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至乐》第二讲(4)孔子不放心颜渊外出打工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孔子不放心颜渊外出打工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zhǔ小者不可以怀大,绠gěng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且女独不闻邪?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qiu鯈tiáo,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为乎!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

颜渊告别孔子,准备到东边的齐国去打工。孔子看到颜渊这个样子,心里不痛快,而且面有忧色。于是子贡“下席”去请教老师。古时学生向老师提问,是不能坐着的,要先走到老师的下方,恭恭敬敬站在或跪在老师身边,才能开始提问。子贡对孔子说,小子斗胆请问,颜回大师兄这次到齐国去,您老人家面有忧色,到底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你问得很好,以前管仲有句话,我非常欣赏,他说,“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小袋子不能装大东西,井绳短了就不可能在深井里汲水。这些常规的道理,为什么要在这里提起呢?

“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这是因为性命各有所定,形体各有所适。庄子这句话很重要。我们在生活之中,就要知道“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面对命运,面对生活,不要去妄加损益。古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凭的是什么?凭的是命不可逆,业不可转。有些人修行三天就妄想改变命运,但命运是你修行三天就能改得了的吗?你修行三十年,都未必能把这个命改动。为什么呢?用佛教的话来说,这是多生累劫所形成的业力。用第八识的观点来说,阿赖耶识种子的现形,我们是根本做不了主的。阿赖耶识就是阿赖耶识,他不会听第六识的指挥,不会听理性的调遣。哪颗牙齿要掉,哪根头发要白,都取决于阿赖耶识种子的呈现。一会儿聪明,一会儿糊涂,也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在第六识所起的作用。如果自己能在这方面做主,那你就是菩萨了。但菩萨都未必能做主,除非你是十地菩萨,成了佛,才做得了这个主。

“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换句话说,就是修道难。很多修道的人认为“损益”很容易,如果容易,佛法里面就不会说“三大阿僧祗劫”了。反过来,禅宗又说修道易,包括庄子也说修道易。《大宗师》里说,修道不过就是二十来天、个把月的事。首先是三日后能外天下,七日后能外物,九日后能外生;然后是朝彻,见独,无古今;最后是入于不死不生。当然,得有圣人之才,又有圣人之道,还得遇上上根利器的人才行,有这样的因缘才可以很快得道。如六祖大师那样,几十天就敲定,就明心见性了。

但是,就算开悟了,也要看到这点,“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并不是你大彻大悟了,脚就不瘸了,牙齿就不缺了,六祖就能比神秀更帅气、更能多活几十年了,不是这个道理。神秀活了100岁,六祖只活了76岁。所以,这些都是“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八识田中“异熟”的程序,是不能去妄加损益的。

有人说,我做了那么大的功德,为什么还是有祸事?还是要受苦?我们看当今佛教界的几位老和尚,本焕老和尚101岁了,还精精神神的;佛源老和尚85岁,三叉神经不好,脚又摔断了。拿这些来比,就比不得,这就是“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但从禅宗的修养、对世间的教化来看,我个人就很推崇佛源老和尚,包括愿炯法师也是。为什么呢?佛源老和尚的那种精神,那种清纯,那种古风,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来的。现在物质条件好的寺院很多,香港、台湾地区就不少,新加坡、美国还少得了吗?但像佛源老和尚这样有古德古风的禅师确实不多。他老人家那么有德有道,一样还是要把腿摔断。所以形有所适,不可损益,要回避是不可能的。

另外,鱼游江湖,鸟翔天空,牛羊奔驰于草原,猴类攀缘于森林,都是“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谁能把这个给变掉呢?

 

“国师”和王法中的独木桥

有人问洞山祖师:“寒暑到来时如何回避?”也就是生死来时如何回避?洞山祖师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回避!”那人又问:“如何是无寒暑处?”洞山说:“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这段公案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生死到来时如何回避?就向无生无死处回避。哪里是无生无死之处呢?生死之处就是无生无死之处。禅宗祖师就这么直截了当,他们说的与庄子说的,是不是一样呢?

庄子上面这几句话很重要,非常重要,如果只看注解,也就轻飘飘地过了,所以我是反复强调。不然的话,很多人学了几年佛,觉得命运没有改变,就开始抱怨佛法不灵,上师不对。其实关键在于他们不知道业力的存在,并不会因为你学了佛就可以改变的,于是才有百丈禅师的那则“野狐”公案。

百丈禅师说法时,常有一老者来听法。有一天讲法结束了,但这老者却不回去。百丈禅师问他:“你是何人?”那老者说:“我不是人,我在迦叶佛时就住持于此,因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我回答‘不落因果’,因此落下五百世为野狐的报应。”他问百丈禅师:“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老者当下大悟,对百丈禅师说:“谢和尚开示,使我解脱了。明天后山有一条死狐狸,望能依照亡僧火化的方式为我火化。”

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间的差别是很大的,“不昧”才是因果运行的正常状态。很多人都说,我这辈子多做点功德,下辈子就好过一点。这些是世俗的看法,不是真正的解脱道。当然,你多做点功德,下辈子可能会好过点,但也未必就好过。要得解脱,就要得道;要得道,首先就要有担当精神。如果没有担当精神,还是世俗地对待道,用取舍得失之心、贪欲之心来对待道,你就不是一个道人。真正的道人,是善也敢于承担,恶也敢于承担;福也敢于承担,祸也敢于承担;长寿也欢喜,短命也无所谓。庄子在《齐物论》里,把这一切都说透了,我们又何必在“富贵贫贱,得失寿夭”之间耿耿于怀呢?没有必要嘛!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