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给鸟儿们演奏皇家交响乐
下面又说:“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为乎!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鸟的叫声,我们都喜欢听。何大哥在青城山上听到鸟叫,也试着用鸟语与鸟对话,他婉转,鸟儿们也跟着婉转,这就是以鸟语对鸟语,它就不觉得你是异类了。如果你吆喝它,鸟肯定就飞走,逃之夭夭了。鸟兽都怕人,狮子老虎都怕人,还别说雀鸟这些小动物了。野生动物一闻到人的味道,远远就躲到看不见的地方,与人的安全距离拉得很长。现在人类大肆扩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越来越小,只能避而远之。所以“彼唯人言之恶闻”,的确是“奚以夫为乎”!何况你在那里大吼大叫,嘈杂热闹,那怎么行呢?
“咸池九韶之乐”,“咸池”之乐,传说是黄帝所作的乐曲,“九韶”是舜帝所作的乐曲,都是帝王之乐。如果把这样的音乐“张之洞庭之野”,大家要注意,这里为啥要叫做“洞庭之野”呢?有一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谈到了洞庭湖的形成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哪里去找洞庭湖?有洞庭之名无洞庭之湖,那时的洞庭湖,也就是岳阳城边的一个小水潭子,几十平方公里而已。如今的江汉平原,在先秦时是云梦泽。长江出三峡后在这里滞流,冬天水枯时成了沼泽,夏秋雨季时又成了湖泊,才有了方圆几千里的云梦泽。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开始改造云梦泽,自从楚国在长江北岸开始筑堤,到了两汉,江水基本上不北漫了,于是乎,云梦泽的水逐渐枯竭。雨季的水不能向北漫延,就逐渐向南漫延,从而形成了洞庭湖。以后江北的堤坝越修越高,洞庭湖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大,清朝乾隆年间到了极致,号称八百里洞庭,面积达到六千多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围湖造田一整,洞庭湖就小得只有一两千平方公里,到现在,恐怕只有三百多平方公里,弄成了一条条的水道。
前两年正月,我随同佛源老和尚回他湖南老家,老和尚慈悲,要我去张家界玩一下,我说不用了,就想去看看洞庭湖。开车去转了一圈,总觉得没有看到洞庭湖。哪里有湖?不过是一些河道,根本看不到湖,只有到了岳阳城,才看到一点湖面,对面的君山已经成了半岛。“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这是黄庭坚写的诗。孟浩然也写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是到现在一看,哪里还有这种气势啊?整个洞庭湖就像长江水道一样,没有湖的感觉。庄子那个时代,根本没有洞庭湖,所以这里的“洞庭之野”不是洞庭之水。屈原也写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仅比庄子晚了三十年,那时洞庭水面也大不了多少。现在鄱阳湖在秋季成了观鸟的好去处,因为天气一冷,西伯利亚的鸟也要飞到洞庭湖、鄱阳湖来栖息,所以鄱阳湖成了观鸟者的天堂。如果这个时候把大喇叭放起,放点“东方红,太阳升”,可能这些鸟都会逃之夭夭。
如果在洞庭湖,候鸟来了,把“咸池”“九韶”等皇家宫廷音乐放起,就会“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哪怕是西施来了、王昭君来了、杨贵妃来了,它们也一样逃之夭夭。它们才不听你这些东西,也不看这些美女。“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如果我们听了这样的音乐,肯定就围过去了,人需要音乐嘛。维也纳的交响乐团来演出,几百块钱一张的票,大家还要抢。在北京演出,场场爆满。搞点“超女”也是,小娃娃都去追星,疯狂得不得了。像愿炯法师的那位徒弟,香港的大明星,到了成都就被粉丝们围着,争先恐后要签名留影,都是“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这就是人的习性,喜欢热闹嘛。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前面讲过“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的道理,庄子在这里又继续加以发挥。鱼处水就生,到陆地上就死;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到了水里也会死。“彼必相与异”,大家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精神形态、生命形态也是不同的,当然生存之道也不一样。有人喜欢静,有人喜欢动;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吃素;有人喜欢文,有人喜欢武。各人的秉性不一样,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的确是“好恶故异”。古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与动物不一样,人与人也不一样,东方人、西方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国人、东南亚人,都有各自的秉性和文化传承,都是不一样的。
必须承认文化的多元性
“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所以上古的先圣、帝王承认文化的多元性,不强求一统。当然,该统的也要统,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也是需要的。在西周时,同样也搞过“书同文”的举措,如论语中讲到的“雅言”,只不过没有秦始皇搞得那么热闹。但不管哪朝帝王,都“不一其能”。夏商周三代都分封诸侯,夏有上千诸侯,周有八百诸侯,也是“不一其能”,不搞文化绝对的一统,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人性的多样性。
佛法很好,道法很好,把每个人都弄来当和尚、当道士,行不行?不行!把全中国的人都拉来学传统文化,学国学,也不行。现在世界发展到这一步,该学英文还是要学英文,该学哲学还是要学哲学,该学艺术还是要学艺术,该学科学技术还是要学科学技术,圣人“不一其能”嘛!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爱好,他愿意学点孔孟老庄,愿意学佛法,愿意学科学技术,都可以。所以“先圣不一其能”,这句话非常重要,一个社会要有生机,有活力,就必须多样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不一其能”嘛!各人有各人的生存空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发展余地。还要“不同其事”,社会上百行百业都是需要的,士农工商,哪一样能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万行、百万行都有了,谋生的手段,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就叫“不同其事”。
“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这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原则。反过来说,又要“一其能,同其事”。“一其能”,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社会要和谐。既要“一”,又要“不一”;既要“同”,又要“不同”,怎样才能和谐?怎样才能平衡呢?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给鸟儿们演奏皇家交响乐
下面又说:“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为乎!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鸟的叫声,我们都喜欢听。何大哥在青城山上听到鸟叫,也试着用鸟语与鸟对话,他婉转,鸟儿们也跟着婉转,这就是以鸟语对鸟语,它就不觉得你是异类了。如果你吆喝它,鸟肯定就飞走,逃之夭夭了。鸟兽都怕人,狮子老虎都怕人,还别说雀鸟这些小动物了。野生动物一闻到人的味道,远远就躲到看不见的地方,与人的安全距离拉得很长。现在人类大肆扩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越来越小,只能避而远之。所以“彼唯人言之恶闻”,的确是“奚以夫为乎”!何况你在那里大吼大叫,嘈杂热闹,那怎么行呢?
