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信心铭》后面两句“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是对“唯嫌拣择”的诠释。
大家都知道十二缘起是佛教里一个重要的思想。十二缘起主要讲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欲界里的人或者其他胎生有情,经过前世来到现世,再去往后世的三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讲,我们来的时候是怎么来的,走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学修佛法的人如果对十二缘起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才会明白人的生老病死的原因是什么。人生生世世不得解脱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原因就是因憎爱而起。换句话说,就是贪嗔痴等一系列六道众生的属性,把我们束缚住了,使我们不能解脱。
憎爱就是拣择。我们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环境、面对自己,非憎即爱,这是人之常情。由憎爱就产生了是非、长短、高下、美丑、凡圣等无穷无尽的分别。如果我们把憎爱之心熄灭,那么拣择就无立足之地。憎爱之心熄灭,就无分别知见;分别知见熄灭后,大道的本源便能洞然明白。
现代社会中,温饱之求已经不成问题,人们的所“取”,主要是名闻利养,有多少人会取“大知”这样的道呢?就算是取道的人,大多也是稀里糊涂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道。自以为有道的人,实际上都是自己哄自己,自己骗自己,骗了几十年。愿炯法师说,他本来以为学了十多年的密法了不得,但他的师父在圆寂前最后一次给他传法,却告诉他那些都是假的,是没有用的。我们平常学了好多东西,这样道法,那样道法,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一辈子追逐名、追逐利,这些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靠不靠得住?“道”到底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把握住?对此我们要好好去感觉感觉。特别是要学会取舍,学会让自己内心安定。如果这方面手眼不高,你就不可能静下来,不可能真正高明起来。绝世武功是怎样炼就的?必然是脱俗于凡境,揭显于真性。为什么真正高明的人着眼点不一样,出手也不一样,关键就在于他们平常面对麻烦事时善于取舍,价值观念大不一样啊。
我们想一下,人这一生容易不容易?真的不容易。人生不易,“奚乐奚恶”?我们在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到底应该乐于什么?应该厌恶什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孔子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修道的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而作为凡夫、众生的我们,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下面,庄子马上把话回到正题,直接对世间平庸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批判。
人们的耳目口舌之好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先说“人之所好”是什么。“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古往今来,这句话都是绝对真理。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食色性也”。“所尊者”是什么呢?就是“富贵寿善”啊。我们平时爱说五子登科、富贵寿考,哪个不想富贵?哪个不想长寿?哪个不想名声好呢?古代讲福禄寿三星,最早是从《尚书·洪范》里演化出来的。《洪范》讲“九畴”,九种治国大法,第九条大法中,其中就有“五福”。哪五福呢?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考终命”是指高寿善终,“攸好德”是指遵循道德。所以说,《庄子》这里讲到的东西,是把《洪范》里讲的接过来加以确认,两千多年来一点也不过时。当然,这些关系到人的本性、本质的东西,千百万年也不可能过时,不能说我们今天就比两千多年前的人进步、高明了。现在的人已经成了经济型的机器人,心性也已经电脑化、机器化了。正是因为有“经济”二字渗入其中,其所尊所贵,所乐所安,所恶所苦的仍然没有变化——“富贵寿考”压倒一切啊。
