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联想
庄子又继续说:“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鯈,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怎么才能养好鸟呢?“宜栖之深林”,鸟应该生活在“深林”里,而不能养在鸟笼里。“游之坛陆”,让它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成都现在环境改善了,有很多白鹭在江边展翅,我们又能见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了,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
七叶兄写了一篇文章来讨论杜甫的这首诗,我都想回个帖子,抒发一下我自己的感慨。老杜的这句传世佳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以老杜的诗才,他不过是随性而来的。他老人家写诗,可能只需要几秒钟时间,那个速度太快了。但是后来人,比如我们胥老师发掘这首诗的境界,七叶兄更深度发掘其境界,有可能是老杜都没想到的。老杜这首诗,后人看到了,就觉得好,真好啊!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有时间空间;动中之动,静中之静,由近入远,由远入近等等,这些知见,都是我们“相随来也”,跟着诗句附着上去的。七叶和慈心讨论时说,唐人写诗是直抒情怀,宋人写诗是为了讲个道理,但是现在他还是把这首诗详细分析了一遍,还不是把唐人的诗弄来理论一番了?这个且不说,我们想一下这些议论的语言是怎么来的?还是心之所动,心之所发啊。关键是要找到你为什么要想这些?这才是真正关键的。
不管你写的东西如何,不管你附会得如何,画蛇添足也好,锦上添花也好,关键在于你能否观察到自己心思所动之源。我不是说胥老师和七叶兄对这首诗的发挥不好,他们都发挥得很好。但是杜甫的诗句里面,本身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当然他的诗境里面可以引申出这些东西,你要看到是如何引申出来的。如果没有胥老师那篇帖子,就没有七叶的感受出来;如果没有杜甫的那首诗,也就没有胥老师的感受出来。所以说,我们这颗心一动,感触就蹦了出来。
禅宗里有句老话叫“回光返照”,不是人死前的那个“回光返照”。前天在广州,愿炯法师在佛源老和尚那里,看到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一批人去请教老和尚,问佛教禅宗里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和尚说:“我这里哪有佛法啊,没有什么禅法传给你们。说穿了,没法。你们就是要回光返照,把自己的心看住。”现在,我们也将就胥老师和七叶对杜甫这首诗的评价,大家不妨回光返照一下,想想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如何?如何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些感觉是从哪里出来的?找到了,就妙不可言,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要回光返照,把自己感觉的来龙去脉找到。并不是说在字面或语言上讨论杜甫的诗句怎样,胥老师发挥得怎样,七叶写得文章怎样。这些放着不说,而去想这些是怎么出来的,感觉就更妙了,比写的文章更妙。我们要把源头找到,这个也是“自养”。
鸟,当然是“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这是鸟的自在,它们吃点泥鳅、小鱼小虾之类的就行了。“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当然,白鹭也好,天鹅也好,大雁也好,都是成行成列的嘛,飞起来一队一队,很有秩序,很有组织的。“行列而止,委虵而处”,是候鸟的一种习性。作为我们来说,要如何料理自己的环境?如何“自养”呢?当然,各行各业,各人都要“知止”,要知道自己的因缘环境在什么地方?自己心里要有数。
昨天飞熊和我们一起,谈到了书院的发展,这样策划,那样策划,都很好,我也希望能一跃龙门。但这些都需要因缘,需要顺时而成,顺势而成。如果我们刻意地去运作因缘,就显得被动,很费力。如果因缘很顺,是找上门来的,我们就可以顺水推舟,不费力气。如果刻意去找因缘,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讲坛》,就算我主动找上门去,送一百万上去,能不能做这个节目呢?不一定啊。我们不去料理他,就这样老老实实地做,也许过几年,人家就愿意上门来请我,那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前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和报纸都对龙江书院作了一些报道,这都是他们自己找上门来的,我连去请的念头都没有动过。要说去请,请得动吗?不请反而自来,这样的因缘怎么说得清楚?这绝非运作所能成的。
人和人之间要怎样相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有自己的特点,都与别人不同。与人相处,要用自己独特的东西去感动别人,如果不能感动别人,被人家当成追名逐利之辈的话,就没什么意思了。我们是讲国学的,每天大谈仁义礼智信,却被人家当成这样的小人,自己都羞死了,会非常不好意思。
这里说的是“以鸟养鸟”,推而广之,以道养道又怎么样呢?以人养人呢?以商养商呢?以政养政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随行就市,上什么坡,唱什么歌,入乡随俗,不能错过了时节因缘。修道的人不像道人,没道气就不行;经商的人,不像商人也不行;为政的人,不像当官的也不行。所以,老虎就要像老虎,山羊就要像山羊,弄成四不像的话,人家会说你是妖怪的。庄子在这里尽管只讲了一个小故事,是小学生都可以看懂的故事,但是寓意无穷,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上,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联想