“咸池九韶之乐”,“咸池”之乐,传说是黄帝所作的乐曲,“九韶”是舜帝所作的乐曲,都是帝王之乐。如果把这样的音乐“张之洞庭之野”,大家要注意,这里为啥要叫做“洞庭之野”呢?有一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谈到了洞庭湖的形成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哪里去找洞庭湖?有洞庭之名无洞庭之湖,那时的洞庭湖,也就是岳阳城边的一个小水潭子,几十平方公里而已。如今的江汉平原,在先秦时是云梦泽。长江出三峡后在这里滞流,冬天水枯时成了沼泽,夏秋雨季时又成了湖泊,才有了方圆几千里的云梦泽。春秋时楚国令尹子文开始改造云梦泽,自从楚国在长江北岸开始筑堤,到了两汉,江水基本上不北漫了,于是乎,云梦泽的水逐渐枯竭。雨季的水不能向北漫延,就逐渐向南漫延,从而形成了洞庭湖。以后江北的堤坝越修越高,洞庭湖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大,清朝乾隆年间到了极致,号称八百里洞庭,面积达到六千多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围湖造田一整,洞庭湖就小得只有一两千平方公里,到现在,恐怕只有三百多平方公里,弄成了一条条的水道。
前两年正月,我随同佛源老和尚回他湖南老家,老和尚慈悲,要我去张家界玩一下,我说不用了,就想去看看洞庭湖。开车去转了一圈,总觉得没有看到洞庭湖。哪里有湖?不过是一些河道,根本看不到湖,只有到了岳阳城,才看到一点湖面,对面的君山已经成了半岛。“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这是黄庭坚写的诗。孟浩然也写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是到现在一看,哪里还有这种气势啊?整个洞庭湖就像长江水道一样,没有湖的感觉。庄子那个时代,根本没有洞庭湖,所以这里的“洞庭之野”不是洞庭之水。屈原也写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仅比庄子晚了三十年,那时洞庭水面也大不了多少。现在鄱阳湖在秋季成了观鸟的好去处,因为天气一冷,西伯利亚的鸟也要飞到洞庭湖、鄱阳湖来栖息,所以鄱阳湖成了观鸟者的天堂。如果这个时候把大喇叭放起,放点“东方红,太阳升”,可能这些鸟都会逃之夭夭。
如果在洞庭湖,候鸟来了,把“咸池”“九韶”等皇家宫廷音乐放起,就会“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哪怕是西施来了、王昭君来了、杨贵妃来了,它们也一样逃之夭夭。它们才不听你这些东西,也不看这些美女。“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如果我们听了这样的音乐,肯定就围过去了,人需要音乐嘛。维也纳的交响乐团来演出,几百块钱一张的票,大家还要抢。在北京演出,场场爆满。搞点“超女”也是,小娃娃都去追星,疯狂得不得了。像愿炯法师的那位徒弟,香港的大明星,到了成都就被粉丝们围着,争先恐后要签名留影,都是“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这就是人的习性,喜欢热闹嘛。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前面讲过“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的道理,庄子在这里又继续加以发挥。鱼处水就生,到陆地上就死;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到了水里也会死。“彼必相与异”,大家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精神形态、生命形态也是不同的,当然生存之道也不一样。有人喜欢静,有人喜欢动;有人喜欢吃肉,有人喜欢吃素;有人喜欢文,有人喜欢武。各人的秉性不一样,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的确是“好恶故异”。古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与动物不一样,人与人也不一样,东方人、西方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国人、东南亚人,都有各自的秉性和文化传承,都是不一样的。
必须承认文化的多元性
“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所以上古的先圣、帝王承认文化的多元性,不强求一统。当然,该统的也要统,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也是需要的。在西周时,同样也搞过“书同文”的举措,如论语中讲到的“雅言”,只不过没有秦始皇搞得那么热闹。但不管哪朝帝王,都“不一其能”。夏商周三代都分封诸侯,夏有上千诸侯,周有八百诸侯,也是“不一其能”,不搞文化绝对的一统,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人性的多样性。
佛法很好,道法很好,把每个人都弄来当和尚、当道士,行不行?不行!把全中国的人都拉来学传统文化,学国学,也不行。现在世界发展到这一步,该学英文还是要学英文,该学哲学还是要学哲学,该学艺术还是要学艺术,该学科学技术还是要学科学技术,圣人“不一其能”嘛!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爱好,他愿意学点孔孟老庄,愿意学佛法,愿意学科学技术,都可以。所以“先圣不一其能”,这句话非常重要,一个社会要有生机,有活力,就必须多样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不一其能”嘛!各人有各人的生存空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发展余地。还要“不同其事”,社会上百行百业都是需要的,士农工商,哪一样能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万行、百万行都有了,谋生的手段,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就叫“不同其事”。
“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这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原则。反过来说,又要“一其能,同其事”。“一其能”,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团结,社会要和谐。既要“一”,又要“不一”;既要“同”,又要“不同”,怎样才能和谐?怎样才能平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