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又说:“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名止于实”,就是名要与实相符,“名实之辩”在庄子之前就开始了。“循名责实”,“因实责名”,“必也正名”,这些问题讨论了两千多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结,到底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个名和实说不清楚。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就是不要去辩,说得的做不得,做得的说不得。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先发展起来再说。所以,我们这个名到底是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嘛。名之于实,这个还是在发展的。中国改革的变化,三年、五年又有一定的变化,那么再过三年、五年、八年、十年,还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也说不清楚。名实之间,永远有协调和不协调的矛盾。因为要发展嘛,变化和发展是绝对的,名和实是相对的,非得要名副其实是没有的,绝对的名副其实就是僵化,也不符合道家的精神。
“义设于适”,道理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所以孔子说:“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目的是什么呢?它在于“适”,要与时代、与环境和谐,而且要适用。如果不适用怎么行?要适当,适用,适宜,所以我们提一个口号,提一个建议,搞一个策划,搞一个政策等等,都叫“义”。这个“义”,这个设定,一定要符合时宜,符合事实。这样做好了的话,才“是之谓条达而福持”。“条达”就是条理通达。条理通达了,才能“福持”,福德常在。庄子这段话确实精到,把很多我们说不清楚的事,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教里面谈缘起、谈因缘,但谈因缘的时候,只懂得这两个字是不行的,因缘如何运行?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家都要行善积德嘛!但也不像庄子这里说得这么细,这么有条理。我们这里也有学佛多年的同学,你们的感觉如何?在佛教的理路上,再结合庄子的思想来参详一下,你会感觉相当舒服的。
成玄英在其“疏”中说:“夫因实立名,而名以召实,故名止于实,不用实外求名。而义者宜也,随宜施设,适性而已,不用舍己效人。如是之道,可谓条理通达,而福德扶持者矣。”这样的语言很好,但不是专家学者也看不懂。如今能看懂成玄英大师文章的道士们也不多,我引在这里,也是给大家调点味,让大家知道古人、古代道士中的大师是怎样讲解《庄子》的,与今天学者们的讲解有什么不同。这是有心于道家学问、立志修道的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功。
列子问道于“百岁髑髅”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qiān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恙乎?予果欢乎?’”
这一段,又是讲“骷髅”。
列子是庄子的前辈,他有一天出去郊游,在路边吃野餐,见到一具百年骷髅。古代人不多而荒地多,这个骷髅就躺在一丛荒草里面。“攓蓬”就是拔草,列子把蒿草拔了,指着骷髅说:“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恙乎?予果欢乎?”只有我知道你未曾死,也未曾生。你果真忧愁吗?我果真快乐吗?
这句话了不起,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南宋时我们冯家出过一个名人,叫冯济川,当过泸州太守,还修了大足县的白塔,这座白塔,如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保护圈内。他去世的时候,把所有的财产和经书都捐给了寺院,很了不起。有一次在临安,冯济川在杭州城中的一个寺院里,见有人画了个骷髅头,就作了一首诗偈:“尸在这里,人在何处?可知一灵,不居皮袋。”大慧宗杲禅师看到后就说不对,应该是这样的:“即此皮袋,即是其人。一灵皮袋,皮袋一灵。”生和死是灵与肉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是不可分的。有时似乎“灵”可以超越“肉”而独立,这个见解未必高明。真的高明了,见道了,就没有这个差别,在“当下”中无不居于“不二”之中。僧肇的《物不迁论》,也是本着庄子的精神,用佛理加以发挥的。“不迁”,就是形与神、灵与肉的“不迁”,就是这么回事。禅宗这则公案就在谈生死,很高明。列子这样说,同样很高明,但比大慧宗杲早了千年。
“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对道而言,对生命流而言,无穷无尽的生命流是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无所谓来,无所谓去的。“以生死为传舍”,我们这个臭皮囊就是旅馆而已,我们都是暂住户,在人间挂了一个临时户口,今生姓张,来生姓王;今世为驴,来世为马,就这个样子。尽管如此,对道而言,它仍是“未尝死,未尝生也”,处于“不迁”之中。“若果养乎?予果欢乎?”你死了,真的就忧愁吗?我活着,真的就快乐吗?这都是说不清楚的。“生”,到底快乐还是不快乐?“死”,到底快乐还是不快乐?在大道里面,哪有快乐不快乐呢?所以,我们一定要看破。
当然,面对这样的问题,看一些高明的文章是有益的。但也不能停留在看上,哪怕是放在思考上也不行,必须用禅宗参禅的方式,去参才行。禅宗里这方面的公案很多,我也介绍了不少,这就需要大家着力去参了。不然面对这样的问题,你就会永远都是隔山隔海的。
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很妙,正好与庄子这则寓言相与成趣,原文引出放在这里,大家可以相互参照。僧问香严:“如何是道?”香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香严云:“骷髅里眼睛。”僧后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云:“犹带喜在。”问:“如何是骷髅里眼睛?”石霜云:“犹带识在。”僧又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云:“血脉不断。”问:“如何是骷髅里眼睛?”曹山云:“干不尽。”僧又问:“什么人得闻?”曹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曹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曹山复有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骷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辩浊中清。”禅宗的这则公案,把庄子的这则寓言演绎得精彩绝伦,只可惜人们不易读懂,反而不如庄子说的平实明白。