庄子又继续说:“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鯈,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怎么才能养好鸟呢?“宜栖之深林”,鸟应该生活在“深林”里,而不能养在鸟笼里。“游之坛陆”,让它在广阔的天地里翱翔。成都现在环境改善了,有很多白鹭在江边展翅,我们又能见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了,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
七叶兄写了一篇文章来讨论杜甫的这首诗,我都想回个帖子,抒发一下我自己的感慨。老杜的这句传世佳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以老杜的诗才,他不过是随性而来的。他老人家写诗,可能只需要几秒钟时间,那个速度太快了。但是后来人,比如我们胥老师发掘这首诗的境界,七叶兄更深度发掘其境界,有可能是老杜都没想到的。老杜这首诗,后人看到了,就觉得好,真好啊!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有时间空间;动中之动,静中之静,由近入远,由远入近等等,这些知见,都是我们“相随来也”,跟着诗句附着上去的。七叶和慈心讨论时说,唐人写诗是直抒情怀,宋人写诗是为了讲个道理,但是现在他还是把这首诗详细分析了一遍,还不是把唐人的诗弄来理论一番了?这个且不说,我们想一下这些议论的语言是怎么来的?还是心之所动,心之所发啊。关键是要找到你为什么要想这些?这才是真正关键的。
不管你写的东西如何,不管你附会得如何,画蛇添足也好,锦上添花也好,关键在于你能否观察到自己心思所动之源。我不是说胥老师和七叶兄对这首诗的发挥不好,他们都发挥得很好。但是杜甫的诗句里面,本身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当然他的诗境里面可以引申出这些东西,你要看到是如何引申出来的。如果没有胥老师那篇帖子,就没有七叶的感受出来;如果没有杜甫的那首诗,也就没有胥老师的感受出来。所以说,我们这颗心一动,感触就蹦了出来。
禅宗里有句老话叫“回光返照”,不是人死前的那个“回光返照”。前天在广州,愿炯法师在佛源老和尚那里,看到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一批人去请教老和尚,问佛教禅宗里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和尚说:“我这里哪有佛法啊,没有什么禅法传给你们。说穿了,没法。你们就是要回光返照,把自己的心看住。”现在,我们也将就胥老师和七叶对杜甫这首诗的评价,大家不妨回光返照一下,想想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如何?如何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些感觉是从哪里出来的?找到了,就妙不可言,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要回光返照,把自己感觉的来龙去脉找到。并不是说在字面或语言上讨论杜甫的诗句怎样,胥老师发挥得怎样,七叶写得文章怎样。这些放着不说,而去想这些是怎么出来的,感觉就更妙了,比写的文章更妙。我们要把源头找到,这个也是“自养”。
鸟,当然是“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这是鸟的自在,它们吃点泥鳅、小鱼小虾之类的就行了。“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当然,白鹭也好,天鹅也好,大雁也好,都是成行成列的嘛,飞起来一队一队,很有秩序,很有组织的。“行列而止,委虵而处”,是候鸟的一种习性。作为我们来说,要如何料理自己的环境?如何“自养”呢?当然,各行各业,各人都要“知止”,要知道自己的因缘环境在什么地方?自己心里要有数。
昨天飞熊和我们一起,谈到了书院的发展,这样策划,那样策划,都很好,我也希望能一跃龙门。但这些都需要因缘,需要顺时而成,顺势而成。如果我们刻意地去运作因缘,就显得被动,很费力。如果因缘很顺,是找上门来的,我们就可以顺水推舟,不费力气。如果刻意去找因缘,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百家讲坛》,就算我主动找上门去,送一百万上去,能不能做这个节目呢?不一定啊。我们不去料理他,就这样老老实实地做,也许过几年,人家就愿意上门来请我,那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前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和报纸都对龙江书院作了一些报道,这都是他们自己找上门来的,我连去请的念头都没有动过。要说去请,请得动吗?不请反而自来,这样的因缘怎么说得清楚?这绝非运作所能成的。
人和人之间要怎样相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有自己的特点,都与别人不同。与人相处,要用自己独特的东西去感动别人,如果不能感动别人,被人家当成追名逐利之辈的话,就没什么意思了。我们是讲国学的,每天大谈仁义礼智信,却被人家当成这样的小人,自己都羞死了,会非常不好意思。
这里说的是“以鸟养鸟”,推而广之,以道养道又怎么样呢?以人养人呢?以商养商呢?以政养政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随行就市,上什么坡,唱什么歌,入乡随俗,不能错过了时节因缘。修道的人不像道人,没道气就不行;经商的人,不像商人也不行;为政的人,不像当官的也不行。所以,老虎就要像老虎,山羊就要像山羊,弄成四不像的话,人家会说你是妖怪的。庄子在这里尽管只讲了一个小故事,是小学生都可以看懂的故事,但是寓意无穷,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上,是极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