世界他都不想去,要去东家变牛,西家变马。禅宗的这些思想,和庄子是一脉相通的。
“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这句话实在了不起!我们都是学道的人,平常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化,观察人事人生的变化,观察自然界的运行变化。但是今天“化”到我身上来了,自己就受不了了,这怎么行呢?我们平常谈佛法,谈生死,谈唯物主义,谈辩证法,洋洋洒洒的,但当“化”到自己头上时,自己就受不了了,怎么行呢?只是在肚皮里有一些学问,心性上却没有一点道法。所以真正“观化”的人,不仅要观“他化”,还要观“自化”,要看到自己的变化。
我们看别人的变化都很容易。前几年我去参加同学会,看到三十年前的男同学、女同学,自己都吓了一跳。以前很漂亮的女同学,咋就变成老太婆了呢?以前年轻帅气的男同学,咋也变成老头子呢?自己回家一照镜子,才发现自己也变成老头子了。但如果不去参加同学会,不和同龄人比较,自己就没有多大的感觉,就还一直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感觉上,总觉得大家都还是年轻人。结果一见面,才发现都老了,我看到人家变老了,人家见到我也变老了。所以我们要“观化而化及我”,不管是学佛也好,学道也好,不管学什么,一定要“观化及我”。观他人容易,说别人的是非长短太容易了,但如何面对自己的是非长短,面对自己的生死问题,这才是最关键的。
庄子在《齐物论》里说,“道行之而成”。既然是行之而成,那就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只知道去说大道的运行。我们修道,需要“行之而成”。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别人把你捆绑上路的。所以,“观化及我”十分重要,是修行的根本方法,一切修行的秘诀都在这四个字上了。如果丢开了“化及我”这三个字,你就不是一个道人,只是一个学者而已。“我又何恶焉!”我自己就是大道运行的一个场所,我自身的变化,只不过是大道在我身上的演示,有什么必要去厌恶它呢?厌恶它,你就太不懂事,太不明道了。庄子的这几句话,确实太妙了!
所以,“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世间万物万相,包括我们的身体,及身体上的种种疾病,这些都是附着于大道身上的尘垢。如果我们把这个看破了,那就“生死为昼夜”了,自然就“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这个话,我们要反复参详、反复琢磨。这不仅是对我们的精神、生命而言,在生意场上、功名利禄上也都需要留意。我当组织部长时,主宰别人的生杀大权时,我很愉快,把别人的帽子揭了,人家是敢怒不敢言。过两天,上级领导部门来揭我的帽子时,我就受不了了。所以,我们面对生活、工作时,不能把这句话仅当作一种哲理来看,而是要它作为一种观念、一种原则来看,并推演到我们心性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会真正得受用。
在这里,学学《七佛偈》中的一偈,可以参照对比:“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