(2007年中秋前后,我在云门寺讲《碧岩录》,对这则公案有适当的阐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鸟衔花落碧岩前——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又说:“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名止于实”,就是名要与实相符,“名实之辩”在庄子之前就开始了。“循名责实”,“因实责名”,“必也正名”,这些问题讨论了两千多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结,到底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个名和实说不清楚。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就是不要去辩,说得的做不得,做得的说不得。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先发展起来再说。所以,我们这个名到底是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嘛。名之于实,这个还是在发展的。中国改革的变化,三年、五年又有一定的变化,那么再过三年、五年、八年、十年,还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也说不清楚。名实之间,永远有协调和不协调的矛盾。因为要发展嘛,变化和发展是绝对的,名和实是相对的,非得要名副其实是没有的,绝对的名副其实就是僵化,也不符合道家的精神。
“义设于适”,道理就是要说明一个问题,所以孔子说:“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目的是什么呢?它在于“适”,要与时代、与环境和谐,而且要适用。如果不适用怎么行?要适当,适用,适宜,所以我们提一个口号,提一个建议,搞一个策划,搞一个政策等等,都叫“义”。这个“义”,这个设定,一定要符合时宜,符合事实。这样做好了的话,才“是之谓条达而福持”。“条达”就是条理通达。条理通达了,才能“福持”,福德常在。庄子这段话确实精到,把很多我们说不清楚的事,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佛教里面谈缘起、谈因缘,但谈因缘的时候,只懂得这两个字是不行的,因缘如何运行?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家都要行善积德嘛!但也不像庄子这里说得这么细,这么有条理。我们这里也有学佛多年的同学,你们的感觉如何?在佛教的理路上,再结合庄子的思想来参详一下,你会感觉相当舒服的。
成玄英在其“疏”中说:“夫因实立名,而名以召实,故名止于实,不用实外求名。而义者宜也,随宜施设,适性而已,不用舍己效人。如是之道,可谓条理通达,而福德扶持者矣。”这样的语言很好,但不是专家学者也看不懂。如今能看懂成玄英大师文章的道士们也不多,我引在这里,也是给大家调点味,让大家知道古人、古代道士中的大师是怎样讲解《庄子》的,与今天学者们的讲解有什么不同。这是有心于道家学问、立志修道的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功。
列子问道于“百岁髑髅”
“列子行食于道从,见百岁髑髅,攓qiān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恙乎?予果欢乎?’”
这一段,又是讲“骷髅”。
列子是庄子的前辈,他有一天出去郊游,在路边吃野餐,见到一具百年骷髅。古代人不多而荒地多,这个骷髅就躺在一丛荒草里面。“攓蓬”就是拔草,列子把蒿草拔了,指着骷髅说:“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若果恙乎?予果欢乎?”只有我知道你未曾死,也未曾生。你果真忧愁吗?我果真快乐吗?
这句话了不起,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南宋时我们冯家出过一个名人,叫冯济川,当过泸州太守,还修了大足县的白塔,这座白塔,如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保护圈内。他去世的时候,把所有的财产和经书都捐给了寺院,很了不起。有一次在临安,冯济川在杭州城中的一个寺院里,见有人画了个骷髅头,就作了一首诗偈:“尸在这里,人在何处?可知一灵,不居皮袋。”大慧宗杲禅师看到后就说不对,应该是这样的:“即此皮袋,即是其人。一灵皮袋,皮袋一灵。”生和死是灵与肉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是不可分的。有时似乎“灵”可以超越“肉”而独立,这个见解未必高明。真的高明了,见道了,就没有这个差别,在“当下”中无不居于“不二”之中。僧肇的《物不迁论》,也是本着庄子的精神,用佛理加以发挥的。“不迁”,就是形与神、灵与肉的“不迁”,就是这么回事。禅宗这则公案就在谈生死,很高明。列子这样说,同样很高明,但比大慧宗杲早了千年。
“唯予与汝知而未尝死,未尝生也”,对道而言,对生命流而言,无穷无尽的生命流是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无所谓来,无所谓去的。“以生死为传舍”,我们这个臭皮囊就是旅馆而已,我们都是暂住户,在人间挂了一个临时户口,今生姓张,来生姓王;今世为驴,来世为马,就这个样子。尽管如此,对道而言,它仍是“未尝死,未尝生也”,处于“不迁”之中。“若果养乎?予果欢乎?”你死了,真的就忧愁吗?我活着,真的就快乐吗?这都是说不清楚的。“生”,到底快乐还是不快乐?“死”,到底快乐还是不快乐?在大道里面,哪有快乐不快乐呢?所以,我们一定要看破。
当然,面对这样的问题,看一些高明的文章是有益的。但也不能停留在看上,哪怕是放在思考上也不行,必须用禅宗参禅的方式,去参才行。禅宗里这方面的公案很多,我也介绍了不少,这就需要大家着力去参了。不然面对这样的问题,你就会永远都是隔山隔海的。
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很妙,正好与庄子这则寓言相与成趣,原文引出放在这里,大家可以相互参照。僧问香严:“如何是道?”香严云:“枯木里龙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香严云:“骷髅里眼睛。”僧后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云:“犹带喜在。”问:“如何是骷髅里眼睛?”石霜云:“犹带识在。”僧又问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龙吟?”曹山云:“血脉不断。”问:“如何是骷髅里眼睛?”曹山云:“干不尽。”僧又问:“什么人得闻?”曹山云:“尽大地未有一个不闻。”僧云:“未审龙吟是何章句?”曹山云:“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曹山复有颂云:“枯木龙吟真见道,骷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辩浊中清。”禅宗的这则公案,把庄子的这则寓言演绎得精彩绝伦,只可惜人们不易读懂,反而不如庄子说的平实明白。(2007年中秋前后,我在云门寺讲《碧岩录》,对这则公案有适当的阐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鸟衔花落碧岩前——碧岩录十五则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