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至乐》第一讲(8)人间是非评判标准的难堪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对于庄子所说的乐,世间的人会怎么看呢?“俗之所以大苦也”,他们会觉得这样生活太傻了,是“二百五”,是大苦。好好一个博士生、研究生,好好一个老板,百万家产不要,出家去了,大家会认为他有精神病。没病的话,为什么放着山珍海味不吃,跑到寺院里整天吃青菜豆腐,那种日子过得下去吗?陶渊明放着县太爷的官不当,反而回到乡下去过农民的日子,还说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太傻了吗?凭他的才华和名望,完全可以步步高升,前途无量呀,为什么他就放得下,去当隐士呢?对于如今那些钻营于官场的人来说,陶渊明的这种选择、这种生活,真的是“大苦也”。所以,这就是道人和一般人价值观不一样的地方。

道家的价值观念的确与世人不一样,他盯准的目标是“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这样的境界,而且绝不动摇。道家认为真正的快乐就是无忧无乐,你要在社会上立名扬威,名头大了,麻烦也就来了,“名高于世,众必非之”呀。在和光同尘中,你还会在乎什么名誉吗?把自己隐遁得人所不知,人所不识,才是最完美的赞誉,虽然世人不知,但这才是得到大道认可的赞誉。至乐,真正的乐,是没有乐的感觉的。鱼在水中,无所谓乐不乐,当它离开了水,才知道痛苦。人也是这样,健康的时候不觉得健康可贵,不觉得乐,当自己有了病,才晓得没病的时候好舒服啊。真正乐的时候不觉得乐,晓得乐的时候已经不乐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对乐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又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苦。这个苦字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避免不了的。所以《菜根谭》里说:“有一乐境界,便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风景,便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个安乐窝巢。”有空时读读《菜根谭》,是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庄子的。

乐是兴奋的高潮、亢奋时期,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啊,任何乐都不能持久,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精神也可能从峰顶迅速落入低谷。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状态,只不过平时没有仔细去感觉。真正找到感觉的时候,还是要淡化自己,乐的时候要随时回过神来,告诫自己不要太乐了,要“知患而预防之”。老庄学说讲“持盈保泰”,得意时尾巴要夹起,失意时要看到希望,看到光明,看到未来,不能使自己太颓丧了。无忧无虑,无苦无乐,这样的境界,也是一种“中道”。如何使自己在生活之中守中道?最好的建议就是没有建议,真正的大治是无为而治,“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嘛。

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你做了最了不起的事情,别人却不晓得;你为大众服务了,大家都不知道,这才是最高境界。所以《金刚经》里面说“实无众生得度者”,老佛爷把众生超度完了,众生都没有感觉。不像有些人,天天都说要去帮助别人,觉得人家很苦,要去“度”别人。如果你有这个心思,你就离“道”太远了。真正到了无挂碍的时候,才有“内无度人之心,外无可度之人”。举手投足之间,润物细无声地就把事料理好了,也不在乎有名无名,有誉无誉,所以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我们要看到这里面极高的境界,而且要敢于追求,并进入这样的境界。

 

人间是非评判标准的难堪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wù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天下是非的确是不可定论的。《齐物论》里说:“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几句话,把这个道理已经说得很透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这也是《齐物论》里的话,和上面这几句是相通的,大家可以参看我所出的《齐物论》一书,相互对照,找找感觉。

天下是非是不可定的,今天定的案,明天可能就翻案。最近网上在讨论一个话题: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你看,岳飞那么伟大的英雄,到了现在人家都要问个是不是,还要质疑。从大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女真族、蒙古族、藏族,都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如果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出发,那就只有汉民族了。若从56个民族出发来讲,这个“民族英雄”确实就不好定义。邓世昌,甲午海战的民族英雄,现在也被大家翻出来,认为他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种种劣迹多得很。文天祥那么了不起,也有人检举揭发,说他以前是公子哥儿,天天在妓院里面泡。你要说这些,咋说得清楚?我们想要看人家光明的一面时,就只看到光明;想要看人家阴暗的一面时,又注意到的都是阴暗面。这些该怎样去料理?

自然科学中的种种结论,能说是绝对的吗?牛顿的定律在宏观的物理世界里是存在的,但在大宇宙之中,在相对论中,在量子力学中,牛顿的定律好像就失灵了。普通数学在高等数学中也是寸步难移。所以任何学问,只有在其相应的因果范围内才能起到作用,超过其因果范围,这些学问也就失灵了。所以,我们平常所认为的这个真理、那个定律,并不一定总是有效的。真理到底在哪里?真理是没法确定的。

何况,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是我们永远要面对的,未来和未知的事情又都是无法确定的。所以说“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这里所说的“是”和“非”,是指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不是指社会关系中的“是是非非”。这个“是非”,要从哲学的逻辑判断来说的,不能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非来说。

 

试试用无为来定是非

“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无为?用佛教的话来说,“无为法”是最高的精神境界,是释迦佛的境界,是“无漏”的境界。道家所说的“无为”,就是不要加入你的种种主观意见。用《心经》的话来说,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自己不要去主观垢净,不要去妄加增减,不要去妄加生灭,还万法于万法,别去扰动它的运行,这个就叫“无为”。我们怎样使自己在生活之中,牢牢居于这个“无为”的状态?

成玄英在其“疏”中说:“夫有为执滞,执是竞非,而是非无主,故不可定矣。无为虚淡,忘是忘非,既无是非而是非定者也。”这的确是高人之谈。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不关己,关己则乱”,面对是非,你只有超然于是非之外,才有资格评判,甚至不屑去评判,这才高明得起来。禅宗公案里,有僧问曹山:“弟子从偏位中来,请师从正位中接。”曹山说:“不接。”僧问:“为何不接?”曹山说:“恐落偏位中去。”这也是“无为可以定是非”的一个极好的案例。

你如果把评判标准定为“有为”,就丧失了对是非的评判资格;如果标准是“无为”,就好办了。因为有为,就有“有为”的是非;有为的是非,常常又是说不清楚的。在不同的因缘下,在不同的时间段里,是非是可以转换的,是可以变成非,非可以变成是。同样,得失也可以转换,善恶也可以转换。所以,既已有是有非,肯定就当不好裁判了。而无为则无是无非,没有是非的沉积,是绝对的清纯、超然。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道理,你才可以定是非,才有资格评判是非。借用《维摩诘经》的话来说,就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是无为,“善能分别诸法相”是有为,有为和无为又是不二的。所以,只有做到了无为,才有资格说“无为可以定是非”。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