我们现在的数理化,的确比古人先进。古人算一道数学题,哪怕是简单的代数题,二元一次方程,如同金庸小说里的那位“神算子”瑛姑一样,只能拿着竹片来算。现在若要这样计算的话,我们这间屋都摆不下,后来有了算盘就快多了。现在的中学生随便拿出一张纸,阿拉伯数字一列,利用计算公式,很简单地就算出来了。我们现在的技术发展确实是日新月异,近几百年理性的发展,也确实令古人瞠目结舌。但是,理性的东西严格来说,与我们的生活又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喜怒哀乐之中,生活在人的性情之中。人的性情,真正与人性命有关的就是“富贵寿善”。所恶的,自然是它的对立面,“贫贱夭恶”。
这个观点,在《洪范》里也有所指出。在“九畴”的第九条中,紧接着五福的便是“六极”。一曰凶、短、折(早夭),二曰疾病,三曰忧愁,四曰贫(困),五曰邪(无德),六曰弱(身体不强健)。总的来说就是“贫贱夭恶”,这是人性所害怕的,就是再过一万年也不过时。古人如是,今人如是,将来的人仍然如是。
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就是人的需求有几个层次,但这些都不是最高层次,不过是粗浅的物质欲望,粗浅的社会性的欲望,如此而已。精神上,大多数人都喜欢“富贵寿善”,所乐的也是“身安厚味美服”。如果身体检查后没有病,不到药王菩萨那里去挂号吃药,心里就很愉悦舒适。再加上有美味佳肴,漂亮的服饰,悦目的色彩,悦耳的音乐相伴,的确是每个人眼耳鼻舌的需求。我们心里边都需要“富贵寿善”,肉体上的需求也是如此。我们的眼睛都喜欢看到孔雀、鹦鹉,不喜欢看到苍蝇、乌鸦。家里养的宠物,猫和狗就可爱,如果每天有一群老鼠,一群苍蝇、蟑螂在身边打转,你厌烦不厌烦?当然,这个“好色”如今演变成“白富美”了,对男人而言,看美女是一大乐事。《中庸》就谈到,人的本性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嘛。
眼睛喜欢好看的,耳朵也喜欢好听的。我们有些人喜欢听古典音乐,魏哥就经常放点这方面的碟子,乐在其中,听得流下眼泪。厌恶的声音是什么呢?我住家的地方,楼下面是汽车装修一条街,每天都有调试警报器、调试汽车音响的;楼前面又租给商家批发啤酒,每天搬运啤酒瓶子的声音很烦人,这种噪音就让人讨厌。人与人之间交流,如果语言平和、亲切,听起来就很舒服。如果是那种一说话就高八度的声音,听了就让人头痛。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信心铭》后面两句“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是对“唯嫌拣择”的诠释。
大家都知道十二缘起是佛教里一个重要的思想。十二缘起主要讲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欲界里的人或者其他胎生有情,经过前世来到现世,再去往后世的三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讲,我们来的时候是怎么来的,走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学修佛法的人如果对十二缘起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才会明白人的生老病死的原因是什么。人生生世世不得解脱的原因,又是什么?其原因就是因憎爱而起。换句话说,就是贪嗔痴等一系列六道众生的属性,把我们束缚住了,使我们不能解脱。
憎爱就是拣择。我们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面对环境、面对自己,非憎即爱,这是人之常情。由憎爱就产生了是非、长短、高下、美丑、凡圣等无穷无尽的分别。如果我们把憎爱之心熄灭,那么拣择就无立足之地。憎爱之心熄灭,就无分别知见;分别知见熄灭后,大道的本源便能洞然明白。
现代社会中,温饱之求已经不成问题,人们的所“取”,主要是名闻利养,有多少人会取“大知”这样的道呢?就算是取道的人,大多也是稀里糊涂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道。自以为有道的人,实际上都是自己哄自己,自己骗自己,骗了几十年。愿炯法师说,他本来以为学了十多年的密法了不得,但他的师父在圆寂前最后一次给他传法,却告诉他那些都是假的,是没有用的。我们平常学了好多东西,这样道法,那样道法,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们一辈子追逐名、追逐利,这些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靠不靠得住?“道”到底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把握住?对此我们要好好去感觉感觉。特别是要学会取舍,学会让自己内心安定。如果这方面手眼不高,你就不可能静下来,不可能真正高明起来。绝世武功是怎样炼就的?必然是脱俗于凡境,揭显于真性。为什么真正高明的人着眼点不一样,出手也不一样,关键就在于他们平常面对麻烦事时善于取舍,价值观念大不一样啊。
