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至乐》第一讲(6)神仙也有神仙的忧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神仙也有神仙的忧

人生确实痛苦啊。所以“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就像佛教说的,人生是苦,人一旦生在世间,忧愁就随之而来。我们想一下,哪个没有忧?我平时够潇洒的,忧虑算少的,但还是有忧。现在就在忧这个书院明年怎么办?一是在为资金发愁,二是为有些同学的学习担忧。学了这么久,有些人的情况我比较了解,对有些同学就不太了解。有些同学看到书院的现状,也在帮我忧。胥老师修养好,不太忧,有那么一个宝贝儿子,更不用忧了;何大哥当官当得好,不太忧;陈老师好像也不忧,她不贪、不求嘛;勇哥也不太忧,他是豪杰之士,早就看破人生,潇洒自在了;刘大姐不忧,确实了不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刘大导演也不忧,他的日子过得蛮愉快的。只有赵哥子恐怕还在忧,现在他不担忧孩子了,担忧的是在卢火神那里,是否能学到真本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忧,神仙也有神仙的忧。一地菩萨忧他能不能升为二地,二地菩萨忧自己能不能升为三地,十地菩萨会忧自己能不能成佛。我经常引用《仁王护国般若经》的话说:“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总之都有忧。所以范仲淹说:“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另外呢,“寿者惽惽,久忧不死”,真正长寿的人,还是要忧。陈琦说她的曾祖母,都快100岁了,很会吃,两三个钟头都在吃,一吃就满床都是屎尿,要人不停地收拾。你说她脑壳昏,她精神又好得很,见了人声音又大,和你说个没完,但是说的是什么,却又听不懂。有很多老人的确是“惽惽”,人老了,大脑萎缩了,得了老年痴呆症,这也是普遍现象。当然,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过,有些人上了百岁,脑袋仍然清醒得很。前段时间电视里演了都江堰的一个老爷子,105岁了,老太太也100岁了,两个人一起庆祝生日,儿孙都有100多个。这个老头子的头脑就很清楚,很不错。但是大多数人都不行,包括我家的老爷子,前几年就有点老年痴呆的兆头。

人老了,哪怕得寿,但若昏昏噩噩,日子还是不好过的,自己不舒服,亲人们也不可能舒服,“久忧不死”啊。很多人老了后手脚不便,看到儿孙都因为自己被捆着、绑着,他也心焦,就想早点死;如果儿女不孝,就更想死。活着干什么呢?孔子说“老而不死谓之贼”,该死就死,这是自然规律。生老病死,庄子在后面谈了很多,把这个死看得很平常,并不是很痛苦、很恐怖的一件事情。死,反而是一种解脱。

所以,你活那么大岁数,何苦呢?当那么大的官,何苦呢?发那么大的财,何苦呢?就是这个道理。人皆见其利,未见其弊。有的人见其弊而不为,中国古代就有不少隐士看破红尘去出家,脱下蟒袍换袈裟,就有这样的人,看破红尘后反而觉得安逸、舒服。就像我们何大哥,在青城山上的圆明宫,只花了两万元,就享有一套房子二十年的居住权,每个周末去山上当神仙,确实舒服。

就算你是寿者,但在病痛中等死的日子也苦。要像《洪范·五福》中讲的“考终命”,虽高寿,却是无疾而终的,这样的人并不多见,所以是五福之一。去年我家老爷子身体很差,家里的人工作都忙,就打算送他去养老院。但是到养老院去一看,那里并不好过,哪有在自己家里过着舒服?的确是这样的,很多养老院里,很多老人的日子并不像电视台报道的那么舒服。电视台的节目都是导演事先策划好了的,看着很温馨。你真要住在那里,哪个管你啊?除了三顿饭,日常生活、卫生料理外,精神上是一片空白,没人料理你,也没法来料理你。所以,“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这样对待身体,确实是两回事。

 

伍子胥的悲剧

下面举烈士为例。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仁人义士为国捐躯,大义大勇,的确为世人所称道,对这些烈士的英勇捐躯,人们确实是怀着一种真诚的、崇敬的心情。不管是岳飞也好,文天祥也好,的确是很了不起,大家都称颂、称道他们。但是,他们“未足以活身”,包括诸葛亮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呀!人们对他们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足以活身”。要是岳飞能活到七八十岁,那该多舒服;诸葛亮能活个七八十岁,多舒服。文天祥、袁崇焕这些,都是真英雄,真豪杰,可惜天不假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世了。庄子这里说“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像这样的知名度,这样的意境,这样的大仁大义,到底好不好?妥不妥当?孟子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理念又好不好呢?

“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英雄确实好,了不得,崇高伟大。但是这种崇高伟大却不能让他保身全年,所以庄子认为这不是智者所为。道家学说很讲究智,讲究圆满,讲究和谐,他不会傻乎乎地把脑壳伸出去,连命都不要了,身体也不要了,他要兼而得之,但兼而得之往往又是不可能的。孟子就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孟子的看法,庄子的看法又怎样呢?他提出:“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你在为天下老百姓服务,为大家谋利益,如果因此而名声在外,大家都认为你了不起,崇高伟大,为了这个好名声,付出的是你的生命;如果你默默无闻,无相布施,别人都不知道,你就可以保身全年了。所以,庄子与孟子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忠谏不听,蹲循勿争”,如果直言劝谏、忠言劝谏不被接受,你就要退到一旁去,不要再去争论。这里,庄子在谈怎样把握说话的时机。在《人间世》《大宗师》里面,都谈到了这个。包括《论语》里面,孔子也谈这个。他老人家认为,不当言而言是愚蠢,当言不言没有责任感,也不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守好“忠谏不听,蹲循勿争”,不要在那里婆婆妈妈地瞎唠叨,触犯龙颜,那是要惹来杀身之祸的。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