我们想一下,人这一生容易不容易?真的不容易。人生不易,“奚乐奚恶”?我们在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到底应该乐于什么?应该厌恶什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孔子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修道的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而作为凡夫、众生的我们,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下面,庄子马上把话回到正题,直接对世间平庸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批判。
人们的耳目口舌之好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先说“人之所好”是什么。“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古往今来,这句话都是绝对真理。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食色性也”。“所尊者”是什么呢?就是“富贵寿善”啊。我们平时爱说五子登科、富贵寿考,哪个不想富贵?哪个不想长寿?哪个不想名声好呢?古代讲福禄寿三星,最早是从《尚书·洪范》里演化出来的。《洪范》讲“九畴”,九种治国大法,第九条大法中,其中就有“五福”。哪五福呢?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考终命”是指高寿善终,“攸好德”是指遵循道德。所以说,《庄子》这里讲到的东西,是把《洪范》里讲的接过来加以确认,两千多年来一点也不过时。当然,这些关系到人的本性、本质的东西,千百万年也不可能过时,不能说我们今天就比两千多年前的人进步、高明了。现在的人已经成了经济型的机器人,心性也已经电脑化、机器化了。正是因为有“经济”二字渗入其中,其所尊所贵,所乐所安,所恶所苦的仍然没有变化——“富贵寿考”压倒一切啊。
我们现在的数理化,的确比古人先进。古人算一道数学题,哪怕是简单的代数题,二元一次方程,如同金庸小说里的那位“神算子”瑛姑一样,只能拿着竹片来算。现在若要这样计算的话,我们这间屋都摆不下,后来有了算盘就快多了。现在的中学生随便拿出一张纸,阿拉伯数字一列,利用计算公式,很简单地就算出来了。我们现在的技术发展确实是日新月异,近几百年理性的发展,也确实令古人瞠目结舌。但是,理性的东西严格来说,与我们的生活又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喜怒哀乐之中,生活在人的性情之中。人的性情,真正与人性命有关的就是“富贵寿善”。所恶的,自然是它的对立面,“贫贱夭恶”。
这个观点,在《洪范》里也有所指出。在“九畴”的第九条中,紧接着五福的便是“六极”。一曰凶、短、折(早夭),二曰疾病,三曰忧愁,四曰贫(困),五曰邪(无德),六曰弱(身体不强健)。总的来说就是“贫贱夭恶”,这是人性所害怕的,就是再过一万年也不过时。古人如是,今人如是,将来的人仍然如是。
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就是人的需求有几个层次,但这些都不是最高层次,不过是粗浅的物质欲望,粗浅的社会性的欲望,如此而已。精神上,大多数人都喜欢“富贵寿善”,所乐的也是“身安厚味美服”。如果身体检查后没有病,不到药王菩萨那里去挂号吃药,心里就很愉悦舒适。再加上有美味佳肴,漂亮的服饰,悦目的色彩,悦耳的音乐相伴,的确是每个人眼耳鼻舌的需求。我们心里边都需要“富贵寿善”,肉体上的需求也是如此。我们的眼睛都喜欢看到孔雀、鹦鹉,不喜欢看到苍蝇、乌鸦。家里养的宠物,猫和狗就可爱,如果每天有一群老鼠,一群苍蝇、蟑螂在身边打转,你厌烦不厌烦?当然,这个“好色”如今演变成“白富美”了,对男人而言,看美女是一大乐事。《中庸》就谈到,人的本性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嘛。
眼睛喜欢好看的,耳朵也喜欢好听的。我们有些人喜欢听古典音乐,魏哥就经常放点这方面的碟子,乐在其中,听得流下眼泪。厌恶的声音是什么呢?我住家的地方,楼下面是汽车装修一条街,每天都有调试警报器、调试汽车音响的;楼前面又租给商家批发啤酒,每天搬运啤酒瓶子的声音很烦人,这种噪音就让人讨厌。人与人之间交流,如果语言平和、亲切,听起来就很舒服。如果是那种一说话就高八度的声音,听了就让人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